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amd在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舉行的“advancing ai”活動中發布了一系列創新產品,包括mi300、Ryzen ai pc處理器。作為amd未來發展的關鍵,amd試圖在所有產品線上實現ai功能,從大規模數據中心訓練和推理解決方案到面向消費者的電腦和游戲體驗。
amd在高性能計算(hpc)和數據中心領域顯示出持續的領導能力。amd epyc處理器和amd instinct加速器仍然是世界上許多最創新、最節能、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的基本解決方案。
根據世界超級計算機排名第62屆top500,全體500個超級電腦套裝的amd平臺為140個,比前年增加了39%。此外,amd根據green500的最新名單,為世界上能源效率最高的10臺超級計算機中的8臺提供了電力。
目前,橡樹國家實驗室使用amd epyc處理器和安裝加速器驅動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也開始安裝超大型超級計算機el capitan。
今天amd發布了第一個ai/hpc數據中心apu——mi300a,并將zen3 cpu和cdna3 gpu整合到一個芯片中,使用了hbm3內存和第四代infinity fabric高速總線的相互連接。這樣可以簡化結構,簡化程序設計。
據amd介紹,apu具有充分利用集成架構優勢的性能潛力。統一內存,統一內存,共享的infinity母線技術,動態功耗分布及程序設計上的便利性等。
由于這些優點,mi300a在openfoam上的工作效率是h100的4倍。peakhpc每瓦的性能比gh200高出2倍。
在hpc等性能上也與h100相似或領先。隨著mi300a的增加,El Capitan將成為世界上第一臺具備2 exaplop(100億次)分配密度的超級電腦,同時也將成為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此外,EPYC本身也能夠具備強大的AI能力。在今年6月份舉辦的“數據中心與AI技術首映”上,AMD針對云原生負載進行了優化,帶來了以吞吐量為導向,擁有最高終端密度和效率的AMD EPYC 9704處理器“Bergamo”,以及面向技術計算領域的Genoa-X。其中,Genoa-X的亮點包括領先的5nm工藝節點技術、高達96個高性能Zen4核心、高達1.1GB的L3 Cache,兼容SP5插槽等,可以在Ansys CFX中每天完成更多的設計任務,從而大幅加速產品開發。
在今日活動的演示現場,記者看到采用 AMD EPYC 9654處理器運行Llama 2大語言模型的展示,在同競品Xeon Platinum 8480的對比中,處理運行速度提升36%。這意味著,在某些場景下,依靠CPU提供的AI算力也能夠進行大模型處理,而非僅依靠GPU,這對于具有較少GPU資源的企業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也帶來了成本上的節省。
-
amd
+關注
關注
25文章
5470瀏覽量
134222 -
加速器
+關注
關注
2文章
799瀏覽量
37898 -
超級計算機
+關注
關注
2文章
462瀏覽量
4195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GPU是如何訓練AI大模型的
AMD發布10億參數開源AI模型OLMo
【「算力芯片 | 高性能 CPU/GPU/NPU 微架構分析」閱讀體驗】--全書概覽
三星首度引入AMD MI300X,緩解AI GPU短缺
AMD EPYC 4004系列處理器成為中小型企業的信賴選擇
AMD全新處理器擴大數據中心CPU的領先地位
第五代AMD EPYC處理器預計下半年發布
AMD推出全新AMD銳龍和EPYC處理器,擴大數據中心和PC領域領先地位
![<b class='flag-5'>AMD</b>推出全新<b class='flag-5'>AMD</b>銳龍和<b class='flag-5'>EPYC</b>處理器,擴大數據中心和PC領域領先地位](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B/A6/wKgZomZe-L6AZofmAACYeJAI1A8949.jpg)
AMD EPYC 8004系列處理器優勢介紹
![<b class='flag-5'>AMD</b> <b class='flag-5'>EPYC</b> 8004系列處理器優勢介紹](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8/81/wKgZomYcn4-ATsHWAAAsFNl9WLA790.png)
國產GPU在AI大模型領域的應用案例一覽
![國產<b class='flag-5'>GPU</b>在<b class='flag-5'>AI</b>大<b class='flag-5'>模型</b>領域的應用案例一覽](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C6/78/wKgZomYKDeSAPuG7AA6T_GtgJjI688.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