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宣布已經進行開發擁有當前最高容量的閃存芯片原型,單顆芯片就能有著 1.33Tb(或 166GB)的容量??這是利用他們的 96 層 QLC 3D NAND 技術,對比現在主流的 TLC 只有「32GB」來計算,容量有著 5 倍的提升。以同樣 16 顆閃存芯片的封裝,就能獲得 2.66TB 的超大容量,為開發單顆更大容量 SSD 和記憶卡產品帶來可能。
與其合作開發技術的 Western Digital 更隨即表示,他們的 SanDisk 品牌預期會在今年稍后以這款芯片開發的消費級產品。看來東芝即使被 Bain Capital 財團收購后,仍然跟這存儲產品公司有著良好關系呢。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東芝
+關注
關注
6文章
1426瀏覽量
122082 -
閃存芯片
+關注
關注
1文章
129瀏覽量
1980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三星電機推出全球首款超小型高容量MLCC
近日,三星電機(Samsung Electro-Mechanics)宣布成功推出全球首款專為自動駕駛激光雷達設計的1005尺寸超小型高容量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
三星電機發布全球首款專用于激光雷達的超小型高容量MLCC
和尺寸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星電機此次推出的超小型高容量 MLCC,有效解決了激光雷達在小型化、高性能方面的難題。該產品尺寸大幅縮小,卻實現了容量的顯著提升,在保障激光雷達穩定運行的同時,為其進一步小型化設計提供了可能。 從技術原理
三星電機發布全球首款用于激光雷達的超小型高容量 MLCC
?2 月 7 日消息,三星電機(Samsung Electro-Mechanics)于 2 月 5 日發布公告,宣布推出全球首款應用于自動駕駛激光雷達的 1005 尺寸 超小型高容量多層陶瓷電容器
SK海力士將開發基于321層閃存的244TB SSD
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晶晶)近日,SK海力士宣布,開發出適用于AI數據中心的高容量固態硬盤SSD產品PS1012 U.2。 ? 據介紹,PS1012采用了最新的PCIe5.0,比PCIe4.0帶寬

鎧俠預測:2028年前閃存需求將激增2.7倍,受AI發展推動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推動下,芯片制造商鎧俠于11月5日宣布,預計未來五年內(至2028年),閃存市場需求將大幅增長約2.7倍。這一預測基于當
倍壓電容容量大小有什么影響
倍壓電容容量大小在倍壓整流電路中具有顯著的影響,這些影響涉及輸出電壓的穩定性、輸出波形的質量、電路的效率以及電路的成本和體積等多個方面。以下是對倍壓電容
THS3217s是只能最高輸出到+5V?
:
1、THS3217s是只能最高輸出到+5V? 查看手冊說明寫的最大能到10Vpp,能不能使用什么辦法給THS3217的輸出加個偏置可以抬高輸出電壓?
2、如果不行麻煩再推薦個運放的芯片,接在THS3217之后,可以將輸出電壓
發表于 08-23 08:02
江波龍旗下元信電子首次亮相臺北電腦展,迎接高容量SSD時代來臨
6月4日,COMPUTEX 2024(臺北電腦展)在臺北南港展覽館順利舉行,江波龍的臺灣子公司元信電子(Mnemonic Electronic Co., Ltd.) 以“迎接高容量SSD時代來臨
發表于 06-06 10:37
?345次閱讀

東芝12寸晶圓功率半導體廠完工,產能預計提升2.5倍
東芝透露,目前正致力于相關設備的安裝,旨在確保在2024財年下半年實現量產。一旦全面投產,東芝功率半導體的主要產品MOSFET和IGBT的產量預計將達到2021財年投資計劃的2.5倍。
迎接高容量SSD時代來臨 | 江波龍將亮相COMPUTEX 2024(臺北電腦展)
6月4日至7日COMPUTEX 2024期間,江波龍的臺灣子公司元信電子,以“迎接高容量SSD時代來臨”為主題,展示一系列高容量SSD產品,為全球大容量SSD產品用戶提供解決方案。 ? ? 元信電子
發表于 05-22 16:46
?333次閱讀

谷歌推出Trillium AI芯片,性能提高近5倍
谷歌推出了其最新的人工智能數據中心芯片——Trillium。這款芯片是谷歌的第六代產品,與上一代TPU v5e相比,Trillium在每個芯片上的峰值計算性能提高了4.7
東芝電子成功展示了容量超過30TB的近線存儲硬盤
東芝電子元件及存儲裝置株式會社(東芝)成功實現存儲容量超過 30TB[1] 的硬盤,其中采用兩項新一代大容量硬盤驅動器(HDDs)記錄技術
龍芯:自主研發CPU提升性能,單核通用性能提高20倍
張戈強調,龍芯CPU的主要IP核均為自主研發,這使得其性價比得到顯著提升。他指出,國產CPU與主流CPU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單核性能上,而非多核性能。近年來,龍芯CPU的單核通用性能已提升了20倍,主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