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鋰電市場持續繁榮的背景下,中國鋰電中游材料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海外建廠的步伐,這一戰略調整不僅反映了企業對于全球化布局的深刻認識,也體現了對于新興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
據權威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鋰電材料領域新宣布的海外生產基地數量高達8個,總投資額超過173億元。在這股海外擴張的浪潮中,負極材料和電解液成為了投資的重點領域。這一選擇不僅基于這兩類材料在鋰電池中的核心地位,也凸顯了企業對于市場趨勢的精準把握。
從海外建廠的方式來看,中國鋰電材料企業多采用通過當地子公司獨資或合資建設的形式。這種方式不僅賦予了企業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權,使其能夠根據商業規劃和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策略。同時,在面對地緣政治等復雜因素時,也能夠迅速做出反應,降低潛在風險。
在投資金額方面,上半年鋰電材料海外建廠的平均投資金額約為21億元。這一適度的投資額度,既保證了項目的可行性,又為未來的擴張留出了足夠的空間。這種策略性的投資安排,體現了中國鋰電材料企業的穩健和遠見。
從海外布局的地域選擇來看,中國鋰電材料企業主要聚焦于歐美地區。這一選擇背后有著深刻的市場邏輯和政策考量。一方面,歐美地區是全球鋰電市場的重要增長極,對于滿足當地市場需求、提升品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歐美地區的政策導向和支持也為中國鋰電材料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例如,摩洛哥等國作為美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國,其生產的正極材料能夠滿足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的補貼要求,這無疑為中國鋰電材料企業提供了加速海外項目推進的契機。
除了地域選擇外,中國鋰電材料企業在海外市場的表現也備受關注。以新宙邦和科達利為例,這兩家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布局和拓展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新宙邦通過與當地政府簽署《稅收減免協議》等激勵方案,獲得了包括工業稅收減免、基礎設施建設補助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為企業的海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而科達利則通過海外項目配套韓國電池工廠等方式,打開了增量空間,實現了海外市場的快速增長。
展望未來,中國鋰電材料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確定性還將不斷增強。隨著歐美政策壁壘的不斷落地和本土化電池產能的不斷提升,中國電池企業在歐洲的市場份額預期將不斷攀升。在這一過程中,提前布局海外市場的材料企業將受益匪淺。
此外,從國內基本面來看,新一輪負極招標漲價、銅箔加工費上調等事件也釋放出鋰電材料市場觸底反彈的信號。這表明中國鋰電材料企業在應對國內外市場變化、尋求新增長點方面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未來隨著全球鋰電市場的持續繁榮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鋰電材料企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
鋰電材料
+關注
關注
0文章
67瀏覽量
8001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690瀏覽量
131492 -
鋰電
+關注
關注
4文章
445瀏覽量
1611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