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東華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高鐵作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其安全穩定運行離不開可靠的電力供應。牽引站作為高鐵供電系統的核心節點,承擔著將電網電能轉換為列車動力電源的關鍵任務。然而,變壓器、開關柜等設備在長期運行中易因絕緣老化、機械振動等因素產生局部放電(簡稱“局放”),成為威脅供電安全的潛在隱患。局放檢測裝置通過精準捕捉放電信號、智能分析設備狀態,為高鐵牽引站構筑起一道安全防線。
技術原理:多維感知局放特征
局放檢測裝置的核心在于對微弱放電信號的捕捉與解析。當設備內部發生局放時,會產生高頻脈沖電流、超聲波信號及特高頻電磁波。檢測裝置通過高頻電流傳感器(HFCT)耦合電纜接地線中的脈沖電流,或利用超聲波傳感器接收放電產生的機械振動,甚至通過特高頻天線捕獲電磁波信號。這些信號經濾波、放大后轉換為數字信號,由內置算法提取放電幅值、頻次、相位等特征參數,形成設備絕緣狀態的“數字化指紋”。

功能特性:適應高鐵場景的差異化需求
針對高鐵牽引站高可靠性、強電磁干擾、空間緊湊等特點,局放檢測裝置需具備三大核心能力:
抗干擾設計:采用屏蔽技術、數字濾波算法抑制牽引供電系統產生的諧波干擾,確保在復雜電磁環境中精準識別局放信號。
在線監測能力:通過嵌入式傳感器實時采集數據,結合邊緣計算實現放電特征的本地化預處理,減少數據傳輸延遲。
智能診斷系統:基于機器學習算法構建設備健康模型,自動比對歷史數據與行業標準,生成設備健康指數評分,并支持放電類型識別。
應用價值:從被動檢修到主動預防
傳統牽引站維護依賴定期巡檢與離線試驗,存在監測盲區與響應滯后問題。局放檢測裝置的引入,實現了三大價值升級:

風險預警前置化:通過持續監測絕緣劣化趨勢,將故障處置窗口期提前數周甚至數月,顯著降低突發停機風險。
運維效率提升:結合三維可視化平臺,運維人員可遠程查看設備放電熱力圖,精準指導檢修路徑,減少無效巡檢工作量。
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設備健康檔案,記錄歷次檢測數據與維修記錄,為設備更新改造提供數據支撐。
技術演進方向:智能化與集成化
隨著數字孿生與物聯網技術的融合,新一代局放檢測裝置正朝向以下方向演進:
多參數融合診斷:集成溫度、濕度、機械振動等多維度傳感器,構建設備運行狀態的綜合評估體系。
5G+邊緣計算架構:利用5G網絡實現檢測數據的低時延傳輸,結合邊緣側AI算法完成實時決策,例如自動觸發斷路器分閘指令。
預測性維護生態:與高鐵SCADA系統、資產管理系統深度對接,形成“監測-診斷-處置-評估”的閉環管理鏈條。
在高鐵智能化轉型的背景下,牽引站局放檢測裝置已從單一的監測工具升級為供電系統管理的核心樞紐。通過技術迭代與場景深耕,其將為高鐵安全高效運行提供堅實保障,助力中國高鐵這張“國家名片”持續領跑全球。
-
供電
+關注
關注
1文章
346瀏覽量
23879 -
檢測裝置
+關注
關注
0文章
64瀏覽量
1090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游高鐵機器人套件介紹-鷗鵬科技
[轉]高鐵是如何跑那么快的?!
中興新支點ICG與高鐵強強聯手,高鐵可以WiFi上網了么?
與你有關!高鐵站采用的室內定位技術讓你更有安全感
自動化智能運維系統在高鐵牽引變電所的研究與應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