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回家的汽車,它能升級嗎?
這個看似不大的問題,卻在整條汽車智能化發展軌跡中,扮演著標尺一樣的作用。最初,汽車像手機一樣升級是天方夜譚;之后,OTA升級成了特斯拉車主的小確幸;再之后,汽車軟件升級成為標配。而當時間來到今天,汽車后升級的范圍開始從軟件擴大到硬件。
不久之前,鴻蒙智行宣布2025款問界M9問世的同時,還將為現款車20萬用戶提供硬件升級服務。此前的問界M9將可以通過OTA升級華為車語系統 2.0、華為臨境顯示系統、HUAWEI ADS 3.3、智能空間。更重要的是問界M9還打破常規,推出了原廠硬件升級服務,用戶可以選擇升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華為星河通信系統、智能座艙等硬件能力。
曾經我們說,汽車能像手機一樣升級是智能化的巨大進步,那么鴻蒙智行帶來的硬件升級,似乎已經讓汽車超越了手機的界限,實現了更復雜,也具有更大想象空間的升級可能。
某種意義上來說,現車升級這件事,就是整部汽車智能化歷史的縮影。每一次“汽車升級”這個概念的邊界擴大,都將給整個汽車產業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鴻蒙智行的硬件升級,會不會是一枚新的巨變誘因?
我們需要回到歷史中,去捕捉“可升級汽車”的未來行駛軌跡。
背刺之痛
為什么汽車升級的幅度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
一大原因在于汽車相關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進步過快,整個產業客觀上進入了高效率迭代的全新節奏里。像智駕、智能座艙之類的技術升級重點領域,很可能幾個月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技術需要第一時間涌入市場來收回投資,確保研發飛輪能轉起來。
但這種原本在PC、手機上才有的技術進步速度,卻苦了車主們。畢竟汽車是低頻消費品,不能幾個月、一年的就換一輛。供給端的技術進步過快,遇上了需求端的購買頻次很低。二者之間的對沖關系逐漸變成了一種矛盾。這也就是今天很多車主都在討論的“背刺之痛”。
明明購買時間就差幾個月,價格也基本相同,但收到的產品價值卻差距巨大。這個難題會讓老車主感覺被頻頻背刺,對車企產生厭惡感。同時也讓新車主不敢下手,想要等技術更成熟再購入。但這一等不要緊,技術升級之后還有新升級。最后反而將換車熱情抹殺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車企開始考慮能不能對已有車型進行升級,讓老車主盡量獲得與新車主同樣的體驗。
這個思路從汽車OTA(Over-the-Air Technology)能力開始,影響了過去十年乃至未來更遠的汽車智能化格局。
開啟OTA:特斯拉的金字招牌
汽車OTA的思路很早就有,但真正把它一炮打響的還要說是特斯拉。
2015年,特斯拉通過OTA能力推送了Autopilot 7.0系統,從而激活了預裝在硬件中的自動駕駛功能。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汽車軟件升級,在當時看起來都是非常科幻的一件事。這種體驗感一下讓特斯拉在全球范圍內聲名大噪。
特斯拉Model S也因此實現了將軟件升級能力覆蓋到整車各個核心部類中,包括自動駕駛、電力系統、動力系統等,比如可以通過OTA升級來提升電池續航能力,從而被認為是“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開創者。這種產品設計層面的成功,讓特斯拉一舉擴大了全球影響力,打入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新興市場,一舉改寫了新能源市場的格局。由此可見,汽車升級能力其實是至關重要的,找到正確使用它的方式,能夠在汽車迭代的大時代完成連鎖效應。
在這一時期,OTA升級的基本模式也基本確定,形成了應用層更新的SOTA模式與需要T-Box等車載聯接能力升級的FOTA模式兩條路徑。
后續一段時間的汽車升級,大體沒有走出特斯拉探索的范疇。??
軟件升級全面覆蓋:造車新勢力崛起
2020年左右開始,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的汽車產品開始投放市場。從內在機理上來說,這些新銳車企的模式大多參考特斯拉,因此也自然模仿了以OTA作為核心賣點的產品與商業模式。
于是在這一階段,我們能看到軟件OTA依舊是汽車升級的主體方式,動力、電池、智駕、座艙四大類目成為OTA的主要覆蓋范圍。
這一階段,汽車OTA逐漸成為行業標配,主流車企都選擇了這個方向,從而實現了汽車技術升級整體效率的加快,同時將輔助駕駛等能力的安全性不斷提升,為此后的高階智駕做好了準備。
但在汽車軟件升級全面覆蓋的階段,市場也逐漸發現了這種模式依舊存在問題。那就是很多能力升級不能夠僅僅通過軟件來實現,而是必須進行硬件的更換和調整才能讓最新技術落地。
比如說,很多高階智駕功能需要對芯片和車輛的計算設備進行更新,還需要對傳感器、雷達等感知硬件進行替換和升級。
當車載技術進化達成了新的效率,汽車升級也就不能滿足于軟件OTA的“小打小鬧”,而是必須對硬件“下狠手”。
如果說,特斯拉開啟了OTA的質變,隨后新勢力為主的車企跟進了量變。那么在新的階段,鴻蒙智行則開啟了汽車硬件升級,這個新質變的啟動器。
走向硬件升級:鴻蒙智行開啟新賽點
特斯拉不是第一家提出軟件升級的車企,而是實現了軟件升級的完善和深入。
鴻蒙智行之前,也有新勢力車企推出過針對老車主的硬件升級服務,但那些服務大體還是針對特定的數字化硬件,或者車燈、車載屏幕等零部件,還沒有哪家可以實現整車化、系統化的汽車硬件后升級。
鴻蒙智行的開創性在于,它可以實現智駕、車載通信系統、智能座艙等汽車智能化體系的全面升級。這既是其他車企無法提供的,也是車主無法自行完成更新的。只有充分掌握了汽車智能化各領域的技術與產品,才能為汽車硬件升級打開一條完整通道。
而鴻蒙智行之所以能實現在M9等車型上落地硬件升級,另一個關鍵因素在于華為給車企提供了SOA電子架構平臺的造車模式,實現了汽車數字化、智能化相關的各個系統、各個零部件進行原子化組合。這種從造車基本模式上的改變,目前也是其他車企無法模仿的。
于是我們能看到,在新的階段鴻蒙智行實現了難以被復制的汽車硬件升級能力。這意味著,車主能夠保有的更新權力將更大,購買信任也將加強。
大概率可以確定,這種模式推進一段時間后,車企必須也進行跟進。硬件升級將像曾經的OTA一樣成為汽車新賽點,甚至由此激發更多新勢力入局汽車,或者讓更多車企選擇鴻蒙智行模式。
別是一天地
相較于特斯拉推動OTA那會兒的“高調華麗”,鴻蒙智行在硬件升級階段還是有點低調了。目前輿論對這一模式的感知和傳播還不充分,但有理由相信隨著硬件升級的規模化啟動,將會有更多由此帶來的變化展露在汽車產業面前。
很多“新東西”,將從硬件升級推廣中得到孵化,比如說:
1.新的商業模式。特斯拉給汽車軟件付費打開了局面,讓車企與車主的商業聯接向購買后延伸。那么鴻蒙智行帶來的硬件升級也是一樣,升級數字化、智能化硬件,以及由此帶動的汽車軟件升級進一步加強,將很可能形成新的商業模式。
讓車企可以像手機廠商一樣,通過高強度的產品更新和軟件升級來獲取與用戶的強度商業綁定。
2.新的購買決策機制。面對同樣迅速進步的汽車技術,消費者顯然會傾向于能夠確保獲得后續升級的產品。因此,未來汽車的購買決策機制,也一定會向能否進行硬件升級來進行傾斜。
同時,能夠硬件升級也意味著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完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定制化汽車產品,并且持續性地升級完善。這都將給車主帶來新的決策動力。
3.新的產業錨點。從整個汽車發展的進程來看,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智駕的普及。但如果智駕普及需要消費者頻繁換車,那未免代價過高,效率過低。因此,鴻蒙智行的軟硬件結合升級方案,可以讓已出車型不斷更新高階智駕,從而構成整個汽車智能化產業的新錨點。
4.新的造車模式。鴻蒙智行能夠實現硬件升級,關鍵支撐來自造車模式的更迭。柔性化、原子化的汽車工業能力,是硬件升級的起點,也是未來汽車智能化整體競爭力的來源。這也推動著汽車產業的變革,從產品端走向生產端。
從特斯拉到鴻蒙智行,從OTA到汽車硬件升級,“汽車升級史”也是汽車智能化的歷史。它的發展意味著汽車技術迭代的加速,并且讓汽車不斷貼近一個可編程、能夠軟硬分離的數字化系統。
“讓汽車變成行走的電腦”。這句話背后隱藏著難以一眼望穿的想象力。
審核編輯 黃宇
-
特斯拉
+關注
關注
66文章
6360瀏覽量
128007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3351瀏覽量
273806 -
OTA
+關注
關注
7文章
600瀏覽量
35967 -
鴻蒙
+關注
關注
57文章
2464瀏覽量
4360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DevEco Studio AI輔助開發工具兩大升級功能 鴻蒙應用開發效率再提升
汽車電子芯片數量大增:從 500 顆到 3000 顆,錫膏如何撐起可靠性大旗?

華為Pura X首發搭載鴻蒙5,應用市場體驗再升級
路燈進化史:從照亮黑夜到智聯城市
上汽與華為聯手打造鴻蒙智行“尚界”系列
激光雷達進化史:從機械式到全固態

從特斯拉看智能駕駛未來發展

鴻蒙智行再迎OTA升級,車載小藝化身私人用車顧問、百科導師

看點:特斯拉擎天柱能自主充電自主干活 小馬智行赴美IPO 小米汽車明年研發投入超300億
集成電路互連線材料進化史:從過去到未來的飛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