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特曼一直熱衷于投資核電公司,不僅自掏腰包,還偏愛親力親為、入駐相關公司董事會,其中Helion是阿爾特曼個人目前最大的一筆投資。
在日前舉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OpenAI CEO阿爾特曼(Sam Altman)表示,未來人工智能需要能源方面的突破,因為人工智能消耗的電力將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他稱,更有利于氣候變化的能源,尤其是核聚變或更便宜的太陽能以及儲能,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這促使我們加大對核聚變技術的投資。”
阿爾特曼早已行動起來,核聚變初創公司Helion是阿爾特曼掌權YC(Y Combinator)后的首批硬科技公司之一(阿爾特曼在出任OpenAI CEO前是硅谷最著名孵化器YC的總裁)。
在參觀了四家核聚變公司之后,他選中Helion并在2015年向其投資了950萬美元。Helion的首席執行官大衛?科特利(David Kirtley)回憶說,阿爾特曼帶著一疊物理教科書出現,并詢問他Helion原型反應堆背后的設計選擇。科特利回憶說,阿爾特曼當時癡迷于核聚變的可擴展性。
2021年,他又以個人名義向Helion提供了3.75億美元,成為該公司最大的投資人,阿爾特曼同時是Helion的董事會主席,曾在個人博客上替Helion發過招聘廣告。據《華爾街日報》此前消息,Helion是阿爾特曼個人目前最大的一筆投資。
Helion正在建設名為“Polaris”的第七代核聚變設施,其承諾將在2024年展示通過核聚變發電的能力,在2028年前實現核聚變發電,并在2028年及以后為微軟提供至少50兆瓦的電力,否則將支付罰金。
阿爾特曼曾表示,ChatGPT為代表的AI與核能利用是兩件可以改變21世紀人類生活面貌的偉大事物。而人工智能和核能這兩項事業是緊密相連的。
一方面,未來的人工智能系統將需要大量的能量,核裂變和核聚變可以幫助提供大量廉價的能量;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AI將有助于提升核能系統的設計水平。而大規模機器學習的改進加快了實驗速度,幫助多家核聚變公司達到或接近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極端溫度和壓力。
據說Helion的員工已經開始用ChatGPT來提高工作效率。
▌國內外可控核聚變加速推進
目前全球應用的核能反應堆都是采用核裂變技術,該技術雖然能夠提供高效清潔的能源,但會產生存在輻射的廢料,因此擁有極大的安全隱患。
而核聚變是一種利用氫原子核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融合,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這是太陽和恒星發光發熱的根本原因,也是宇宙中最普遍和最強大的能量來源。這一能源生成過程幾乎無污染,而其燃料主要是氘和氚,這兩種同位素都可以從海水中提取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制造,資源十分豐富。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路徑多樣,與NIF類似的裝置如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都被稱為“人造太陽”。目前,全球有多個核聚變實驗項目在進行中,國際核能大國分別給出了聚變能發展規劃,在關鍵節點DEMO的設計、建造、運行上,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分別給出了2035年左右的時間規劃。
中國作為核聚變領域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也自主設計建造了多個托卡馬克裝置,其中最先進的一個是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總體而言,美國仍居世界領先地位,不僅擁有上文所述的NIF,還有世界上最大的“諾瓦”激光器、世界上功率最大的“X射線仿真器”。
2023年以來,國內和海外可控核聚變加速推進。
國外,NIF以外,11月3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陽”(ITER項目)磁體支撐產品在廣州交付,標志著中國已完成最后一批磁體支撐產品,為整個裝置的工程進度提供有力支撐;10月24日,目前全球最新、規模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JT-60SA成功點火,該裝置是由日本和歐盟共同合作建造運行的托克馬克裝置,于2020年建成。
國內方面,核西南院始終引領核聚變行業發展,今年8月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三號”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下的高約束運行,再次刷新我國磁約束聚變裝置運行記錄。
審核編輯:劉清
-
激光器
+關注
關注
17文章
2544瀏覽量
60759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791瀏覽量
240562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446瀏覽量
133123 -
OpenAI
+關注
關注
9文章
1158瀏覽量
6748 -
ChatGPT
+關注
關注
29文章
1570瀏覽量
8115
原文標題:AI的未來需要能源突破?OpenAI創始人力挺核聚變
文章出處:【微信號:chinastarmarket,微信公眾號:科創板日報】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1750億美元資金籌備中:OpenAI加速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
嵌入式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關系?
Anthropic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6章人AI與能源科學讀后感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創新學習心得
鐳神智能創始人胡小波榮獲全國首批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稱號
![鐳神<b class='flag-5'>智能</b><b class='flag-5'>創始人</b>胡小波榮獲全國首批首席<b class='flag-5'>人工智能</b>官(CAIO)稱號](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4/28/poYBAGKDa72ATVamAAAgZd2JgHc390.png)
名單公布!【書籍評測活動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
可控核聚變解決方案
OpenAI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勢頭強勁
解決方案丨持續注能人造太陽裝置,助力我國可控核聚變技術研究
![解決方案丨持續注能人造太陽裝置,助力我國可控<b class='flag-5'>核聚變</b>技術研究](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4/68/wKgZombOjaOADi1JAADE-TuhGZI530.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