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正在緊鑼密鼓地訓練一款全新的自研人工智能大模型——“MAI-1”。據悉,這款模型規模龐大,足以與谷歌的Gemini和OpenAI的ChatGPT相媲美。
“MAI-1”由微軟AI部門的首席執行官穆斯塔法·蘇萊曼親自掛帥,顯示了微軟對該項目的重視和期待。蘇萊曼及其團隊憑借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技術實力,致力于將“MAI-1”打造成為業界領先的人工智能產品。
這款新模型的推出,將進一步鞏固微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地位,為用戶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務。同時,微軟也將繼續與業界合作伙伴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貢獻更多力量。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微軟
+關注
關注
4文章
6657瀏覽量
105293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804文章
48518瀏覽量
245423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965瀏覽量
371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AI大模型不再依賴英偉達GPU?蘋果揭秘自研大模型
,獲得足夠的算力構建自己的計算中心,用于訓練不同應用的AI模型。 AI領域眾星捧月也造就了英偉達市值曾突破三萬億美元,并短暫登頂全球第一的位置。不過蘋果卻反其道而行之,在7月底蘋果公司揭露的官方論文顯示,蘋果自

首創開源架構,天璣AI開發套件讓端側AI模型接入得心應手
模型庫的限制,聯發科還首發了開源彈性架構。區別于過往的開放接口,只能部署特定架構模型,開放彈性架構允許開發者直接調整平臺源代碼,無需等待芯片廠商的支持,即可完成目標或其他自研大模型輕松
發表于 04-13 19:52
研華推出GenAI Studio邊緣AI軟件平臺 助力本地端大語言模型開發,推動邊緣AI創新
2025年初,全球AIoT平臺與服務提供商研華科技宣布推出一款新的軟件產品——GenAI Studio,該產品是研華Edge AI SDK的一部分,主要目標是為了滿足對成本效益高、本地
發表于 02-19 11:13
?125次閱讀

研華發布昇騰AI Box及Deepseek R1模型部署流程
近日,隨著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的發布在行業內掀起熱議,研華科技正式推出了基于昇騰Atlas平臺的邊緣AI Box MIC-ATL3S,并同步發布了與Deepseek R1
微軟推出全新Windows 11 AI+ PC產品
隨著企業展望未來,通過云端和終端訪問并釋放價值將成為每個人工智能戰略的基石。將云計算的可擴展性與基于強大神經處理單元(NPU)的本地 AI 計算效率相結合,微軟推出了突破性的 PC 品
研華邊緣AI Box MIC-ATL3S部署Deepseek R1模型
隨著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的發布引發行業熱議,研華科技基于昇騰Atlas平臺邊緣AI Box MIC-ATL3S正式發布與Deepseek R1模型的部署流程。該平臺依托昇

廣和通正式推出AI玩具大模型解決方案
廣和通近期推出了一款創新的AI玩具大模型解決方案,該方案深度融合了豆包等AI大模型,并內置了廣和通Cat.1模組,為智能玩具的
NVIDIA推出多個生成式AI模型和藍圖
NVIDIA 宣布推出多個生成式 AI 模型和藍圖,將 NVIDIA Omniverse 一體化進一步擴展至物理 AI 應用,如機器人、自動
微軟尋求365 Copilot多元化AI模型
此舉旨在應對企業用戶對于成本和速度的擔憂。目前,Microsoft 365 Copilot主要依賴于OpenAI的技術,但微軟正尋求通過引入更多元化的AI模型來降低這種單一依賴的風險。 微軟
WPS升級推出智能公文,搭載自研政務AI模型
智能公文系統搭載了金山辦公自研的政務模型,該模型針對政務公文的特點和需求進行了深度優化,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公文處理服務。通過這一模型,WPS智能公文
微軟發布Azure AI Foundry,推動云服務增長
。 Azure AI Foundry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更為便捷的平臺,使得在支持人工智能的大型語言模型之間切換變得輕松自如。這一創新工具的發布,無疑將極大地降低AI應用的開發門檻,進一步
微軟Copilot Studio將支持企業創建自主AI代理
,目前已有60%的美國財富500強企業正在使用其Copilot工具。隨著自主AI代理的推出,這些企業將迎來更加靈活和高效的業務轉型機遇。這些代理能夠基于企業自身的記錄和數據進行訓練,從而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支持。 自主
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承諾安全開發AI模型
近日,微軟、谷歌、OpenAI等16家科技巨頭在“人工智能(AI)首爾峰會”上達成共識,承諾在AI模型的開發過程中注重安全性,并在無法控制最極端風險時關閉其尖端系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