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EMC同仁,小編長期混跡于SI/PI領域,初入EMC,請多多指教!本系列順著小編的EMC成長軌跡,給大家推薦幾篇入門級文章,涵蓋EMC基礎知識、測試、設計等,均是業內廣為流傳的嘔心之作,請各位品鑒!本期主題為研發流程中EMC設計。
當前,日益惡化的電磁環境,使我們逐漸關注設備的工作環境,日益關注電磁環境對電子設備的影響,從設計開始,融入電磁兼容設計,使電子設備更可靠的工作。對于一個新項目的研發設計過程,電磁兼容設計需要貫穿整個過程,在設計中考慮到電磁兼容方面的設計,才不致于返工,避免重復研發,可以縮短整個產品的上市時間,提高企業的效益。
一個項目從研發到投向市場需要經過需求分析、項目立項、項目概要設計、項目詳細設計、樣品試制、功能測試、電磁兼容測試、項目投產、投向市場等幾個階段。在需求分析階段,要進行產品市場分析、現場調研,挖掘對項目有用信息,整合項目發展前景,詳細整理項目產品工作環境,實地考察安裝位置,是否對安裝有所限制空間,工作環境是否特殊,是否有腐蝕、潮濕、高溫等,周圍設備的工作情況,是否有惡劣的電磁環境,是否受限與其他設備,產品的研制成功能否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或者能否給人們的生活或工作環境帶來很大的方便,操作使用方式能否容易被人們所接受,這就要求項目產品要滿足現場功能需要、易于操作等,最后要整理詳細的需求分析報告,以供需求評審。
經過企業內部相關負責人的評審之后,完善需求分析報告,然后是項目立項,項目立項需要組建項目組,把軟件、硬件、結構、測試等人員安排到項目組中,分配各自的職責。項目開發的下一階段是項目概要設計,將項目分解成多個功能模塊,運用WBS分解結構對項目進行功能分解細化,根據工作量安排時間,安排具體人員。整理項目概要設計報告,總體對項目進行評估,確定使用電源類型,電源分布情況,電源隔離濾波方式,系統接地方式,產品屏蔽,產品結構采用屏蔽設計,采用屏蔽機箱機殼,分析信號類型,對雷電、靜電、群脈沖等干擾采取防護措施。
產品概要設計報告出來后要經過相關人員評審,分析實現方式是否合理,實施方案是否可行,由評審人員給出評審報告,項目組結合評審報告對概要設計進行修改后,進入產品詳細設計階段,這階段的內容包括原理圖設計、PCB設計、PCB采購及焊接、軟件編寫、功能調試等過程,原理圖設計應考慮到電磁兼容方面的影響,對板級電源增加濾波電容,對信號的接口部分增加濾波電路,根據信號類型,選擇合適的濾波電路,若信號為低頻型號,應選擇低通濾波電路,計算合適的截至頻率,選擇對應的電阻、電容等。另對接口部分設計大電流泄放回路,設置防雷器件,做到第三級的防雷。
以下針對原理圖設計、PCB設計、元器件選型、系統布線、系統接地等環節的EMC設計進行介紹。
一、元器件選型
常用的電子器件主要包括有源器件和無源器件兩種類型,有源器件主要指IC和模塊電路等器件,無源器件主要是指電阻、電容、電感等元件。下面分別對這兩種類型元件的選型、在電磁兼容方面要考慮的問題做一些介紹。
a.有源器件EMC選型
工作電壓寬的EMC特性好,工作電壓低的EMC特性好,在設計允許的范圍內延時大(通常所說的速度慢)特性好一些,靜態電流小、功耗小的比大的特性好,貼片封裝的器件的EMC性能好于插裝器件。
b.無源器件選型
無源器件在我們的應用中通常包括電阻、電容、電感等,對于無源器件的選型我們要注意這些元件的頻率特性和分布參數。無源器件在某些頻率下,會表現出不同特性,一些電阻在高頻時擁有電感的特性,如線繞電阻,電解電容的低頻特性好,高頻特性差,而薄膜電容和瓷片電容高頻特性較好,但通常容量較小。考慮溫度對元器件的影響,根據設計原理,選用各種溫度特性的器件。
二、印制板設計
印制板設計時,要考慮到干擾對系統的影響,將電路的模擬部分和數字部分的電路嚴格分開,對核心電路重點防護,將系統地線環繞,并布線盡可能粗,電源增加濾波電路,采用DC-DC隔離,信號采用光電隔離,設計隔離電源,分析容易產生干擾的部分(如時鐘電路、通訊電路等)和容易被干擾的部分(如模擬采樣電路等),對這兩種類型的電路分別采取措施。對于干擾元件采取抑制措施,對敏感元件采取隔離和保護措施,并且將它們在空間和電氣上拉開距離。在板級設計時,還要注意元器件放置要遠離印制板邊沿,這對防護空氣放電是有利的。
電路的合理布局可以降低干擾,提高電磁兼容性能。按照電路的功能劃分若干個功能模塊,分析每個模塊的干擾源與敏感信號,以便進行特殊處理。印制板布線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保持環路面積最小,例如電源與地之間形成的環路,減小環路面積,將減小電磁干擾在此回路上的感應電流,電源線盡可能靠近地線,以減小差模輻射的環面積,降低干擾對系統的影響,提高系統的抗干擾性能。并聯的導線緊緊放在一起,使用一條粗導線進行連接,信號線緊挨地平面布線可以降低干擾。電源與地之間增加高頻濾波電容。
2、使導線長度盡可能的縮短,減小了印制板的面積,降低導線上的干擾。
3、采用完整的地平面設計,采用多層板設計,鋪設地層,便于干擾信號泄放。
4、使電子元件遠離可能會發生放電的平面如機箱面板、把手、螺釘等,保持機殼與地良好接觸,為干擾提供良好的泄放通道。對敏感信號包地處理,降低干擾。
5、盡量采用貼片元器件,貼片器件比直插器件的電磁兼容性能要好得多。
6、模擬地與數字地在PCB與外界連接處進行一點接地。
7、高速邏輯電路應靠近連接器邊緣,低速邏輯電路和存儲器則應布置在遠離連接器處,中速邏輯電路則布置在高速邏輯電路和低速邏輯電路之間。
8、電路板上的印制線寬度不要突變,拐角應采用圓弧形,不要直角或尖角。
9、時鐘線、信號線也盡可能靠近地線,并且走線不要過長,以減小回路的環面積。
三、系統布線設計
印制板設計出來后,進行試制,焊接調試,系統裝機,考慮電磁兼容設計因素,機柜結構、線纜設計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機柜選用電磁屏蔽柜,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很好地對系統進行屏蔽,降低外界電磁干擾對系統的影響。
2、總電源進線選用屏蔽電源線,并加磁環,屏蔽層在進入機柜處360度接地。
3、對系統外部信號線選用屏蔽線,屏蔽層機柜入口處良好接地。
4、設備外殼就近接機柜,避免交叉。
5、系統設置隔離變壓器和ups,保證系統供應純凈電源。
6、嚴格將電源線和信號線分開,設備外殼的各個面之間和各個板子面板之間要
良好接觸,接觸電阻要小于0.4歐,越小越好,保證設備外殼良好接大地,這樣在有靜電釋放時,不會影響到系統的正常工作。
四、系統接地設計
接地是最有效的抑制騷擾源的方法,可解決50%的EMC問題。系統基準地與大地相連,可抑制電磁騷擾。外殼金屬件直接接大地,還可以提供靜電電荷的泄漏通路,防止靜電積累。地線分為以下幾種:
1.安全接地包括保護接地和防雷接地,是為了當出現一些電氣異常時,為大電流和高電壓提供一個泄放的回路,主要是對電路的一種保護措施。
a.保護接地為產品的故障電流進入大地提供一個低阻抗通道。
b.防雷接地 提供泄放大電流的通路。
2.參考接地為產品穩定可靠工作提供參考電平,為電源和信號提供基準電位。參考地主要是信號地和電源地,是保證電路實現功能的基礎。
常用的接地方式有以下幾種:
1)懸浮接地。對一個獨立的與外部沒有接口的系統來說一般也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如果該系統與其他的系統之間存著接口如通訊口和采樣線,那么懸浮接地很容易受到靜電和雷擊的影響,所以一般電子產品大多不采用懸浮接地。
2)單點接地。當f大于1MHz時可以選擇單點接地,可分為并聯單點接地和多級電路串聯單點接地兩種。
a.并聯單點接地。每個電路模塊都接到一個單點地上,每個單元在同一點與參考點相連。
b.多級電路的串聯單點接地:將具有類似特性的電路的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公共點,然后將每一個公共點連接到單點地。
3)多點接地。當f小于10MHz時會采用多點接地。 設備中的電路都就近以接地母線為參考點。
單點接地各電路接在同一點,提供公共電位參考點,沒有共阻抗耦合和低頻地環路,但對高頻信號存在較大的地阻抗。多點接地為就近接地,每條地線可以很短,提供較低接地阻抗。1MHz~10MHz可根據實際需要選用哪種接地方法。
4)混合接地是綜合單點接地與多點接地的優點,對系統中的低頻部分采用單點接地,對系統中高頻部分采用多點接地。
5)信號線屏蔽接地 有高頻和低頻之分,高頻線纜采用多點接地,低頻電纜采用單點接地。低頻電場屏蔽要求在接收端單點接地,低頻磁場屏蔽要求在兩端接地。多點接地,除在兩端接地外,并以3/20或1/10工作波長的間隔接地。
-
pcb
+關注
關注
4327文章
23172瀏覽量
400221 -
電子器件
+關注
關注
2文章
595瀏覽量
32197 -
emc
+關注
關注
170文章
3951瀏覽量
183832
原文標題:20180426-入門系列之研發流程中的EMC設計
文章出處:【微信號:EMC_EMI,微信公眾號:電磁兼容EMC】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電磁兼容(EMC)設計如何融入產品研發流程
EMC是什么?EMC培訓資料包括了流程、測試、設計等資料免費下載
![<b class='flag-5'>EMC</b>是什么?<b class='flag-5'>EMC</b>培訓資料包括了<b class='flag-5'>流程</b>、<b class='flag-5'>測試</b>、設計<b class='flag-5'>等</b>資料免費下載](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6B/4A/o4YBAFvfvE2ADLnhAADiKb10DMY267.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