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ng-Yun Lee, CEO, BeSang Inc.
英特爾自從1992年以來首次在半導體業(yè)務收入中失去第一名,需要新的策略來縮小差距或超越三星。
2017年,三星半導體部門的總收入達到691億美元,超過了英特爾的628億美元。由于內存價格高漲,三星自1992年以來首次將英特爾從芯片銷售的首位擊倒。
由于平面DRAM由于即將結束的摩爾定律而面臨縮放限制,成本縮減變得緩慢并且平面DRAM最終無法滿足需求。位增長在23年內縮小到最低點。因此,很難預計任何時候內存價格會出現(xiàn)下滑。
英特爾與三星的半導體收入和營業(yè)利潤比較。
不過,三星的收入是否會在2018年持續(xù)增長?根據(jù)DRAMeXchange的數(shù)據(jù),DRAM收入在2017年增長了76%,預計2018年將增長超過30%。如果我們假設DRAM收入增長將導致三星半導體部門在2018年至少收入增長20%,而英特爾與2017年相比,收入穩(wěn)步增長7%,隨后英特爾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導地位將成為歷史。
DRAMeXchange預測,如果DRAM銷售額在2018年增長超過30%,三星半導體的收入將持續(xù)快速增長。
英特爾的下一步應該是什么?作為一名追隨者,英特爾需要新的策略來縮小差距或超越三星。
英特爾可能會考慮盡可能擴大其代工業(yè)務,而不受代工策略或商業(yè)模式的限制。英特爾代工廠的大門需要向各種客戶提供各種知識產(chǎn)權的競爭性服務。由于英特爾擁有最好的技術,因此英特爾的代工廠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成為英特爾的盈利業(yè)務。
英特爾的另一個建議是與三星在內存領域進行直接競爭。英特爾在DRAM業(yè)務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仍然擁有強大的嵌入式DRAM技術。想想3D DRAM。由于DRAM廠商還沒有3D DRAM技術,它將成為游戲規(guī)則的變革者。DRAM供應商正在使用傳統(tǒng)平面DRAM創(chuàng)造創(chuàng)紀錄的收入和利潤,而傳統(tǒng)的平面DRAM已經(jīng)面臨縮放限制。如果3D DRAM出現(xiàn),它肯定會在DRAM業(yè)務中形成新的范式。因此,使用3D DRAM的DRAM業(yè)務的直接競爭將是與三星競爭的最有效方式。
盡管英特爾的NSG(N -on-Volatile Memory S olution G)roup)擁有創(chuàng)新的3D XPoint技術,因此英特爾NSG需要額外的顛覆性技術,以便將NSG業(yè)務與其競爭對手區(qū)分開來。如下圖所示,三星和英特爾的NAND閃存市場份額差距很大。事實上,英特爾是NAND領域的一個小玩家。盡管英特爾擁有富有競爭力的NAND技術,但從外部來源發(fā)現(xiàn)新興技術并采用新的創(chuàng)新技術實現(xiàn)更好的英特爾NSG業(yè)務是有利的。3D XPoint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可能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具有成本競爭力。因此,研發(fā)費用和營業(yè)收入應該平衡。當其他NAND供應商創(chuàng)造創(chuàng)紀錄的利潤時,英特爾NSG也需要盈利。
英特爾非易失性解決方案集團2017年收益和NAND閃存市場份額。
許多人可能并沒有預料到三星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將超越英特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于平面DRAM的供應有限,摩爾定律的結束給三星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因此,記憶成為賣方市場。
盡管中國的手機制造商抱怨內存價格居高不下,而中國政府正在考慮DRAM固定價格的可能性,但內存價格的上漲似乎不可阻擋。DRAMeXchange預測,如果DRAM收入在2018年增長超過30%,三星將加大與英特爾的距離。傳統(tǒng)上,英特爾和三星之間的業(yè)務重疊度非常小。但為了奪回王位,英特爾需要在內存和晶圓代工市場進行直接競爭。英特爾當然需要盡早采取新策略。
-
英特爾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0192瀏覽量
174587 -
DRAM
+關注
關注
40文章
2348瀏覽量
185543 -
NAND
+關注
關注
16文章
1722瀏覽量
138087 -
三星電子
+關注
關注
34文章
15888瀏覽量
182327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詳細解讀英特爾的先進封裝技術

英特爾推出全新英特爾銳炫B系列顯卡

半導體三巨頭格局生變:英特爾與三星面臨挑戰(zhàn),臺積電獨領風騷

英特爾與AMD的CPU之爭:單核性能與制造工藝的較量
美國政府擬增援英特爾
消息稱英特爾提議與三星建立“晶圓代工聯(lián)盟”,挑戰(zhàn)臺積電
英特爾計劃與三星組建代工聯(lián)盟,意在制衡臺積電
英特爾考慮出售Altera股權
英特爾至強品牌新戰(zhàn)略發(fā)布
面對高通收購,Apollo 50億美元投資,你該買入英特爾股票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