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高頻(HF)與遠距離(DX)通信的發現
1921年1月,一群加利福尼亞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創辦了《太平洋無線電新聞》(Pacific Radio News),這是一本關注業余無線電活動的新雜志。1945年,該雜志與其他出版物合并,成為著名的《CQ》雜志。我們將在后續內容中回顧其20世紀30年代的前身活動。
1921年,業余無線電愛好者接到任務:組織首次跨大西洋無線電等幅電報(CW)通信,測試低功率業余信號能否在短于200米(高于1.5兆赫)的波長上傳播。事實上,這個想法并不新鮮——1901年,馬可尼曾使用火花隙發射機,成功完成了英國與加拿大之間的首次通信試驗。但這次試驗具有創新性:業余愛好者首次使用電子管發射機。
經過幾次失敗后,1921年11月15日,美國無線電中繼聯盟(ARRL)決定派遣呼號2XE的保羅·戈德利(Paul Godley)攜帶最先進的接收設備,搭乘遠洋班輪“阿奎塔尼亞號”(Aquatania)前往蘇格蘭阿德羅森,接收來自美國的業余無線電信號。12月7日,設備在蘇格蘭海岸的帳篷下搭建完成。保羅與馬可尼海洋通信公司的“校驗員”D.E.皮爾遜(D.E. Pearson)一同等待至午夜,期待出現通向美國的傳播條件。
1時42分(世界時),保羅聽到第一聲“CQ”呼叫和呼號“1AAW”從靜電噪聲中浮現。隨后的數小時至數天內,他接收到30多個來自美國的業余信號。
最強信號于1921年12月9日00:50(世界時)來自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附近的1BCG電臺,使用230米(1.30兆赫)波長的專用發射機。該電臺由美國無線電俱樂部的六名成員操作,其中包括再生檢波器(1913年)、超再生和超外差接收機(1918年)的發明者埃德溫·H·阿姆斯特朗(Edwin H. Armstrong)。
兩天后,保羅收到1BCG的完整信息:“No.1 de 1BCG。字數12。紐約,1921年12月11日。致蘇格蘭阿德羅森的保羅·戈德利:熱烈祝賀。簽名:伯哈德·英曼、格里南、阿姆斯特朗、艾米·克朗基特。” 首次單向跨大西洋通信終于成功!
聽到如此多來自美國的信號,保羅遺憾自己沒有發射機回復。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愿意用一年的生命換一臺1千瓦的電子管發射機……被迫只聽美國火腿的聲音而無法回應,這是沉重的打擊。”
但馬可尼有理由自豪——他的發明遠超預期。業余無線電愛好者跨越了約5000公里(3100英里)的距離,而這只是開始……
歐洲呼號分配
根據1913年倫敦國際無線電報會議后生效的公約,各國管理機構開始為數十名現存的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分配首批呼號。與美國一樣,這些呼號的首字符為數字。
1920年,英國獲得前綴數字“2”,次年新增“5”和“6”,當時約有20名活躍愛好者。
1921年,法國馬賽的一小群業余愛好者開始通信。受一戰影響,前“第8傳輸工程營”成員習慣使用同一呼號“8AAA”。在愛好者推動下,法國郵電部門(P&T)將數字“8”分配給法國,并于1921年7月13日向布洛涅-sur-Mer的安德烈·里斯(André Riss)頒發首個發射許可證“8AA”。
其他活躍愛好者包括尼斯的萊昂·德洛伊(8AB,尼斯無線電俱樂部主席)、馬賽的M·拉吉耶(8AC)、瑞維西-sur-Orge的J·魯塞爾(8AD)、凡爾賽的科雷醫生(8AE)和巴黎的法國無線電俱樂部(8AF),總數寥寥。
1923年,盧森堡和意大利獲得數字“1”。在盧森堡,呼號包含名字首字母:格雷格·吉倫(Greg Gillen)獲呼號1AG,奧古斯特·舒馬赫(Auguste Schumacher)為1AS,Math Wagener為1AW,讓·沃爾夫(Jean Wolff)為1JW。至今,盧森堡業余愛好者仍可申請含自定義后綴字母的呼號。
1924年,芬蘭獲“3”,比利時和德國獲“4”,丹麥獲“7”,瑞士獲“9”,荷蘭獲“0”。
1923年:首次雙向跨大西洋通信
1922年夏,尼斯的萊昂·德洛伊(8AB)首次聽到英國電臺,但難以接收美國信號。訪問美國后,他基于德福雷斯特(四極管等真空管)和阿姆斯特朗(超外差接收機)的發明改進了設備。
次年(1923年)11月27日21:30(世界時)左右,美國的約翰·L·萊納茨(1XAM)和弗雷德·施內爾(1MO)與萊昂·德洛伊通過專為此次活動授權的110米(2.72兆赫)波長完成首次雙向通信。
隨后數月,數十名歐美業余愛好者通過短波確認了跨大西洋QSO(業余無線電通信),并交換了首批QSL卡(用于確認電臺身份、通信條件和信息)。
短波開創新時代
據《無線時代》(Wireless Age)雜志統計,截至1921年6月30日,美國有10,809名持照業余愛好者;1922年9月1日,16,467名美國業余愛好者在200米波段發射信號。自1916年以來,火腿社區規模擴大了三倍!
這次勝利徹底證明:即使使用業余低功率設備,“無用”的短波也能跨越大洋傳輸信號。愛好者還證明了等幅電報(CW)優于火花通信——所有信號能量集中在窄頻譜內,可被更遠距離接收。這些事件標志著火花時代的終結。
喜訊以短波速度傳遍全球。一年內,業余愛好者已與各大洲通信:北美與南美、南美與新西蘭、北美與新西蘭、歐洲與新西蘭之間均實現QSO。“遠距離(DX)通信”的追求由此誕生!幾年內,60多個國家活躍于電波中。如同近距離火腿閑聊,DX獵取成為習慣。
1926年,加利福尼亞的布蘭登·溫特沃斯(6OI)完成當時被視為“終極DX”的壯舉:從基地臺通聯所有大洲。首個“工作所有大洲”(WAC)獎項誕生,雖至1930年才正式頒發。次年,已更名為1AW的海勒姆·珀西·馬克西姆與ARRL組織了首屆國際DX派對,成為國際DX競賽的先驅。
正如1894年馬可尼相信并成功利用短波跨海通信,30年后,業余愛好者證明電離層折射(電波進入電離層后反射回地面)可實現全球短波通信。
經驗豐富的愛好者證實:使用3-30兆赫高頻(HF),只要傳播條件有利于DX通信,晝夜均可建立長距離通信。
此外,20世紀20年代真空管價格持續下降,業余愛好者無需再使用大功率發射機,轉而將千瓦級設備讓給低頻段的調幅廣播電臺。
當馬可尼的追隨者占據長波段,業余無線電愛好者被歸入短波段時,不同業務間終于在頻段上達成某種“和平”。但無論如何,這場探索向世界展示了短波的全部價值。
英國無線電協會(RSGB)的誕生
1922年11月11日,1913年成立的倫敦無線協會更名為英國無線電協會(Radio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RSGB)。
1929年,英國政府決定終止現有發射許可證,要求所有業余愛好者使用新前綴“G”,并需更精確測量發射頻率。這導致部分資深愛好者的呼號未獲續期——據估計,此前1,500張許可證中,英國僅900張完成更新。
1923年:K與W前綴的首次分配
一戰后,美國呼號分配出現問題,尤其是外國電臺、陸地與海上電臺、實驗與訓練電臺的識別,且存在元音字母短缺等限制。
1922年,首批4字母呼號分配給美國廣播電臺,而業余愛好者繼續使用“數字+2-3字母”的呼號格式。
商務部將K和W前綴分配給所有電臺,以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蒙大拿州東界為分界。1923年1月,分界線移至密西西比河,將國土從北至南大致均分:河以西電臺分配K前綴,以東為W。奇特的是,大西洋和墨西哥灣的船舶電臺獲K前綴,而太平洋地區船舶電臺為W——或許是為避免混淆陸地與海上電臺。
1927年,所有美國業余愛好者根據居住地在呼號前添加“W”或“K”。ARRL總部最初使用呼號1MK,后改為W1MK,遷至康涅狄格州紐因頓后沿用至今的W1AW。
1929年起,國際電信聯盟(ITU)成員國需根據1928年12月10日至1929年1月5日華盛頓會議簽署的協議,在呼號中添加國家前綴。美國獲字母A、N、W和KDA-KZZ,德國獲DAA-DQZ,法國及殖民地獲FAA-FZZ,英國獲G和M,俄羅斯獲R,保加利亞獲LXA-LZZ,比利時及殖民地獲ONA-OTZ等。1913年被分配EX前綴的盧森堡,申請將“L”作為第二字母,最終獲UL前綴,二戰后改為LX。
呼號分配規則
其他業務的呼號如何分配?ITU負責各國前綴分配,而各國管理機構(如FCC、ART、IBPT等)非正式且無官方協調地分配包括個性呼號在內的范圍。因此,二戰前美國所有電臺均使用W前綴,K前綴用于美國屬地(波多黎各、關島、阿拉斯加、夏威夷等)。直到20世紀50年代,FCC因W呼號耗盡才將K分配給美國業余愛好者,最終遵循了30年前的地域劃分。
美國是少數為廣播電臺分配呼號的國家之一。隨著新技術應用,多數廣播電臺保留4-5字母呼號,并允許在后綴使用模式縮寫,如-FM(調頻)、-LP(低功率)、-TV(電視)、-DT(數字電視)等。
很難找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之前交換的QSL。從上至下:1923年9AAU的QSL卡;1928年8AQM的QSL卡;1931年ARRL的W1MK QSL卡。
然而,有一個例外。一些廣播公司使用商品名(例如美國之音等)。來自國際廣播局(IBB)頻譜管理部的Dan Ferguson提醒我們,在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監督私營部門國際廣播公司的運營,并為他們分配4個字符的字母呼號。像“美國之音”(VOA)這樣的電臺和類似的國際服務的運營由IBB(成立于1994年)的頻譜管理部門負責,不屬于FCC的監管機構。
在50年代,廣播是從私人實體擁有的美國設施傳輸的。這些私人業主受聯邦通信委員會監管,并在聯邦通信委員會指定的呼號下運營(例如新澤西州的Bound Brook,稱為WBOU)。到1965年,所有用于美國之音廣播的國內設施都是政府所有的。這解釋了為什么他們不再使用呼號進行操作——所有程序都用語音標識。
最終,美國政府電臺的頻率分配由跨部門無線電咨詢委員會(IRAC)管理。在分配與民用共享(或主要為民用)的頻率(如廣播頻道)時,IRAC與FCC合作。軍用雙向通信電臺的呼號由軍方分配,常因戰術需要由現場軍官臨時指定。
在國外,政府電臺呼號分配差異顯著。例如,英國國防部(MoD)負責所有軍事無線電通信,但除部分海軍單位外,無永久軍用呼號,操作呼號按“臨時”原則發放。
三大機構的誕生:IARU、FCC與CCIR
還有三個重要事件需提及:
1. 1925年4月14-19日,23個國家的約200名代表在法國巴黎成立國際業余無線電聯盟(IARU),其自稱“監督者”,至今仍是全球業余無線電社區的發言人。
- IARU旨在促進全球業余愛好者更好地共享無線電頻譜,推動業余無線電發展,并與負責頻率監管和分配的機構有效溝通。
- 自成立以來,在每屆世界無線電會議(WARC,現WRC)上,IARU均與頻譜使用者激烈談判,以維護雙向業余通信的權利。這場斗爭從未一蹴而就。
- 甚至IARU成員間也存在沖突——如極短的30米波段常因部分國家管理機構不理解IARU旨在保護愛好者利益而非調解行政矛盾而引發爭議。不知海勒姆·珀西·馬克西姆會如何看待這種態度?詳情見后續章節。
2. 20世紀20年代,美國廣播業因缺乏立法權威陷入混亂。為解決這一問題,國會于1927年通過新《無線電法案》,成立聯邦無線電委員會(FRC);1934年《通信法案》將其更名為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因需納入新興的電視業務。
- 如今,FCC負責監管美國州際及國際無線電、電視、有線、衛星和電纜通信,管轄范圍包括50個州、哥倫比亞特區及美國屬地。其海外對應機構包括英國的OFTEL、法國的ART、德國的RTP、比利時的IBPT、意大利的AGC和俄羅斯的MCI等。
3. 1927年,**國際無線電咨詢委員會(CCIR)**在華盛頓會議上成立。此前的國際電話咨詢委員會(CCIF,1924年)、國際電報咨詢委員會(CCIT,1925年)與CCIR共同負責協調電信各領域的技術研究、測試和測量,并制定國際標準。國際電信聯盟(ITU,前身為ITC)統籌所有委員會。
1927年華盛頓會議
數字前綴呼號系統沿用數年后,越來越多愛好者反映跨大西洋QSO時易因首數字混淆國家。
因此,1925年首屆IARU會議上,成員國宣布該系統不理想:法國建議用字母F作為國家前綴,盧森堡用L,其他新成員國也獲分配前綴。協議雖簽署卻未持久。
1927年華盛頓無線電報法規會議上,官方呼號表正式確立。第14條(第68頁)明確規定:“私人實驗電臺必須使用下表中分配給各國的國際系列呼號。表中,呼號首字母(或前幾個字母)表明電臺國籍。”
新表中,呼號通常以2-3字母開頭,后接1位數字及2-3字母(因各國愛好者數量而異),但1912年和1927年均未涵蓋所有例外情況。數十年后,隨著愛好者和實體增多,僅用26字母和10數字已無法為每個成員國的業余愛好者分配唯一呼號。因此,后續ITU會議引入新組合,如英國的“2A”、摩納哥的“3A”、沙特阿拉伯的“8Z”等(詳見表格xls)。
移動通信、5米及更高頻段的誕生
20世紀20年代中期,少數業余無線電愛好者開始涉足剛向業余開放的65至75兆赫5米波段。
1925年3月,愛好者獲得75厘米波段(400-401兆赫)的一小段頻譜。《QST》技術編輯羅伯特·S·克魯斯(Robert S. Kruse)隨即撰寫多篇文章,探討適用于超高頻(UHF)的設備和天線。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愛好者首次將發射機和接收機裝入汽車,開展移動無線電通信。
1927年3月,紐約市的2EB與新澤西州的2NZ在5米波段上實現多次雙向通信,距離約24公里(15英里)。盡管距離不長,但《QST》報道了這一首次移動雙向通信。6月,1000英里(1609公里)的通信距離障礙被打破。1927年6月11-12日,ARRL主辦了首屆5米波段“CQ派對”(呼叫派對)。
到20年代末,愛好者被允許在160米至5米波段以及75厘米波段工作。
我們將看到,業余無線電愛好者直到二戰后才得以使用2米波段。
無線電執照首次征稅
比利時是首批根據1920年法律允許公民以每臺10法郎(0.25美元)的稅費申請接收機執照的國家之一。
直到1926年,比利時政府才首次頒發發射執照,當然需根據發射功率繳納不同稅費。首批呼號以“EB”(代表“歐洲-比利時”)開頭,后接數字4和兩個字母(如EB4CQ)。這一前綴一直沿用至1929年華盛頓會議。
與此同時,大多數國家誕生了首批無線電俱樂部,成員們在私人住所或社區房屋內聚會。
日本業余無線電聯盟(JARL)的誕生
在日本(日出之國),與其他國家一樣,首批業余無線電愛好者在1925年前未經許可便開始實驗和研究。1926年,37名業余無線電愛好者成立日本業余無線電聯盟(JARL)。次年,管喜貫一(Kankichi Kusama,呼號JXAX)獲得首張政府頒發的執照。年內,約10張私人實驗電報/電話執照被發放。從那時起,實驗無線電臺在頻率范圍、功率輸出和操作程序方面受到嚴格監管。
1929年,日本按地區分配J0至J9的呼號,JARL發行首份公告《JARL NEWS》。1934年,JARL被接納為IARU附屬成員。我們將在后續內容中回顧JARL在二戰期間的活動。
1928年:火腿精神與無線電藝術
1928年,呼號W9EEA的保羅·M·西格爾(Paul M. Segal)提議發布業余無線電應引以為傲的道德準則,以凝聚火腿社區。他的道德準則很快被印在《ARRL業余無線電手冊》的引言頁上。
這種后來被稱為“火腿精神”的準則指出,業余無線電愛好者應具備以下特質:
| 體諒 |……從不故意以損害他人樂趣的方式操作。
| 忠誠 |……向其他愛好者、本地俱樂部及國家業余無線電協會奉獻忠誠、鼓勵與支持。
| 進取 |……知識緊跟科學前沿,擁有精良高效的電臺,操作無可挑剔。
| 友愛 |……應請求時耐心慢速操作;為初學者提供友好建議;善意協助、合作并體諒他人利益。這些是業余精神的標志。
| 適度 |……將無線電作為業余愛好,絕不影響對家庭、工作、學校或社區的責任。
| 愛國 |……電臺與技能時刻準備為國家和社區服務。
盡管這一道德準則仍在踐行,但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許多新技術(中繼器、計算機、太空通信、分組通信、集群系統等)的迅速發展,火腿精神被貶低的情況屢見不鮮。許多年輕的業余無線電操作員對其他愛好者缺乏體諒,一些資深愛好者(OT)若非“朋友”則拒絕通信,而在周末或電波擁堵時,許多操作員缺乏耐心并使用粗言穢語——這些僅是空中常出現的眾多不可接受的情況中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不想失去這項活動的全部意義,現在正是回歸火腿精神本源的時候!值得慶幸的是,一些更具外交風范的愛好者、無線電俱樂部和火腿雜志正努力向新手灌輸火腿精神和“無線電藝術”的原則。傳承的接力棒握在了可靠的手中。
比利時無線電網絡與首批比利時無線電俱樂部
1914年,未來的呼號ON4UU的保羅·德內克(Paul de Neck)、羅伯特·德洛爾(Robert Deloor,呼號P2后改為ON4SA)、約瑟夫·穆謝(Joseph Mussche,呼號ON4BJ后改為ON4BK)、G·波拉特(G. Pollart,呼號D2后改為ON4BY)、庫佩茲(Couppez,呼號W2)和豪蒙(Haumont,呼號B7)在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無線電研究俱樂部”(CBER)聚會,分享對業余無線電的熱愛。
1922年,他們決定效仿法國的“八號網絡”(Réseau des Huit),以首個呼號為參考,將組織命名為“二號網絡”(Réseau des Deux)。
1932年,在G·波拉特的倡議下,該網絡解散并成立“比利時網絡”(Réseau Belge,簡稱RB)。RB于1926年2月出版首份雜志《QSO》。當時該協會聚集了220名成員,其中許多人已與全球電臺建立通信。1932年,該協會正式注冊為非營利組織(法語ASBL)。
與此同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大多數大城市(布魯塞爾、根特、魯汶、沙勒羅瓦、布魯日、韋爾維耶、諾克等)成立了首批無線電俱樂部。1924年,這些俱樂部聯合成立比利時無線電俱樂部聯盟(URCB),秘書由德·利德克爾克伯爵(comte de Liedekerke,呼號ON4DL)擔任。1932年,URCB成為非營利協會(ASBL),主席為保羅·德內克(ON4UU)。
當時這些俱樂部的使命是制造接收機以接收時訊和氣象預報,并進行首次無線電發射。首批愛好者接收到巴黎埃菲爾鐵塔、荷蘭斯海弗寧恩、德國諾德伊奇等地的信號,后來又接收到哈倫機場(EB4BVA)和拉肯王宮的實驗性發射信號。URCB還出版了名為《CQ》的雜志。
1932年,URCB與RB的總部同設于ON4DL的住所。1946年12月1日,兩個協會合并為“比利時業余發射者聯盟”(UBA),即比利時的IARU協會。1947年6月,兩協會的雜志也合并為《CQ-QSO》,至今仍在發行。然而,UBA直到十年后的1958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期間,才借助軍用剩余物資擁有了自己的發射機和無線電操作室。
1929年經濟大崩盤
不幸的是,1929年我們的祖輩見證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崩盤。大蕭條范圍之廣、程度之深、持續之久,導致數百美國銀行和互助協會倒閉,數千萬美國人失業并無家可歸。歐洲受影響稍小,但也絕非輕松時期。
簡而言之,這場崩盤的起因是國際經濟體系因兩大主要因素變得不穩定:英國無力、美國不愿承擔穩定體系的責任。
首先,兩國政府拒絕為滯銷商品維持相對開放的市場(他們稱出于財務原因);其次,拒絕提供反周期長期貸款;第三,拒絕在危機中進行貼現。
世界首先遭受小麥等初級產品生產過剩的沖擊,隨后1927年美國降息,1928年停止向德國放貸,進一步加劇了不穩定。
這些沖擊在1920年春季的股市崩盤和1927年美國經濟衰退中曾得到緩解,但此時的世界經濟體系已過于脆弱,除非有國家出面穩定。而英國在19世紀至1913年期間曾承擔這一角色,但1929年,英國無力支撐,美國也不愿接手。
當每個國家都轉而保護本國私人利益時,全球公共利益便付之東流,最終連帶損害了所有國家的私人利益。
1929年10月29日,崩盤降臨。第一場金融“巨浪”襲來。“黑色星期二”載入史冊,正式引發了北美30年代的大蕭條。有一段時間,大多數人不再相信自己的創造和工作能力。
但人們最終憑借淚水、汗水和無數艱辛,慢慢克服了這些困難。
本文譯自外文資料:
-
無線電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170瀏覽量
117859 -
HF
+關注
關注
1文章
51瀏覽量
32938 -
高頻通信
+關注
關注
0文章
7瀏覽量
6461 -
遠距離通信
+關注
關注
0文章
10瀏覽量
760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軟件無線電如何助力RFID閱讀器設計
21世紀的LED燈:更環保更安全更省錢
1845年直線電動機到20世紀70年應用于一些特殊領域,20世紀90年呢?
淺談20世紀80年代CMOS工藝流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