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老虎說芯
原文作者:老虎說芯
本文總結了FPGA選型的核心原則和流程,旨在為設計人員提供決策依據,確保項目成功。
一、FPGA芯片選型的核心原則
FPGA選型,就像為一輛車選發動機和底盤,既要匹配性能需求,也要兼顧成本、維護和可用性。理想的選型,是性能、資源、開發難度和供貨安全性的綜合平衡。
1. 明確功能需求
首要環節是梳理系統目標。必須先確切了解FPGA在系統中承擔哪些任務,比如高速數據處理、協議接口轉換、信號采集與控制還是算法加速等。明確需求決定了后續的所有決策方向。
2. 評估邏輯與存儲資源
邏輯單元(LUT, FF):評估邏輯電路復雜度,確保FPGA擁有足夠的邏輯單元,留有余量應對后續功能調整。一般建議資源占用不超過80%。
片上存儲器(Block RAM等):根據數據緩存、FIFO、圖像處理等需求,核算所需內存容量。需關注物理分布和最小可配置單位,以避免碎片化浪費。
3. 時鐘與PLL資源
根據系統需要的時鐘頻點和同步與否,計算PLL數量和可生成的不同時鐘數。如果需多個獨立同步域,FPGA需有足夠的時鐘樹與PLL支持。
4. I/O接口與引腳資源
按照實際外設接口、通訊協議、調試和擴展接口,將所需引腳數量提前統計,并預留10~20%余量,避免因后期變更受限。
檢查FPGA支持的I/O標準,如LVDS、LVCMOS、差分信號等,適配外部連接。
5. 性能指標:工作頻率與速度等級
并非頻率越高越好,要結合設計時序限制、工藝約束及最終實際編譯結果。理論最高頻率僅供參考,實際工作頻率需根據時序分析結果、信號完整性調整。
不同廠商的速度等級標識方式不同,購買時需注意區分。
6. 特殊硬核資源需求
包括片上高速收發器(SerDes)、DSP乘法器、硬核處理器、嵌入式存儲控制器等。這些資源能顯著優化特定算法或接口的性能及功耗。
若設計中依賴某種硬件加速單元,如需大量并行乘法時,應保證FPGA型號內集成足夠的DSP塊。
7. 封裝類型與PCB設計難度
QFP封裝適合低引腳、簡單PCB、易于手工焊接。BGA適合高引腳密度、板級性能要求高的小型化產品,但布線、焊接和測試難度大,對PCB工藝要求高。
封裝尺寸、引腳間距直接關系布線效率、成本和實際產能。
8. 供貨與市場可得性
推薦選用主流系列和市場流通量大的型號,便于采購和項目維護,具備價格透明和資源持續性保障。
新型、冷門或停產產品需謹慎,否則容易因缺貨影響項目進度。
二、選型流程建議
需求分析階段:溝通梳理,畫出框圖,列清功能和資源清單。
規格初篩:通過廠商官網選型工具,初步篩選滿足需求的系列及型號。
資源匹配及二次優化:根據開發環境模擬、嘗試資源映射,預留合理余量,優化電平與接口分布。
評估封裝與制造能力:結合公司PCB工藝能力、預期良率、組裝焊接等,優選可行封裝。
市場可得性確認:與供應鏈核實型號供貨周期、價格、售后支持等。
綜合權衡與最終決策:結合性能、成本、風險進行最終芯片型號決策。
三、常見注意事項
不要單純追求超高資源或最高頻率,實際需求為主;
保持設計的可擴展性和可升級性,避免選型剛好夠用;
關注開發工具支持、IP資源豐富度、社區技術文檔等“軟”資源;
項目前期及時鎖定芯片、采購少量樣品進行可行性驗證。
總結:FPGA選型是項目成敗的基石,是系統工程、邏輯設計、硬件實現和供應鏈管理的集成優化。科學嚴謹的選型流程,可以有效規避項目風險、控制成本,并保障產品的開發效率與未來可持續性。
-
FPGA
+關注
關注
1642文章
21918瀏覽量
611871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9文章
51925瀏覽量
433557 -
接口
+關注
關注
33文章
8885瀏覽量
152957
原文標題:FPGA芯片如何選型
文章出處:【微信號:bdtdsj,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FPGA芯片選型 FPGA芯片(FPGA初學者必選)
請教關于FPGA國產芯片選型的問題?
元器件如何選型,選型原則分享
FPGA芯片選擇策略和原則
電子元器件選型參數與原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