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ooster是乘用車新型的智能剎車系統,在設計之初就完全考慮了自動駕駛需求。不同于其他剎車系統,其助力源為電機,因其具有降低油耗、節省電能,可實現能量回收最大化,以及剎車柔性控制等優勢,i-Booster適用于所有動力總成解決方案,包括傳統燃油式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可適應未來汽車電動化與自動化的發展趨勢。
開場白,啥叫i-Booster?
i-Booster是汽車技術供應商博世的叫法,全稱就是 intelligent Brake System,其他的企業都叫E-Booster,換成中文名字,就叫做智能剎車系統。它可以跟制動踏板協同工作,可以拋開制動踏板獨立工作,以實現智能剎車。我們知道,傳統燃油車在我們踩下剎車踏板后,踏板會推動真空助力泵,再由真空助力泵推動剎車主缸產生剎車液壓控制剎車鉗進行剎車。但對于新能源和混動車型來說,因為沒有發動機或者在純電動模式下,真空助力泵是無法工作的(真空度是由發動機動力提供),那么不需要真空助力泵的剎車機構應運而生,這就是i-Booster。
簡單來講,i-Booster就是另外一種剎車系統,與真空的動力的剎車系統,液壓助力的剎車系統,實現的功能都一樣,只是助力源不一樣,i-Booster助力源是電機,其它的助力源分別為真空,液壓,氣壓等。
因此,i-Booster就是乘用車新型的智能剎車系統,并在設計之初就完全考慮了自動駕駛需求。
為啥要搞I-Booster系統?
降低油耗,節省電能
傳統車輛的制動動力源,輕型乘用車用的是真空助力,重卡用的是高壓空氣助力,非道路工程機械用的是液壓助力,這些都需要發動機提供額外的動力去產生,如驅動液壓泵,驅動空氣壓縮機等。總結一點,他們都需要利用發動機的扭矩,增加燃油消耗(除了非直噴的汽油機可以利用進氣歧管產生較高的真空度)。
混合動力車的剎車系統,可以用以上傳統車的剎車系統,但是能量回收率很低,同時駕駛員剎車的時候,會有頓挫感,駕駛感受不好。如果是純電動車用以上的傳統剎車系統,需要增加額外的設備以及消耗大量的電能。比如增加一個真空泵,增加一個空壓機等,不僅成本上升,電量的消耗增加。
I-Booster系統對于原有的剎車系統更改,并不會有很大更改,所有剎車的動力源來源一個小的電機,更加有利于降低能量的消耗與能量回收。
能量回收的最大化
混合動力汽車在剎車過程中,能量回收的效率與車速有關,車速越高,回收效率越大,車速越低回收效率越低。但是駕駛員在制動過程中,施加的力往往是在一個穩定的值內。這時就需要i-Boost在總制動力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來調節能量回收的力矩與液壓卡鉗的制動力,從而使能量回收的利用率保持最大化。
剎車的柔性控制
何為柔性控制?即與制動踏板的耦合與解耦。比如在ACC自適應巡航與自動駕駛過程中,突然遇見障礙物,制動踏板并沒有制動,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VCU發送給i-Booster控制系統,以實現自動剎車避讓障礙物。
我們經常聽說,剎車偏軟或者前段基本無剎車等等,這實際是剎車性能曲線決定的,一般燃油車出廠前就已經設定完畢,無法調整。而電子化的i-Booster截然不同。主機廠可以在后期很方便的編程iBooster的剎車性能曲線,以實現不同的踏板感受,而駕駛者也可以選擇不同駕駛模式來獲得不同的剎車質感。
綜上,便為i-Booster存在的價值及意義。
I-Booster的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
結構組成
至于組成,可參考下圖:
![](http://file.elecfans.com/web1/M00/4F/E4/pIYBAFrmeOmAExPGAABd-jqJJAQ450.jpg)
參考百度文庫的Bosch圖片
工作原理
其工作原理與真空的助力系統大致類似,可參考一下細節手繪圖。
![](http://file.elecfans.com/web1/M00/4F/E4/pIYBAFrmeOmAO_x2AABlMTWhG1o513.jpg)
其中虛線代表制動踏板,可以直接驅動液壓系統進行制動。
當制動踏板進行制動,電機在一定區間內進行助力放大,驅動液壓系統進行制動。
I-Booster的制動壓力性能曲線
制動的壓力曲線如下圖所示:
![](http://file.elecfans.com/web1/M00/4F/E4/pIYBAFrmeOmAeBCZAAFrg2DRIww685.jpg)
手繪版
英文版對照
此曲線分為三段:
-
空行程區,其它本質就是防止踏板的誤踩。
-
制動力飛躍區,此時為踏板力進行制動。
-
放大區,此時,i-booster制動電機對其制動力進行比例放大。
-
踏板驅動區,此時需要較大的踏板力進行機械放大制動。
同時為了滿足不同人的駕駛習慣與要求,這個比例曲線可以通過標定與調節,進行更正,比如運動模式,舒適模式,制動能量回收模式等。
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定制化的設計。
i-Booster的控制策略架構
i-Booster的控制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對于一個系統而言,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輸入,輸出,然后增加自己的功能設計,這里以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系統化描述。
![](http://file.elecfans.com/web1/M00/4F/E4/pIYBAFrmeOqAd7C4AAA3A0V_sDQ387.jpg)
控制系統的架構圖-輸入輸出
在此系統架構中,控制單元作為一個單元體,描述整個系統的輸入與輸出。
![](http://file.elecfans.com/web1/M00/4F/E4/pIYBAFrmeOqAb2jqAABoG5gmCK8914.jpg)
控制單元內部軟件架構圖
以上描述的為整體控制系統內部的控制策略及基本的控制單元模塊。
![](http://file.elecfans.com/web1/M00/4F/E4/pIYBAFrmeOqALxcZAABc16ub0eo367.jpg)
制動力仲裁子模塊
以上描述為功能子模塊的需求分析。
![](http://file.elecfans.com/web1/M00/4F/E4/pIYBAFrmeOqAGK4eAAA5X2XvDrE962.jpg)
電機驅動力仲裁模塊
以上描述為電機控制的子模塊需求分析。
上面的幾張圖是對整個I-Booster的控制系統進行的簡單描述,該系統相對而言并不是很復雜,但是作為安全核心件,相關的監控模塊可能比較多,這個就涉及到對應的功能安全,下面進行詳細描述。
i-Booster的失效分析
i-Booster作為制動系統的核心安全件, 從功能安全角度考慮,可對其進行失效分析,如下所示:
![](http://file.elecfans.com/web1/M00/4F/E4/pIYBAFrmeOqAMCCGAABqWtkRj0c947.jpg)
參考百度文庫的Bosch 圖片
從系統夠的架構圖可以得出以下推測:
整體系統失效,即I-Booster 系統失效,Bosch的策略是ESP系統頂上,其它公司的策略是利用驅動電機作為制動源頂上。
子系統失效-制動踏板,此時I-Booster電機頂上,利用其驅力進行制動。
子系統失效-I-Booster電機失效,此時制動踏板只要施加的力量足夠大,也可以進行制動。
其細節的失效分析與控制策略過于復雜,本文暫不討論,如有了解這方面的大神,可以留言分享。
當前市場戰況
當前自動駕駛的蓬勃發展,間接的催生了相關零部件的火爆,其中的i-Booster系統作為自動駕駛的“必備良藥”,火爆場面不言而預,博世作為零部件領先企業,已經投入巨資在南京開建i-Booster工廠,預計2019年可實現小規模量產,并且博世已于2013開始在其它國家就有了小規模量產,技術已經從第一代,發展到現在的第二代。博世南京工廠一旦建立,因其價格、產量的優勢,必將對國內一些正在開發此系統的小企業,形成致命性打擊。
國內有些企業,也在研發這個東西,最具有代表的是上汽背景的上海匯眾,民企背景的上海拿森也不錯,但是技術需要長期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目前國內企業大多都還在處于樣品階段,其控制與生產工藝都在摸索,并沒有嚴格意義的SOP,但是還是希望他們能夠越做越好,只有這樣中國的汽車產業才有可能不會出現最近很火的“中興事件”。 小編在此為他們打氣加油!
網友對該市場也進行了相應的評論加以補充:
@ed ceng
據我所知,上汽自己在偷偷搞ibooster開發,在下屬的股份公司,浦東。
通用的IPB就是one box,博世的ESP+IBOOSTER是two box,成本高一點。目前吉利和上汽都有ibooster項目在跑。
上汽和吉利都是用博世的,可以在國內開發了。IPB是博世和GM全球一起開發的,GM以后的車會大規模采用,但是博世和GM有協議,量產前別人不能用。
@么么牛
還有上汽聯創也在做……
@vehicle happy
2019年會有大量發布的車型上i-booster,現在博世的i-booster項目越來越多
總結
I-Booster 系統在技術上雖然復雜程度并不算很高,但是想要把做好也是不容易的,機械、電控、匹配、標定、測試,缺一不可。同時開發此系統也是比較燒錢的,目前國內這方面并沒有優秀的人才與技術的積累。雖然博世也在做這個,但做的更多的是應用匹配,真正的設計與原型開發,還在德國,所以目前I-Booster 系統要想在國內實現完全自主化,還有一段路要走!路漫漫其修遠兮!
-
汽車電子
+關注
關注
3029文章
8030瀏覽量
167891 -
動力總成
+關注
關注
0文章
39瀏覽量
9344
原文標題:自動駕駛利器之——智能剎車系統(I/E-Booster 控制系統)
文章出處:【微信號:IV_Technology,微信公眾號:智車科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使用適用于TPS536xx VR13多相解決方案的融合數字電源設計器
![使用<b class='flag-5'>適用于</b>TPS536xx VR13多相<b class='flag-5'>解決方案</b>的融合數字電源設計器](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D9/4E/pIYBAF_1ac2Ac0EEAABDkS1IP1s689.png)
適用于實現VR13.HC Vccin規范的數據中心應用的負載點解決方案
![<b class='flag-5'>適用于</b>實現VR13.HC Vccin規范的數據中心應用的負載點<b class='flag-5'>解決方案</b>](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D9/4E/pIYBAF_1ac2Ac0EEAABDkS1IP1s689.png)
適用于 Microsemi? RTG4? FPGA 的 TI 航天級電源解決方案應用手冊
![<b class='flag-5'>適用于</b> Microsemi? RTG4? FPGA 的 TI 航天級電源<b class='flag-5'>解決方案</b>應用手冊](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D9/4E/pIYBAF_1ac2Ac0EEAABDkS1IP1s689.png)
適用于TI超聲AFE的模擬時間增益控制(ATGC)解決方案
![<b class='flag-5'>適用于</b>TI超聲AFE的模擬時間增益控制(ATGC)<b class='flag-5'>解決方案</b>](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D9/4E/pIYBAF_1ac2Ac0EEAABDkS1IP1s689.png)
適用于模擬輸出模塊的雙極Fly-Buck-Boost解決方案
![<b class='flag-5'>適用于</b>模擬輸出模塊的雙極Fly-Buck-Boost<b class='flag-5'>解決方案</b>](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D9/4E/pIYBAF_1ac2Ac0EEAABDkS1IP1s689.png)
適用于筆記本計算應用中Alder Lake的非隔離式直流/直流解決方案
![<b class='flag-5'>適用于</b>筆記本計算應用中Alder Lake的非隔離式直流/直流<b class='flag-5'>解決方案</b>](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D9/4E/pIYBAF_1ac2Ac0EEAABDkS1IP1s689.png)
適用于符合VR13.HC VCCIN規范的數據中心應用的負載點解決方案
![<b class='flag-5'>適用于</b>符合VR13.HC VCCIN規范的數據中心應用的負載點<b class='flag-5'>解決方案</b>](https://file.elecfans.com/web1/M00/D9/4E/pIYBAF_1ac2Ac0EEAABDkS1IP1s689.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