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硬件驛站
在做PCB設計時,如果有大電流,就需要針對不同的電流值設計對應的線寬,以前老師傅給的建議是1mm線寬過1A電流,按這個估算就可以。
但這個方法在實際設計中還是會帶來不少困擾,比如,有些產品由于板子的結構和面積限制,布板面積并不充裕。如果走0.5mm的線寬,過1A的電流行不行,如果不行,會有什么問題?如果線寬不能加寬,有沒有其它方法提升過電流能力。
我們再看看更具體的設計,如下表,為嘉立創PCB投板時可選的PCB參數選項。
看到上面的PCB板參數,問題就更多了。
1.內層銅厚的線寬設計規則是否和外層銅厚一致?
2.成品板厚對過電流有沒有影響?
3.銅厚1盎司和2盎司,過電流又有什么差異?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內層銅厚和外層銅厚如果要通過相同的電流,比如1A,線寬的設計是否一樣?
在2009年前,IPC-2152標準還未發布時,PCB設計采用的是IPC-2221 (Generic Standard on Printed Board Design)標準。
此標準有3個重要的參考圖如下:
下圖是外層銅的截面積和過電流對照表。
紅色標記為溫升10℃條件下,1A過電流和截面積對照。
下圖是內層銅的截面積和過電流對照表。
藍色標記為溫升10℃條件下,1A過電流和截面積對照。
我們設計PCB需要的是線寬,因此,截面積還需要進一步轉換為線寬,可參考下圖查找。
從上面的圖形化查表結果如下:
依據IPC-2221標準,1A的過電流,1OZ的銅厚,按10℃的溫升評估。
外層走線線寬約為:13mils(0.33mm)
內層走線線寬約為:32mils(0.81mm)
標準里還給出了計算公式,相同的條件下,內層的K值相對外層減半(即電流減小一半)。
按上面的分析,第一個問題的結論似乎已經有了,即相同的過電流設計,內層的線寬設計比外層更寬。
但是,以上結論是錯的。
此標準的數據并沒有經過時間驗證,而是把內部的導線過電流數據簡單的降低一半,比如,同樣的線寬,外層設計過電流為1A,則相同線寬,內層過電流按0.5A計算。其假定的依據是,PCB內部走線沒有外部走線散熱快。當然,按此方法,除了浪費一些銅皮,對產品的電氣特性并不會帶來其它問題。
后來經研究發現,PCB內層的走線散熱和外層并無太大差異。新的標準為IPC2152 (Standard for Determining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Printed Board Design)。此標準2009年發布。
如下圖,新的標準,內層和外層統一到一張圖表了。
回到第二個問題,成品板厚對線寬設計規則有沒有影響,答案是有影響。
標準相關說明如下,厚度越薄,散熱越差,因此相同電流,需要設計線寬更寬。
IPC2152標準給出了很多圖形,可以對照參考,此方法效率太低。可以使用軟件進行線寬設計。“Saturn_PCB_Toolkit” 就是一款很實用的軟件,相關下載鏈接可以參考文章:
硬件工程師幾款免費實用的小工具分享
打開軟件,選擇依據的標準:“IPC-2152 with modifiers”。
選擇“Conductor Properties”,設置各項參數后就可以計算了。
分別對比了1.6mm板厚,0.5OZ,1OZ和2OZ銅厚,溫升10℃,計算不同線寬對應的電流;同時還增加了一列1mm板厚的對比數據如下:
按上面數據計算結果,最常見的1.6mm板厚,1OZ的銅厚,需要過1A電流的條件下,線寬設計0.5mm就可以滿足設計需求了。
影響過電流能力除了板厚,銅厚,線寬和溫升之外,PCB板材,同層相鄰導線,相鄰銅平面,表面涂層,蝕刻因子等因素都會對過電流產生影響,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嘗試修改相關參數驗證。
總結:
1.相同寬度和銅厚的內層走線和外層走線的過電流能力并不是相差2倍。 2.設計1mm線寬通過1A的電流,是一個相對保守的設計,且設計余量足夠大。 3.容嬤嬤有時候講的東西也不一定對。
-
pcb
+關注
關注
4342文章
23345瀏覽量
405409 -
PCB設計
+關注
關注
396文章
4755瀏覽量
88685 -
走線寬度
+關注
關注
1文章
11瀏覽量
6654
原文標題:PCB走線寬度1mm過1A電流,依據是什么?
文章出處:【微信號:gkongbbs,微信公眾號:工控論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PCB銅箔厚度、走線寬度、電流的關系
PCB銅箔厚度、走線寬度、電流的關系
PCB銅箔厚度、走線寬度、電流的關系
PCB電氣間隙和走線寬度要求
什么是PCB走線寬度
揭秘PCB走線寬度計算:原理、方法與實戰技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