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單點突破,資本市場的多級繁榮,諸如此類的話題充斥著過去兩到三年。然而,在AI時代思考AI,我們需要更宏大的世界觀。
去年,斯坦福大學發起了“百年人工智能研究計劃”,簡稱“AI100”,并制定了相關具體的計劃——下一個100年中,每五年AI對社會影響的詳細報告。最近,AI100下的AI Index項目,以《AI指數-2017年度報告》的形式對外公布。報告以發布AI活躍度指數(AI Vibrancy Index)為核心,整合了學術界和產業界(以美國為主)的各類數據和里程碑事件,系統呈現了AI歷史發展脈絡,以及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建立AI公眾認知、記錄AI發展進程,是AI指數報告的價值之一。此外,建立學界、產業界、媒體、政府等多方的連接,開啟多方對話,是其更高的立足點。報告中大篇幅呈現了來自學界、產業界意見領袖的觀點,讓不同的發聲匯聚于一體,微觀層面包括對于AI度量指標的見解、數據集的解決方案、類人腦智力的進化方向等,宏觀層面包括AI對人類的根本性影響、倫理與價值觀、AI所承載的更宏偉的使命等。
AI活躍度指數:尚且局限,需全球共創
上圖是AI活躍度指數曲線,該曲線呈現了自2000年以來,AI活躍度指數價值的增長倍數,從圖中可知,至今為止指數最大值出現于2015年。由于納入計算的數據以美國為主,所以我們可從曲線得知,美國的人工智能活躍度在2015年達到了頂峰。
該指數主要由三項指標構成:論文出版、學科課程和風險投資(兩項學界指標+一項產業指標),如下圖所示。
1. 論文出版
下圖是從Scopus中搜索到的、打著AI標簽的計算機科學相關論文數量的變化曲線。Scopus是全世界最大的摘要和引文數據庫,涵蓋了15000種科學、技術及醫學方面的期刊。從圖上可知,1996年至今,每年發布的AI相關論文數量增長了9倍。
下圖的三條曲線分別呈現了全領域論文數量、計算機科學領域論文數量、計算機科學中有關AI的論文數量的變化,與1996年的數量對比的增長倍數。從圖中可知,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論文增長6倍的同時,計算機科學中有關AI的論文增長了9倍。
2. 學科課程
下圖反映的是1990年(學年)至今,斯坦福大學入學AI和ML(Machine Learning,即機器學習)的學生人數變化。從圖上可知,在斯坦福大學入學AI課程的人數,與1996年相比增長了11倍。
在此需要說明兩點:
(1)報告選擇ML,原因有二。第一,近期ML課程入學人數急劇上升;第二,ML對近期的許多AI成就至關重要;
(2)圖中僅呈現了斯坦福大學的數據,主要是由于獲取其他院校的相關數據較為受限。
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報告橫向對比了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佐治亞理工學院、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華盛頓大學五所院校的AI課程入學人數。盡管部分學校的數據不完整,但從下圖可見,其他院校的AI課程入學人數變化趨勢,與斯坦福大體一致。
3. 風險投資
下圖反映的是每年進入美國AI相關創業企業的風險投資金額的變化情況。從圖中我們可知,美國AI創企吸引的風險投資金額,在2015年達到峰值。具體而言,2016年約34億美金,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6倍。
對于AI活躍度指數的三項構成指標,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首先,指標本身的數據具有局限性,例如前文提到的院校數據受限制。其次,要反映AI的活躍度,美國以外地區的數據也要納入,還有更多的指標應被納入。另外,以上這些指標的數據相對容易獲取,而通過易獲取的數據看問題,容易進入“路燈謬誤”——只在路燈下尋找鑰匙,不是在可能的地方。
解決數據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集眾家之所長,一方面可以整合其他AI相關指數,一方面依托于AI100這項非盈利研究項目,采取“共創”的模式,爭取更多機構將數據貢獻出來。
AI賦能人類,開啟創造力新時代
在今天,AI的重點已不再是“復制人類智能”,而是補充和增強人類的能力。IJCAI-16[1] 以“人文意識AI”(Human-Awa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為主題,討論人工智能與人類合作的諸多好處。AAAI-18[2] 以“人與AI合作”(Human-AI Collaboration)為主題,鼓勵各界討論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社區建設。人們寄希望于AI能夠承載更宏偉的使命,以解決我們面臨的一些巨大挑戰:
通過大型無線傳感器網絡收集、分析和檢測海洋、溫室氣候和植物狀況等數據,來了解氣候變化,通過數據驅動的決策來改善和治理;
通過監測,合理匹配和改善糧食供求關系,以消除饑餓;使用網絡物理傳感器預測和應對自然災害;
通過適應學生進步的MOOC產品來實現教育民主化,并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獲得所需的技能,從而獲得一份好工作,建設自己美好的生活;
·AI甚至可以幫助孩子們把童年的夢想變成現實——鋼鐵俠不再是一個漫畫人物,而成為一種技術的可能性;
進一步,美國第三任首席技術官Megan Smith提出:
AI為解決全球貧困與饑餓問題、維護平等與正義、抵制偏見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當以上種種逐步實現之時,正如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Daniela Rus所言: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所具有的更高的生產力,將使人類擺脫單調的任務,讓我們能夠專注于計算機無法實現的創造性工作、社交和高端任務。
無獨有偶,斯坦福大學終生教授、Udacity創始人Sebastian Thrun也提出:
當我們許多人停止從事重復的體力勞動時,我們的教育程度將更高,我們變得更有創造力。隨著這場新的革命,我預測我們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人類創造力的時代。
但是,AI也會給人們帶來負擔。據估計,如果自駕出租車成為日常運輸的主要方式,九分之一的就業機會將面臨危險。為了適應這些變化,我們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我們必須掌握新的技能,學習掌握新的技術。
中美AI雙雄格局已定,思想不清的國家將落后
在這份報告中,有許多重要的統計數據主要是針對美國市場,而中國市場的研究價值十分巨大。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補充了中國的一些數據: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手機和互聯網用戶,比美國和印度高三倍。在中國,人們使用手機支付貨物,比美國人多出50倍。中國的糧食運輸量是美國的十倍。有超過2000萬的自行車騎行者將GPS和其他傳感器信息傳輸到服務器,每天創建20TB的數據量。
中國政府對技術發展保持開放的態度,使得中國的環境更有利于新技術的快速啟動和迭代。2017年7月,中國國務院公布了“下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目標十分明確: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該計劃有望推動人工智能成為一個重點行業和省級政府的重點工作。中國國家政策的影響力有多大呢?類比高鐵計劃和大規模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便可見一斑。我們可以期待中國政府的人工智能政策有類似的軌跡。正如李開復所言:
在這個AI時代,美中雙寡頭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目前已成事實。
人工智能現在已是一個全球現象,AI指數提醒我們每個人,必須超越自己的國界,了解全球的進步。美國和中國享有最大的投資規模和最迅速的產品采用,加拿大和英國也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貢獻。與此同時,Coursera聯合創始人吳恩達提出:
AI政策更為明智的國家將更加迅速地推進AI進程,而那些政策思想不清的國家將面臨落后的風險。
此外,來自學界和工業界的專家學者,也圍繞AI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觀點:
關于AI的研究在全球多社區開展,我們能夠預見將會有很多AI的評估體系涌現。有必要將眾多日益全面的指標集中于一體,從而形成追蹤和理解人工智能發展的“共同視角”。—— Eric Horvitz,微軟研究員,前AAAI主席;
大腦如何產生智能行為?機器如何復制它?這仍然是科學和工程領域的一大深刻的挑戰,需要訓練有素的研究人才、長期研究和創新來解決。—— Daniela Rus,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
·我認為未來數年內,AI泡沫引發通縮是不可避免的。但我認為有理由期望這是一個溫和的通縮,而不是一場大蕭條。——Michael Wooldridge,牛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歐洲人工智能協會主席。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806文章
48996瀏覽量
249201 -
機器學習
+關注
關注
66文章
8501瀏覽量
134563
原文標題:AI指數評論:提防“路燈謬誤”,開啟全球多方對話
文章出處:【微信號:AItists,微信公眾號:人工智能學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首創開源架構,天璣AI開發套件讓端側AI模型接入得心應手
谷歌第七代TPU Ironwood深度解讀:AI推理時代的硬件革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