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SD技術概述
電子背散射衍射技術(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是一種高精度的材料表征手段,常作為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的補充設備使用。它能夠詳細分析材料的晶體取向、晶界特性、再結晶行為、微觀結構、相態識別以及晶粒尺寸等關鍵信息。
金鑒 織構取向分析示意圖
設備與服務
高性能的TF20場發射透射電鏡,這些電鏡配備了能譜儀,專門用于分析無機材料的微觀結構和局部成分。除了EBSD技術,實驗室還提供包括X射線衍射、SEM在內的一系列材料分析服務,以全面滿足對材料特性深入了解的需求。
鋼樣品相分布圖示意圖
EBSD數據采集的樣品要求
EBSD數據的采集依賴于樣品表面下10-50納米的薄層。為了提高數據采集的準確性,樣品在檢測時需傾斜至70°,以防止表面上方的區域對下方信號造成干擾。此外,樣品表面需要具備良好的導電性、平整度,并且無應力,以保證數據的可靠性。
樣品制備的精細工藝
1. 取樣與導電性處理
樣品制備的首要步驟是使用線切割技術取樣,需精心選擇無缺陷的代表性區域。樣品應選用導電材料,厚度需控制在0.5至3毫米之間。在將樣品安裝到電鏡樣品臺上時,若需研究樣品在特定方向的性能,應確保樣品的軋制方向或受力方向與樣品臺的X軸對齊。
2. 拋光工藝
拋光是樣品制備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常見的拋光技術包括機械拋光、電解拋光、聚焦離子束(FIB)拋光和氬離子拋光等。在EBSD檢測中,氬離子拋光特別適合于晶粒細小、多相或易氧化的材料,因為它利用高電流密度的氬離子束對樣品進行精確減薄,有效避免了制樣過程中對實驗數據的潛在影響。
EBSD分析的多功能性
1. 微觀組織分析
充分利用 EBSD 技術的優勢,通過取向分布圖深入研究材料的微觀結構。微觀組織分析主要通過取向分布圖來進行,圖中不同顏色的晶粒表示不同的晶體取向。晶粒的形狀和尺寸可以反映材料的變形或再結晶狀態。通過測量相鄰晶粒之間的夾角,可以識別晶界類型,并以不同顏色進行區分。
2. 取向分析
取向分析包括對相鄰晶粒、晶粒與孿晶、孿晶之間以及織構的取向關系進行分析,還包括取向差分析等。這些分析對于揭示材料的微觀結構和性能關系至關重要。
-
材料
+關注
關注
3文章
1258瀏覽量
27409 -
顯微鏡
+關注
關注
0文章
579瀏覽量
2316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