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開發出了利用病毒來發電的技術,并在2012年5月13日發行的學術雜志《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相關論文。
用M13噬菌體制造的1cm見方薄膜。用手指敲擊該薄膜,液晶面板上就會顯示出“1”
此次開發的是1cm見方的薄膜狀元件。讓薄膜元件振動或施加壓力后憑借壓電效應可產生400mV的電動勢。輸出電流目前為6nA。LBNL公開了利用產生的電能在小型液晶面板上顯示數字“1”時的照片。
M13噬菌體的形狀。制成了長880nm,直徑為6.6nm的棒狀。構成外膜部分的2700個蛋白質各呈螺旋狀,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變形時就會極化
該元件由病毒制成。具體來說,就是將“M13”噬菌體的一部分以氨基置換后使之增殖,這時就會在病毒的自組織化作用下變成薄膜狀。然后將大約20張這樣的薄膜重疊起來制成元件。
薄膜的顯微鏡照片。下方照片為不施加電壓時的樣子,上方照片是施加電壓后的樣子
M13噬菌體被制成長度約為880nm的棒狀,并使構成組織的蛋白質形成螺旋狀。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形狀下,在向M13噬菌體施加電流時,螺旋狀蛋白質發生了變形,由此得知M13具有壓電效應。
據LBNL介紹,M13噬菌體是一種攻擊細菌的病毒,對人體安全。而且,該病毒的增殖及基因操作也很容易,屬于非常容易處理的病毒。
在利用M13噬菌體來發電的研究方面,2011年4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也曾發表過論文,介紹了在制造蓄電池電極及太陽能電池材料時利用M13噬菌體來排列碳納米管(CNT)的技術。不過,利用M13噬菌體本身發電還屬首次。
-
元件
+關注
關注
4文章
950瀏覽量
36822 -
前沿技術
+關注
關注
6文章
74瀏覽量
40971 -
病毒發電
+關注
關注
0文章
1瀏覽量
552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NVIDIA推出DRIVE AI安全檢測實驗室
潤和軟件助力實驗室行業智慧化發展
LIMS系統在芯片實驗室中的應用
LIMS實驗室管理平臺的實施步驟
實驗室數據管理與LIMS平臺的關系
如何選擇合適的LIMS實驗室管理軟件
蘋果深圳應用研究實驗室正式運營
寧暢獲CNAS實驗室認可
廣電計量“分析測試技術研究與開發聯合實驗室”揭牌
![廣電計量“分析測試技術研究與<b class='flag-5'>開發</b>聯合<b class='flag-5'>實驗室</b>”揭牌](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EA/A1/wKgaomZVM6CALN6FAAAZqBHEFBI792.jpg)
斯坦福、伯克利大神教授創業給機器人造大腦,OpenAI紅杉搶著投5億
![斯坦福、<b class='flag-5'>伯克利</b>大神教授創業給機器人造大腦,OpenAI紅杉搶著投5億](https://file.elecfans.com/web2/M00/43/7B/pYYBAGJ-B6aAHuNPAAAf8J1Ebk4778.jp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