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物醫學和臨床成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在NIR-II/SWIR波段的熒光納米探針發展迅速。NIR-II波段(1000nm-1700nm)在組織中的散射和吸收較低,允許輻射更深入地穿透不透明組織,且可以保持高分辨率。
單壁碳納米管是生物醫學傳感中常用的光學探針之一,其穩定性高,表面功能化的能力強,可提高檢測特定分子靶點的靈敏度。
在可用于表面功能化的眾多分子中,蛋白質具有最高的分子靶向能力。然而,瑞士EPFL的Vitalijs Zubkovs和Ardemis Boghossian等研究人員指出,在維持納米管熒光的同時,新開發的納米傳感器需要將蛋白質“以可控的定向方式結合到納米管表面,同時保持其生物活性”。蛋白質功能化是通過用DNA或連接分子包裹納米管,然后以共價鍵與蛋白質結合,以保持蛋白質的折疊和分子靶向特性。
在《Chemical Materials》期刊中,他們發表了一種使用連接分子將黃色熒光蛋白與納米管表面結合的新方法,他們的方法不僅比現有使用DNA的方法更經濟,還增加了蛋白質的穩定性。
研究人員通過大量光學和光譜學方法來分析功能化納米傳感器的光學和熒光性質,例如吸收光譜法和圓二色性光譜法。隨著納米管探針的發展,NIR-II熒光光譜法被用來探測這個波段內的發射光譜。
在他們的NIR-II熒光光譜測試裝置中使用660nm激光激發阱板中的粒子,通過Isoplane SCT-320光譜儀和NIRvana 640 ST InGaAs相機采集NIR-II熒光光譜。研究人員利用納米管發射光對環境的敏感性來分析其他分子和蛋白質的結合特性。例如,通過監測溶解在水中的分子發射線的位置,可以得出關于納米管表面吸附分子表面的覆蓋情況,因為隨著水分子進入納米管表面途徑的改變,光譜線會發生位移。
-
探針
+關注
關注
4文章
211瀏覽量
20532 -
納米管
+關注
關注
0文章
33瀏覽量
11967 -
生物醫學
+關注
關注
0文章
46瀏覽量
1118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