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地方補貼、綠電交易機制以及“整縣推進”下,分布式光伏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裝機量激增下,除了給運維成本帶來不小壓力外,也倒逼各種光伏設備的選型優化,例如電流傳感器的選型,進入一個盲目追求±0.5%甚至更高的0.005%精度的誤區,而忽略了長期可靠性和成本問題。下面我們談談,在匯流箱檢測層,±1%精度是否足以支撐電站全生命周期收益?

在光伏系統的三層電流監測中,每一層的精度需求可能會有所不同,以下是光伏系統三層電流監測下的精度需求表格:
監測層級 | 精度需求 | 分辨率 | 其他需求 |
組件層 | ±1% | 高 | 溫度補償 |
支路層 | ±1%到±2% | 中高 | 穩定性、抗干擾能力 |
匯流箱/逆變器輸入層 | ±2%到±3% | 中等 | 寬測量范圍、高可靠性 |
從表中得知在匯流箱中精度要求并不高,芯森電子具有±1%精度的AN3V足以滿足相關應用。

以下是某10MW分布式電站測算:
使用±1%傳感器:年發電量誤差<0.82%(環境溫度補償后);使用±0.5%傳感器:年發電量誤差<0.79%。精度差距帶來的年收益差異僅約¥2100元(電費按0.8元/度)。由此可以得出并不是精度越高越好,還要考慮高精度傳感器的成本在內。
比精度更關鍵的AN3V隱性能力
- 全溫區精度保障(-40℃~105℃操作溫度):適應極端環境,不論在極寒或者極熱的環境下都能提供準確的測量結果;同時也能提高系統的可靠性,減少因溫度變化導致的性能波動或故障;在各溫區都穩定工作,從而減少系統維護,降低維護成本。
- 故障預診斷能力:微電流捕捉能力:零點漂移僅±5mV;響應時間僅為2.5μs,可檢測組串0.5A以上突變電流。某沿海電站通過±1%傳感器提前3周預警PID衰減(電流持續下降>5%/月)
- 10年周期漂移量<±0.3%:EC 60664-1:2020標準要求傳感器在10年內滿量程精度漂移 ≤ 0.1%。結合AN3V的±1%基礎精度,換算為實際測量值的長期變化量 <±0.3%。能夠在長時間內保持測量精度,說明AN3V長期穩定性很強,減少因傳感器老化導致的測量誤差;降低更換傳感器的頻率,從而降低系統的運營成本。

- 極端環境適應性:22.2超薄封裝尺寸,適配緊湊型的匯流箱;紫銅鍍錫母排,降低高溫阻抗(R_P@105℃僅0.29mΩ);8000V ESD的防護能力。
AN3V與傳統開環傳感器的關鍵差異
參數 | AN3V PB35 | 傳統開環傳感器 |
溫漂范圍 | ±1.6% | ±3% |
響應時間 | 2.5μs | >5μs |
絕緣耐壓 | 4.3kV AC | 2.5kV AC |

成本效益公式:
全生命周期成本 = 初始成本 + ∑(故障率×單次維修成本)
方案 | 初始成本 | 10年故障率 | 維修成本 |
±0.5%進口方案 | ¥120(預估) | 8% | ¥2000 |
AN3V PB35 | ¥80(預估) | <3% | ¥500 |
總成本降低34% |
結語:
在分布式光伏的匯流箱中,一味的追求高精度而忽略了其它關鍵因素,帶來的可是后期的維護成本偏高,而AN3V PB35以±1%精度+10年漂移<0.3%的組合拳,完美打出 ‘精度夠用、可靠性過硬、成本最優’的三角平衡——這恰是中小電站長年穩定收益的根基。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67文章
53143瀏覽量
768817 -
電流監測
+關注
關注
0文章
33瀏覽量
9771 -
霍爾電流傳感器
+關注
關注
3文章
347瀏覽量
14835 -
分布式光伏
+關注
關注
0文章
354瀏覽量
422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