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W. Hamming,美國數學家,圖靈獎得主,“漢明碼”的發明人。1946至1976年在貝爾實驗室工作,他曾和約翰·懷爾德·杜奇、克勞德·埃爾伍德·香農合作。1956年參與了IBM 650的編程語言發展工作。它是美國電腦協會(ACM)的創立人之一,曾任該組織的主席。
1986年3月7日,他在貝爾通信研究中心給200多名科學家們做了一次演講,題目為You and Your Research,演講主要關注的問題是:
為什么只有少數科學家能做出重大科研成果,而大部分都會被歷史遺忘?
Hamming根據他從業40多年的經驗,從科學家的特質、工作習慣、個人態度等方面做了總結。以下是論智的編譯,全文較長,本文有部分刪減。
演講:你和你的研究
很高興能來到這里,不知我能否配得上前面的介紹。我演講的題目是“你和你的研究”。但是這與如何研究無關,我們要談的是如何單獨進行研究。之前我要做的其實是另一個話題的演講,但是最后選擇了這篇。同時,我們談的也不是普通的研究,而是偉大的研究。
現在,我是如何做研究的。在洛斯阿拉莫斯,我被派去接手其他人已經運行過的機器,這樣好讓那些科學家和物理學家們投入到他們的工作中。我覺得自己像個打雜的,雖說大家看上去都是一樣的,可是說真的,我很羨慕他們。我想知道我與其他人有何不同,我能和費曼近距離接觸,還能看到費米、特勒、奧本海默,以及我的老板漢斯·貝特,這里有不少有能力的人,我想知道我和這些人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
當我來到貝爾實驗室,我進入了一個高產的部門。Bode是當時的部門領導,香農也在那里。我繼續尋找那個問題的答案,到底我與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我不斷地閱讀傳記、自傳,并且詢問別人:“你是怎么做到的?”我試圖找到答案。
現在,讓我告訴你為什么這個演講很重要?因為據我所知,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即使你相信生命的輪回,但是前世對今生沒有任何影響!所以,為什么不在這一生中做點重要的事情呢?不論你如何定義“重要”,這次我要談的是科學上的成就,因為這是我的研究領域。但據我所知,我說的很多內容也適用于其他領域。在大多數領域,杰出的工作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但我本人僅限科學研究。
要有做大事的想法
為了能更貼近你的情況,我會用第一人稱表述。我必須讓你放棄謙虛,并對自己說:“是的,我想做一流的工作。”我們的社會總是對那些做優秀工作的人不太友好,你不能有這種態度。你應該認為幸運會落到你身上,而你只是恰好做了某種好事。這樣說雖然有點傻,但是你為什么不努力做些重要的事?你不必向其他人宣布,但是你要對自己說:“是的,我要干件大事兒。”
不要寄希望于運氣
我發現,很多人認為偉大的科學都是因為運氣,emm……想想愛因斯坦吧,他發現了那么多偉大的理論,難道都是因為運氣嗎?如果是的話,那么好運發生的也太多了吧。想想香農,他不僅提出了信息論,在此之前,他還創造了許多偉大的成果,其中很多成果至今仍被加密保存。他的成果非常多。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偉大的人不會只做一件事。我認為好運不會帶來一切,巴斯德曾說過:“運氣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很同意這種說法,運氣的確存在,但卻是有條件的。
例如,當我進入貝爾實驗室后,我和香農共用一個辦公室,彼時他正在研究信息論,我在研究編程理論。我們兩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重要的研究,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你可以說這是因為運氣,但是另一個方面你也可以說:“為什么貝爾實驗室里正好是你們兩人在做著偉大的研究?”是的,這一部分是巧合,另一部分卻來源于已經有所準備的努力。雖然我好幾次提到了運氣,但是我不想將運氣作為偉大成果的唯一判斷標準。牛頓曾說:“如果其他人和我一樣努力地思考,那么他們也會得到相似的結果。”
保持獨立思考
可以看到,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所擁有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當他們年輕時總會進行獨立思考,并有勇氣追求它們。例如,在愛因斯坦12或14歲左右時,他問自己:“如果我能達到光速,那么光波看起來是什么樣的?”現在他知道了電磁理論認為,你無法獲得一個靜止的局部最大值。但是如果他以光速移動,他就能看到一個局部最大值。在那樣的年紀,他可以發現矛盾,敢于質疑,難道是運氣讓他發現了相對論嗎?
那么,有很多“大腦”將會怎樣?聽起來不錯,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能做成一流的研究。但是偉大的研究不僅僅需要聰明的大腦。大腦可以從不同的維度進行評估,在數學、理論物理和天體物理學中,通常大腦需要處理大量符號,也就是說這些人的IQ都非常高。另一方面,在其他領域則有不同。例如,開發出區域精煉的化學家Bill Pfann有一天進入我的辦公室,問了我一些問題。之后我能感覺他并不是很精通數學,同時還有點害羞。但是他的問題比較有趣,所以我就帶回家幫他解決了。最后我在電腦上展示了如何操作,教他怎樣計算自己的答案。之后他的研究得以順利進行,最終攬貨了該領域的所有獎項。當他開始進行研究,他的害羞、尷尬、不善表達通通都不算障礙了,最終的成果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這里我想說說另一個例子,他名叫Clogston,我與他相識于John Pierce的小組,當時他并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問我的朋友:“他在學校也這樣嗎?”他們回答:“是的。”本來我打算炒掉這個人,但是Pierce堅持留下他,最后證明他是對的。之后,Clogston提出了一系列好點子,其中一個給了他極大的信心。
年輕時要有勇氣追求答案
成功的科學家們共同的特點是有勇氣。一旦你有了勇氣,相信能做成功,那么你就會成功。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大概率不會成功。香農就是一個非常有勇氣的人,她想創建一種編程方法,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所以他創建了隨機代碼。之后就卡住了。之后他提出了一個不可能回答的問題:“平均隨機代碼能做什么?”之后他證明了平均代碼可以是好的,只要其中含有至少一個好代碼。但是只有勇氣能做到這些嗎?這是好的科學家的特質,他們會在思考的同時鼓足勇氣。
年齡是科學家們需要考慮的又一要素。他們總是說,一定要在年輕時做某事,不然就永遠也做不成了。愛因斯坦很早就開始研究,并且所有的量子力學大師們都是在年輕時達到了科研電放。大多數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和天體學家同樣如此。這并不是說他們在年紀大了之后就沒有好的成果了,而是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他們很早就創造出來的。反觀音樂、政治、文學,我們認為好的作品通常都是作者晚年的成果。不知道你所在的領域如何,總之年齡也是個影響因素。
但是為什么年齡會有影響呢?首先,如果你做了一項成功的工作,你會發現自己會被很多瑣事纏身,無法進行更多研究。
當你成名后,就很難在小問題上下大工夫研究了。香農在提出信息論后有什么更加精彩的成就嗎?偉大的科學家通常會犯這種錯誤。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院在我看來毀了很多科學家,因為他們會通過科學家曾經做過什么來評判他們。
這就說到了工作條件的問題。大多數人覺得最佳的工作環境也許并不好。通常,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也許才會更有生產力。劍橋物理實驗室的輝煌時刻之一也許是他們條件最差的時候,那時誕生了很多優秀的物理學家。
將所學產出
Bode曾說:“知識和生產力就像復利。”你知道的越多,學到的就越多;學到的越多,能做的就越多;做得越多,機會越多。
愛迪生曾說:“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他可能有些夸大,但是思想的確能助你走的更遠。只有驅動力,卻用在錯誤的地方,不會有任何結果。
忍受不確定的狀態
另一個我想談的特質是忍受不確定的狀態,我過了很久才發現它的重要性。大多數人都會相信某事的正確與否,但偉大的科學家能夠容忍這種不確定性。他們既相信自己研究的理論,又時刻對錯誤保持警惕。如果過于迷信,則很難發現缺陷;如果質疑太多,那就無法開始。二者需要平衡。
全力投入重要的問題
大多數偉大的科學家會同時處理多個重要的問題,有時一次會有10到20個問題需要解決。當他們有新的想法出現,就會說:“這與該問題有關。”他們就會放下所有的事專注研究新事物。
當機會來臨,科學家們會全力把握,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擾,因為他們早已全面思考過這件事了。當然,很多時候并沒有明顯的結果,但這并影響他們做出偉大的科學成果。
跟上潮流
另一個特質,也是我很久之后才發現的。我注意到,工作時關門和開著門兩種人的不同。如果你在工作時關著門,你可能會給自己安排很多工作,也會比其他時間更高效。但是十年過去,你可能并不知道真正有價值的工作是什么,你的成果也許并不重要。而那些開著門工作的人可能會受到很多干擾,但他時不時地會意識到目前的潮流是什么,哪些是重要的方向。
所以,那些開著門工作的人和最終的成功一定有關。
創新來自于積累
另外我想談到的話題是:“與你做什么無關,重要的是做事的方式。”早年當我還在用閣樓上的機器做研究時,問題一個個得到解決。在一個周五,我完成工作后回家,奇怪的是我并不開心,反而有些沮喪。我能看到在接下來的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在等著我。沉思良久,我決定著手生產產品,關注未來的問題,而不局限于眼前。“通過改變為題,我仍會得到同樣或更好的結果,但是我改變的事情讓我做出了更重要的事。我解決了一個主要問題,即在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的情況下,如何掌握重要的問題?我該如何準備?如何做到最好?牛頓曾說:“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所以,你做的工作,也要成為他人的基石。科學的本質是累積的,對某一問題微小的改變也許就能創造偉大的成果。
在這里,我想提醒你們:”只有貧窮的工人才會抱怨工具的不好,優秀的人會利用所擁有的一切最初最好的成果。“我希望你們通過調整問題,用不同角度看問題,你也能有不一樣的創造。這不僅是對待工作的態度,還可以是如何寫一份報告、寫論文的方法等等。
試著推銷自己
接下來我要說的話題可能會讓一部分人反感,那就是,不論你做事多么高效,還要學會推銷。很多科學家不擅長推銷,他們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乖乖等待某項成果的出現,一旦成功,自會有人歡迎。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忙的事,你必須展示自己才能讓別人注意到它。
當你翻看期刊時,你可以問問自己為什么這些人能發表文章,從中學習。
在推銷過程中要做三件事,首先你必須寫的清晰明了,讓讀者易懂。其次你必須試著進行幾次正式演講。另外還要進行非正式發言。
保持熱情
接著你可能會問:“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付出這么多努力值得嗎?為什么有那么多有天賦的人最后仍然以失敗告終?”在我看來,如今很多研究者的確很努力,但卻沒有什么成就。或者有些人成果豐碩,但生產力卻很低。為什么會這樣?
我認為原因之一是驅動力。能力有限但充滿熱情的人一定會比有能力卻沒興趣的人做出更多成就。另外一個原因是個人性格的缺陷。我認識的一個人總抱怨他的秘書拖慢了做事效率,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信件都放在哪里,堆得到處都是。但是他的秘書卻說他從來不讓別人插手,全部都由自己解決。
切勿學而不思
貝爾實驗室有位很聰明的家伙,他經常泡圖書館,閱讀十分廣泛,如果你想找某一類別的書,他能推薦許多相關的書。但是現在他已從貝爾實驗室退休成為了一名教授,雖然很有分量,但卻沒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成果。
如果你一直閱讀他人的成果,那么你會陷入同樣的思維中。如果你想獲得創新的成果,那么就多做一些創新事情。
寫書比做演講、寫論文更重要
簡單地說,論文非常重要。如果你想增加辨識度,那么寫書更有效果。在如今無窮的知識海洋中,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演說、論文都是必要的,但是長久來看,書籍會過濾掉那些不重要的東西,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遠見超出你的能力時,才去做管理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研究者,你可能無法成為公司的總裁,你必須清除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年輕的時候你可能會立志成為科學家,但是隨著年齡增加,你可能會改變看法。
例如,有一天我找到我的老板Bode,我問他:“為什么你會成為部門負責人而不好好做一名科學家?”他說:“Hamming,我對貝爾實驗室未來數學的發展有著清晰的規劃。我想成為領導者。”
當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有清晰的遠見,那么就應該追求它。當有一天你的遠見大于你能做的事,你就應該去做管理工作。而且遠見越大,未來的管理就能走的越遠。從底層是很難實現宏觀目標的。
-
編程
+關注
關注
88文章
3673瀏覽量
94686 -
光波
+關注
關注
0文章
52瀏覽量
13252 -
漢明碼
+關注
關注
0文章
8瀏覽量
8150
原文標題:22年前的經典演講:如何做研究,才能不被歷史遺忘
文章出處:【微信號:jqr_AI,微信公眾號:論智】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2025 AES | 經緯恒潤10BASE-T1S研究成果獲寶馬集團高級專家盛贊

中微公司發明專利再獲中國專利獎殊榮
邵逸夫獎得主圓桌論壇于香港科學館舉行

圖靈測試的內容是什么_圖靈測試的作用
圖靈測試什么意思_圖靈測試是干嘛的
如何做才能使TAS5631處于準備狀態呢?
耐能聯合創始人喜獲首屆亞裔美國先鋒獎章
硬件工程師如何做元器件變更的決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