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晨中國發布公告,宣布其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沈陽金杯汽車工業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金杯汽控”)與TCL恒時天瑞投資(寧波)有限公司(簡稱“TCL寧波”)正式訂立合資協議。雙方將攜手成立一間合資企業,致力于在中國開展智能座艙及顯示器組件的研發與制造業務。
根據合資協議的約定,合資企業在成立后,其股權結構將由金杯汽控與TCL寧波各持有50%的權益。這一股權安排充分體現了雙方對于此次合作的重視與平等互利的原則。
合資企業的主要業務范疇將聚焦于人工智能軟件的開發、云計算裝備技術服務的提供、信息系統集成服務的實施、技術咨詢服務的開展以及軟件外包服務等。此外,合資企業還將積極銷售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汽車軟硬件及電子零部件等產品,以滿足市場對于智能化、高品質汽車組件的日益增長需求。
此次合資協議的簽署,標志著華晨中國與TCL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深度合作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在汽車制造與電子信息領域的優勢,共同推動智能座艙及顯示器組件業務的快速發展,為汽車行業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顯示器
+關注
關注
21文章
5011瀏覽量
140418 -
TCL
+關注
關注
10文章
1742瀏覽量
88887 -
智能座艙
+關注
關注
4文章
977瀏覽量
1642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方正電機全資孫公司簽署合資協議
近日,方正電機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孫公司浙江高科潤與GCYST PTE.LTD.為在智能控制器、電子產品等領域開展深入的項目和業務合作,共同簽署了合資協議。 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共同出資
蘋果計劃推出壁掛式智能顯示器
近日,有消息透露蘋果計劃進軍智能家居市場,推出一款全新的壁掛式顯示器。這款顯示器被定位為家庭指揮中心,旨在通過控制電器、處理視頻會議以及利用人工智能導航應用等功能,幫助用戶在
崎攜手阿爾特,成立新能源科技合資公司
一個是世界500強級別的連接器企業,另一個是中國首家上市的獨立汽車設計公司,兩者的聯手能為業界帶來什么? 關閉傳統燃油車線束工廠,成立合資新
蘋果在中國布局顯示器研發,力推供應鏈多元化
為了促進供應鏈的多元化并削減成本,蘋果近期在中國北京、深圳、蘇州和上海這四個重要的城市設立了顯示器研發實驗室。這一戰略決策被視為蘋果對中國顯示器產業生態的重大投資,吸引了包括京東方在內
博世與江鈴簽約成立合資公司,共拓輕型商用車電驅動市場
近日,博世與江鈴集團在南昌正式簽署合資協議,計劃攜手成立一家專注于輕型商用車電驅動系統業務的合資公司。
ADAYO華陽參與《汽車座艙電子信息抬頭顯示器》團體標準工作組研討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車用智能顯示分會在廣東省惠州市華陽集團召開了T/CMMATB 《汽車座艙電子信息抬頭
恩智浦與世界先進合資建設晶圓廠
近日,半導體行業的兩大巨頭恩智浦(NXP)和晶圓代工領軍企業世界先進(VIS)共同宣布了一項引人注目的計劃。雙方決定成立合資企業VisionPower半導體制造公司(VSMC),并在新加坡建設一座全新的300毫米晶圓制造廠。
韓國Jusung Engineering宣布拆分半導體、太陽能和顯示器業務
半導體業務將分離出來設立全新的子公司Jusung Engineering,專注于研發與生產。而顯示器和太陽能業務則將成為Jusung大幅的衍生公司Jusung SD。
天奇股份與長安成立合資公司,開展電池回收業務
天奇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奇股份)公告,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關于公司與中國長安及長安汽車設立合資公司的議案》,公司擬與中國長安、長安汽車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辰致安奇循環科技有限公司
阿爾斯通在華合資企業第30000臺牽引電機成功下線
/ --?3月26日,阿爾斯通在華合資企業——西安阿爾斯通永濟電氣設備有限公司[1](下稱,"XAYEECO")迎來了第30000臺牽引電機的成功下線。合資企業邀請了西安經開區領導、中方合作伙伴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領導及阿爾斯通中國
2024年全球與中國7nm智能座艙芯片行業總體規模、主要企業國內外市場占有率及排名
)
2.4 中國市場,近三年7nm智能座艙芯片主要企業占有率及排名(按銷量)
2.4.1 近三年7nm智能
發表于 03-16 14:52
三星顯示CEO:中韓OLED顯示器企業技術差距僅1年
豐田汽車將收購松下所持電池合資企業Primearth EV Energy股份
近日,豐田汽車對外宣布,將全資收購松下在電池合資企業Primearth EV Energy中的股份,從而將該企業變為豐田的全資子公司。這一重要舉措標志著豐田在汽車電池領域的進一步擴張,并旨在加強其大規模生產汽車電池的能力,以應對日益增長的電池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