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ncomp旨在用區塊鏈打造面向物聯網時代的新一代計算平臺。五位創始人均為博士,背景中科院、北大等,技術儲備扎實,曾主持大量該領域國家級科研課題和國內外標準的制定。
鏈計算演講實錄
和前面的幾家企業相比,我們還處在很早期的階段,今天很高興在這里和大家分享我們對去中心化計算的理解。
Chaincomp這個詞是鏈計算的縮寫,我們提出了鏈計算這個概念,這是一種區別于云計算、邊緣計算等中心化方案的全新框架,在這種框架中,我們用區塊鏈連接物聯網設備,形成一個物聯網閑置計算資源的去中心化自由交易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面,我們用Token將存儲、算力等計算資源資產化,使其可以自由流通。
為什么我們要這樣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云難以很好地服務物聯網。物聯網時代節點和數據量將迎來大的爆發,同時由于VR、4K電視等應用和大量智能設備的蓬勃發展,網絡邊緣側涌現出了越來越多的數據計算需求,隨著物聯網節點和數據量的不斷增加,傳統云計算架構將面臨高并發接入壓力和長程數據傳輸帶來的高延時等問題,而對物聯網節點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僅采用云端存儲,不僅給云端帶來巨大的存儲壓力,也會帶來持續的高帶寬消耗,這是骨干網絡所難以承受的,而其產生的相應開銷往往也是B端或者C端用戶難以承受的,同時,云端等中心化架構也會帶來我們所顧慮的數據隱私等問題。
我們思考的是這樣的一個角度:當我們需要計算資源的時候,能不能不再單一地向云索取,而是讓身邊的物聯網設備形成自我分享的平臺?為什么可以這樣做?因為大家普遍認可物聯網設備將會迎來一個大的爆發,這同時也是計算資源的一個爆發。比如前面企業提到的對超市的手推車進行改造,原來的超市手推車現在也可以是一個智能設備,然而對于這樣的智能設備來說,至少50%的時間里其計算資源是閑置的,是可以再利用的。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考慮能不能有一種技術手段把物聯網的節點從“數據的貢獻者+資源的消費者” 真正轉變為“數據和資源的貢獻者和消費者”?這就是我們在解決的問題。
為什么現有的物聯網計算架構或邊緣計算難以完成這一目標?簡單來說,現有物聯網計算架構還是依賴于云,而邊緣計算架構像云一樣仍然依賴于中心化的模式,它們的問題在于如何取信海量的用戶側設備、以及如何提供一種無門檻的服務:比如,一個智能設備買回家中,以前我們僅僅是面臨數據隱私泄露問題,但開放了計算資源給某個機構,選擇信任它,就意味著我們可能要承擔更多的信任風險。而這就是采用區塊鏈的方式可以避免的。
除此之外,不管是企業用戶還是C端用戶,在享受某種計算服務之前,都需要有一次性的較大投入,對于小企業和個人用戶而言,這是有風險和門檻的。而采用鏈計算的方法,由于低成本的優勢,我們可以按次去提供計算服務。除了上述問題,采用中心化的解決方案,還剝奪了個體對自己的算力和存儲資源進行自由公平交易的權利,而采用我們鏈計算的架構,就能把這個權利還給用戶,也因此能夠最大化地激勵用戶去參與這種分享。
我們鏈計算團隊正在研發的,就是能夠把用戶側計算資源連接起來的底層區塊鏈技術,從而讓閑置的資源可以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計算資源池,可以像云計算一樣為用戶提供計算服務,并在市場上與云計算和邊緣計算形成互補。
我們的研發方向分為三個部分:最重要的是平臺層(Platform),我們的技術路線是區塊鏈公鏈,通過它來完成資源的調度、定價和激勵。為了讓更多設備能夠接入這個平臺,我們需要完成連接層(Protocol)的工作。完成這兩部分后,我們就可以在產品層(Product)開放一些計算產品,就像今天的云計算一樣,而我們最大的特色在于可以提供很多面向物聯網的計算服務,其成本相比于云有很大的優勢。
相比現有的云計算技術或產品,鏈計算在性能和成本上是有優勢的:物聯網設備本身就貼近用戶,本地處理節省了從端到云再從云到端的長程傳輸和相應的費用;分布式計算天然免疫了單點失敗的風險,提升了數據和計算的可靠性;價格方面,可以提供無門檻的服務,例如用戶可以選擇讓一個文件只存一天;而提供這些服務,不需要前期建立數據中心和購買帶寬等,所有的資源來自于用戶側的分享。
我們有一支與愿景相匹配的團隊。團隊中有長期從事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一線研發和國內外標準制定的專業人員,在相關領域有學術論文、核心專利、物聯網標準、國家級課題等一系列的產出和儲備,這些積累不僅支撐了我們目前有序快速的研發,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去面對和解決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目前進展方面,我們從公鏈和存儲協議同時切入,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協議層面的開發并在逐步完善,公鏈的開發正在進行,預計會在近期測試網上線。在公鏈上我們設計了一種創新的共識機制,最大限度地兼顧公平性、安全性和吞吐量。針對這些創新,除了不斷在實驗中進行測試驗證之外,我們也在理論上進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討,并基于已有成果形成一些新的學術論文和專利。此外我們也積極參與到了CCSA等國內外標準化組織的標準化工作,在標準層面發聲,爭取有利位置。
新的應用都有哪些?
平臺層上面,我們會有一個產品層,未來會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開放的開發平臺,大家可以把應用發布在平臺上。第二種是由我們來打包和提供與今天云計算產品類似的計算產品,常見的比如數據存儲。未來也會有一些新的基于算力分享的應用,例如分布式的機器學習。
提供這些資源的都是哪些?
剛才講到的設備都在考慮的范圍內,比如智能音箱、無人車等,現在這個生態是封閉的,所以剛開始我們會考慮一些適合切入的設備和平臺,但因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全開放的社區,并能夠給接入方提供額外盈利的機會,將來一定能夠吸引更多的設備商接入。
物聯網和區塊鏈的結合應該是很深的,但物聯網本身是非常碎片化的場景,現在有很多互聯網巨頭都在切入,公司本身又是做工業的,擁有大量物聯網連接的公司也會推他們自己的區塊鏈,未來可以在什么場景應用?而且現在也有物聯網公鏈例如IOTA,相比而言你們的優勢在哪里?
區塊鏈技術本身還處于早期的階段,很多企業都在嘗試,很多的問題也仍然是開放的問題,并沒有結論,例如在鏈的去中心程度上很多企業仍然在努力尋找一個好的Tradeoff。IOTA的Tangle也只是一種設計思路,并且也存在它的問題。我們的技術方案由于考慮的問題是資源在開放環境下的分享,它必然具有一定的獨特性。舉個例子,比如鏈上用戶需要能夠動態決定要不要把自己的資源開放出去,而即使用戶選擇不開放,他本地的資源也仍然能夠在我們的技術體系幫助下形成一套完備的分布式計算系統并實現自轉。這就提出了新的架構需求。另外,由于我們鏈上交易發生的同時伴隨著資源的使用,因此易產生Double-spending風險。這些問題給鏈的安全性、交易公平性和開放環境下的快速交易確認等都提出了一些新的需求。現有的技術是不能拿來即用的。在未來的應用場景方面,今天家庭和工廠其實有了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而它們平常多數時間是閑置的。用戶身邊平時閑置了這么多的資源,但它們需要用計算資源的時候仍然還是要到云上去索取收費的資源,所以我們的方案是有確切的應用場景的。我們面向這一具體場景展開了很多針對性的研發和設計,在現在這樣一個早期的時間節點,是有機會和時間把技術打磨好的。從企業來講,我認為我們是有機會的,和其他團隊相比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去競爭。
深圳金剛鏈計算技術有限公司(Chaincomp)旨在用區塊鏈打造面向物聯網的新一代計算平臺,通過激發與整合用戶側設備的計算資源并邊緣化存儲和處理海量數據,緩解大規模并發傳輸給傳統云模式帶來的服務器壓力和帶寬負荷。Chaincomp聚焦于用區塊鏈連接海量用戶設備,用共識協調異構資源,并解決好計算-存儲-網絡三要素的聯合優化問題。現階段產品聚焦于:去中心化的數據存儲平臺。已圍繞相關技術申請了分級式物聯網區塊鏈架構及新型共識機制等數項核心專利并發表數篇國際論文。
安創加速器
安創加速器(ArmAccelerator)是Arm全球唯一加速器,聚焦于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產業的創新服務平臺。安創一直致力于幫助技術驅動型創新創業企業精準對接生態資源、投資機構、銷售渠道、宣傳渠道,提供一站式深度加速服務;幫助資本市場對接最具投資潛力的創新團隊,挖掘早期優質項目;幫助大企業尋找所需要的創新型項目,加速項目落地,做真正的創新引擎;幫助國外先進技術在國內落地,以及國內項目在國外渠道布局,注重國際合作與交流,推動全球創新。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4文章
44972瀏覽量
377438 -
計算平臺
+關注
關注
0文章
53瀏覽量
9686 -
區塊鏈
+關注
關注
111文章
15563瀏覽量
106759
原文標題:五期Demo Day路演回顧 | 鏈計算:用區塊鏈打造面向IoT的新一代計算平臺
文章出處:【微信號:ARMaccelerator,微信公眾號:安創空間ARMaccelerator】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