美國最近擴大了對中國芯片出口的管制范圍,這次的瞄準目標是人工智能算力。業內媒體形容這一新規是一項“全方位無死角”的升級禁令,旨在封堵中國在人工智能革命中的進階之路。從今以后,中國只能依賴自主研發和制造。
根據集微網報道,這項新禁令發布于2022年10月7日,對于算力設置了新的標準,每秒達到4800兆次運算(TOPS)和帶寬每秒600吉字節(GB/s)的芯片將受到控制。雖然這項新規對少數中國廠商沒有影響,但大多數仍能在設計、代工和應用領域正常推進。
報道指出,美國可能認識到了去年發布的禁令存在“不完善”的問題,這次的新禁令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更新。在詳細的規定中,取消了“互連帶寬”的標準,而增加了“算力密度”的指標,這可以看作是要“一網打盡”。
半導體專業人士對這一新規進行了仔細研究后表示,算力密度的計算方法是算力除以芯片的面積,并規定了幾個關鍵的標準:首先,超過4800的算力都受到限制,超過這個數值的國外芯片將無法在中國市場銷售,而中國自己的芯片也不能再由使用美國技術的代工廠生產;其次,性能在2400至4800之間,但算力密度超過1.6的芯片也會受到限制;最后,算力在1600至2400之間,但算力密度不能超過3.2。
報道稱,這些新標準可以被稱為“致命”,這不僅使像英偉達(NVIDIA)、英特爾(Intel)、AMD等公司的新產品幾乎無法在中國銷售,最多只有前兩代,甚至前三代的產品才能“幸運”地出口。此外,中國國內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的主流產品也將受到限制,無法使用擁有先進制程技術的代工廠(如臺積電)生產。
報道還指出,為了確保新規的執行,美國采取了新的措施,對出口到40多個國家的產品實施額外的許可要求。這意味著無論是在中國國內還是在國外的中國公司,都將難以獲得美國管制的芯片。與中國合作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商業和研究的40多個國家的途徑也被封鎖。
報道稱,通過美國這一“全方位無死角”的升級禁令可以看出,當今的芯片戰爭背后是更廣泛、更具深遠戰略意義的人工智能戰爭。對算力的爭奪將變得更加激烈,這將決定科技實力版圖未來幾十年的格局。
從短期來看,中國的人工智能芯片產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它在設計方面無法使用國外先進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和知識產權,并且無法使用先進制程技術,這將導致產品功耗增加,能效降低,從而降低了競爭力。
然而,從長遠來看,中國的人工智能芯片企業必須勇敢應對挑戰,聯合供應鏈,全面打造一個獨立于美國制約之外的健全供應鏈才是通向自由的道路。
審核編輯:湯梓紅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9文章
51930瀏覽量
433873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5文章
28349瀏覽量
230313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3560瀏覽量
27428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漢思新材料:國際關稅貿易戰背景下電子芯片膠國產化的必要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