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4月25日),國產高精度MEMS慣性傳感器廠商芯動聯科發布公告,再簽訂金額達1.6375億元的大額采購合同,銷售產品為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產品,合同履行期限為2025 年 4 月 24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
銷售對象為客戶 P,公告稱客戶 P 具有良好的信用,具備較強的履約能力,公司與客戶 P 不存在關聯關系。
此前的1月17日,芯動聯科也發布過一份簽訂日常經營重大合同的公告,合同銷售對象同樣為客戶 P,銷售金額為2.7億元,銷售產品為陀螺儀。
也即是說,前后兩份來自客戶P的銷售合同,總金額達到了4.3375億元。
公告中稱,合同將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積極影響,影響有多積極?
據芯動聯科2024年度報告顯示 ,其2024年總營收為4.05億元,同比增長27.57%,2023年總營收3.17億元,顯然,來自客戶P的兩份合同總營收4.34億元已超2024年全年營業收入。
據此前芯動聯科IPO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 7,989.10 萬元、 10,858.45 萬元和 16,609.31 萬元,復合增長率為 44.19%。
據芯動聯科一季度報告顯示,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8789.27萬元,同比增長291.77%,顯然該增長主要得益于一月份與客戶P金額為2.7億元的合同的簽訂。
1、公司概況介紹如下:
安徽芯動聯科微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2 年, 于 2023 年 6 月 30 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功上市, 股票代碼:688582。公司基于半導體的行業積累,獨創的微納結構設計,采納先進的 MEMS 工藝,特有的封裝方案 及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人才積累,融合集成電路與 傳統高端慣性行業,促進慣性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傳感 器向智能化、微型化、易用化、本土化、IC 化發展。 自公司成立以來,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工業 設備監測與維護、汽車輔助駕駛、氣象監測、石油勘探、 測量與測繪、橋梁監測、地質勘探、災情預警等領域并獲 得了各領域客戶的一致認可和批量訂購。展望未來,公司 將進一步開拓自動駕駛、工業機器人等市場,為更廣泛的 客戶提供更智能化、更低成本、更微型化的傳感器產品及 解決方案。
2、高性能 MEMS 加速度計產品最新進展情況如何?
答:公司從兩個方面完善了加速度計產品譜系。一方 面從性能提升角度,諧振式 FM 加速度計從去年下半年開 始量產出貨;另一方面從集成度提升角度,采用新工藝的 單片雙軸和單片三軸加速度計在去年定型。在高性能加速 度計領域,公司在國內廠商里產品譜系比較完整、產品性 能比較高的 MEMS 加速度計生產商,公司推出的諧振式加 速度計在全球范圍內也是比較領先量產的狀態。今年上半 年已迎來非常多客戶對雙軸、單軸及諧振加速度計的訂單 需求,今年加速度計應用需求數量會有較大增長,增速可 能翻倍,且要快于整體收入增長,從絕對金額來看,和陀 螺一樣是長期增長的趨勢。
3、在低空和自動駕駛等新領域,公司的客戶拓展和 產品布局情況如何?
答:低空領域公司有兩種合作模式:一是直接與主機 廠合作提供 IMU 組合或者組合導航形式的航姿儀;二是為 傳統做航姿及飛控系統的廠家提供芯片,支持其開發基于 MEMS 慣性器件的 IMU 和航姿系統。 目前,低空行業整體未形成大批量出貨,但是可以感 受到目前低空行業比之前大飛機行業的周期快。公司主要 協助客戶開發紅標件、藍標件并配合取得適航認證。目前 已有若干廠家進入此階段,有飛控系統及航姿儀廠商采用 公司器件配套后已取得適航認證。對于公司而言最主要的 是把解決方案和配套做好,后續發展要看國家低空領域政 策的配套落實及起量情況,低空領域未來很有可能會像新能源汽車一樣走在世界前列,前景是非常好的。公司高性 能 MEMS 器件契合低空領域對性能和價格的要求,前景較 好。 智能駕駛領域公司已定點一家車廠,以模組形式供 貨,客戶已開始批量生產,雖然對當前營收影響有限,但 是公司積累了配套車廠供應鏈體系和質量體系的經驗,未 來競爭的核心還是在六軸 IMU 芯片的競爭。目前公司的六 軸 IMU 芯片還在研發階段。
4、關稅問題是否會導致 ADI、霍尼韋爾等海外企業 產品價格提高,從而加強下游與公司的合作傾向?
答:關稅對公司沒有太大影響。在供應鏈端,公司主 要供應商多樣化且基本為非美國企業,少量涉及美國部分 也有國產替代方案;在銷售端,公司產品主要面向國內客 戶。一季度來看公司沒有感受到關稅的影響。從競爭對手 的情況來看,ADI、霍尼韋爾等與公司在高端工業領域可 能會有一些重合的地方,如果他們流片來源是美國的話對 公司產品來講是比較利好的,但如果流片是在日本、歐洲、 新加坡等,他們的產品可能就不太受影響。
5、單片六軸產品研發進展情況如何?
答:單片六軸產品包含單片三軸加速度計、單片三軸 陀螺和驅動六軸的 ASIC 芯片。MEMS 芯片通常需經過多輪 流片,如概念、工藝、性能、良率、可靠性都需要流片驗 證,常規需四五次,若某環節卡住需重復流片。其中,單 片三軸加速度計進展較快,已有單獨產品量產銷售;單片 三軸陀螺進展稍慢;驅動六軸的 ASIC 芯片已流片一輪, 正結合 MEMS 芯片進行調試和修改設計工作。該項目已進 行 3-4 年,正常開發年限需 4-5 年甚至更長時間。預計今 年年底會有六軸樣片出來,明年有望實現量產。
6、光纖激光小型化對 MEMS 技術路線是否會造成擠壓?
答:光纖激光小型化其實一直都在進行,但這些技術 路線還是停留在發表論文、推出樣品階段,還沒有真正看 到可以量產的產品,性能可能也很難達到原來光纖激光的 技術要求。半導體行業制作慣性器件在集成化、批量化方 面還是更有優勢的。
7、公司壓力傳感器和模組產品的應用領域和拓展情 況如何?
答:壓力傳感器是較新的產品,去年開始出貨量產。 壓力傳感器性能相對較低的領域競爭還是相對比較激烈 的,公司做的是性能要求相對比較高的諧振式壓力傳感 器,可以達到萬分之二以上的精度水平,主要應用于大氣 檢測、高鐵、壓力控制、低空經濟等高端領域,售價幾千 元以上。因為定位不同市場也有所不同,客戶導入驗證的 過程也會比較長。今年預計公司壓力傳感器收入會有增長 但是絕對值來講應該不是很明顯。 目前公司還是以芯片銷售為主,受客戶需求驅動也在 做特殊領域的模組開發(如低空、水下、無人船等),今 年 IMU 營收增長預計也會超過整體增速。
8、隨著下游客戶需求的增長,公司現有代工產能是 否滿足需求?
答:公司產能沒有太大問題。作為芯片設計企業,封裝和標定測試上沒有太多產能瓶頸,基本上可以按照訂單 需求擴張封裝和測試能力,同時設備相對是通用的,不存 在被卡脖子的問題。在晶圓流片方面,公司在每年年初大 量訂購流片晶圓,以確保覆蓋需求增長。
9、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公司現在的客戶拓展情況以 及單機價值量有無更新?
答:人形機器人可作為未來潛在的市場增長空間,目前慣性器件上的技術路線還未完全成熟。預計當人形機器 人實現大規模應用時,對慣性器件的需求可能與車規或工 業級應用相近,用量可能超過自動駕駛領域。營收貢獻短 期還看不太到,未來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向。
10、從去年到今年一季度,以及展望未來全年,在不 考慮產品結構變化的前提下,同類產品價格有何最新變 動?
答:公司產品價格體系比較穩定,基本沒有太大變化, 價格目錄本身是包含階梯價格的(行業慣例),不會對公 司毛利率造成大的影響,因為客戶訂購量變大,封裝測試 的成本也會降低。
11、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答:公司戰略是慣性領域把產品做的更深入,同時橫 向去拓展不同物理量上的產品方向。首先,公司將全面拓 展慣性器件市場,目前產品已從幾千元到上千元區間向工 業級的百元區間研制,后續將進一步拓展更廣泛的應用市 場(如掃地機器人、割草機器人、消費級無人機、汽車的 防側滑系統、安全氣囊等)。其次,公司已推出一款壓力 傳感器產品,后續將推出系列化產品。最后,還會考慮研 發檢波器(用于石油勘探檢測地震波)、高信噪比的壓電材 料以及用新材料做的加速度計、高性能麥克風等。
關于芯動聯科
芯動聯科成立于2012年,2023年在科創板上市,公司長期致力于自主研發高性能MEMS慣性傳感器,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公司高性能MEMS慣性傳感器的核心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復雜環境下適應性強。
芯動聯科基于半導體的行業積累,獨創的微納結構設計,采納先進的MEMS工藝,特有的封裝方案及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人才積累,融合集成電路與傳統高端慣性行業,促進慣性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傳感器向智能化、微型化、易用化、本土化、IC化發展。解決傳統傳感器無法滿足現代無人平臺對傳感器智能化、小型化及低成本化的主要矛盾,解決現有MEMS傳感器性能無法滿足智能無人平臺(自動駕駛、機器人)的高性能需求的矛盾。
自公司成立以來,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工業設備監測與維護、無人系統導航與控制、海洋監測、氣象預報、水上水下無人設備導航與控制、石油勘探、測量與測繪、橋梁監測、地質勘探、災情預警等領域并獲得了各領域客戶的一致認可和批量訂購。展望未來,公司將進一步開拓自動駕駛、機器人、民用航空、商業航天等市場,為更廣泛的客戶提供更智能化、更低成本、更微型化的傳感器產品及解決方案。
-
mems
+關注
關注
129文章
4034瀏覽量
192515 -
陀螺儀
+關注
關注
44文章
826瀏覽量
99579 -
慣性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文章
174瀏覽量
28255 -
芯動聯科
+關注
關注
0文章
22瀏覽量
22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敏芯股份2024年財報:營收增長35.71%,凈利潤仍虧損,壓力傳感器成新亮點

敏芯股份營收暴漲超35% MEMS傳感器業務全面復蘇

聯發科2024年營收大增,天璣9400芯片功不可沒
敏芯股份2024年營收預計近5億
芯動聯科獲20家機構調研,將發力加速度計、壓力傳感器賽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