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機器人大會“青年創新創業專題論壇”上,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張鈸院士作了題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若干思考》的演講,指出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問題是最大的問題,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政產學研”合作機制。論壇上還成立“中關村智友天使學院”,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教授及其團隊領軍。
小型會議更能把問題說的清楚、明白。
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張鈸院士沒有出席上千人的主論壇,而是選擇了一百人多的大會的分論壇“青年創新創業專題論壇”,發表了對中國AI的一些思考,題目就叫《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若干思考》。
中國AI發展還有哪些問題?
張鈸院士認為,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是最大的問題,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政產學研”合作機制,與實體經濟結合才能創造價值,與當地實際結合選擇合適的場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另外,具體到深度學習,主要的問題就是不可解釋性和魯棒性。
除了張鈸院士,參與這個分論壇還有北京市海淀區李長萍副區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約克大學張丹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專項組副組長、南開大學韓建達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北京大區主席王田苗教授,以及科沃斯、賽格威、大疆創新等企業相關負責人,“政產學研”領域的人員都到齊了。
在分論壇上,也出現了“政產學研”領域的合作——王田苗教授及其團隊、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北航天匯孵化器、智友種子基金、雅瑞資本等聯合發起“中關村智友天使學院”并落地海淀,目標是投資培育20個以上的專業領域頭部創業項目或獨角獸項目雛形。
張鈸院士:AI的應用場景是最大的問題,不可解釋性是深度學習的最重大問題
為什么張鈸院士不想參加大規模的活動?
他在演講時候解釋,大會上大家都是講機遇,講形勢如何好,因為大家在一線都已經認識到形勢非常好。但是現在不能再停留在動員造勢的層面上,必須切實的針對這里頭的問題進行一些細致的討論,這樣才有助于機器人的發展。
“形勢好要把它變成現實,必須面臨挑戰。如果不去解決這些挑戰性的問題,你這個大好形勢也不可能產生。”
張鈸院士
要解決哪些問題?
張鈸院士認為人工智能也好、機器人也好,都要產業化。雖然對行業來說,人工智能的算法、數據、算力三個要素具備了,但最重要的因素——場景,是產業化最大的問題。
什么場景下面我們才可以做出來好的產業?張鈸院士認為有五個方面,即場景必須具備五個屬性:
掌握豐富的數據或知識
完全信息
確定性信息
靜態與結構化環境
有限的領域或單一的任務
如果是屬于這些性質的問題,機器都可以做,而且最終是會完全代替人的,這種問題也叫“照章辦事”。而對于動態變化環境、不完全信息、不確定性、多領域多任務,在短期內機器不可能完全代替人,所以這是目前人工智能能做的情況。
在解決場景問題之后,還得認識到機器學習存在可解釋性、魯棒性問題。以醫療健康為例,如果智能圖像識別圖片里的病人有癌癥,但是它說不出道理,這是不可解釋性問題;如果再加上些干擾,它就做出完全錯誤的判斷,這就是魯棒性問題。
用深度學習的方法做醫學圖像識別,怎么做到它的可解釋性?必須加進去醫生看圖片的知識和經驗。如果離開了醫生看圖片的知識和經驗,僅僅依靠數據做出來的結果將來跟醫生不可以交互,醫生也沒法相信AI,也不會用AI。
最后,張鈸得出的結論是,人工智能產業剛剛起步,大量研究任務需要去做,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政產學研合作機制。做人工智能研究的最終的目的必須要和實體結合,因為人工智能是一個應用型的學科,光理論做的非常好還不夠,必須要解決實際的問題,與當地實際結合,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機器人產業年均增速25%,互聯互通、動態重構、協同操作優化難題需要攻破
機器人是能夠應用在多場景、復雜環境的AI綜合體。智能機器人是當前科技變革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也將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產生深刻影響。
北京市海淀區李長萍副區長在致辭中透露了一組數字:近年來全球機器人產業平均年增速始終保持在15%以上,中國機器人產業年均增速更是達到了25%以上。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38.7萬臺,同比增長31%。其中中國銷量達到13.8萬臺,同比增長58%,占全球的36%。2017年全球機器人產業規模已經超過了250億元,預計2018年將達到300億元,成為工業服務等領域新的經濟增長點。
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李長萍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專項組副組長、南開大學韓建達教授在題為《智能機器人專項實施方案》演講中認為,搬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加速、自然災害頻發等問題出現,機器人正在成為全面融入國計民生的支撐技術。
南開大學韓建達教授
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在六個方向上部署17項任務,這六個方向是:
機器人基礎前沿技術
新一代機器人平臺研制
機器人共性關鍵技術
工業機器人
服務機器人
特種機器人
十三五期間,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總資金投入35.3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5.3億元,地方配套資金等投入20億元。2018年指南50個項目,計劃國撥經費6.2億元。
有了資金投入之后,就要攻克機器人領域的難題。韓建達教授重點介紹了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挑戰,有硬能力和軟能力兩方面挑戰。
硬能力,即核心零部件,目前我們國家也沒有克服,但是國際上已經早已克服,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需要加以時日就能克服。
軟能力,即通過信息技術融合能夠實現的能力,是目前行業里關注的重點,也是容易突破的能力,這方面的能力也存在“三大難”:互聯互通難,動態重構難,協同操作優化難。
為了解決這三大難題,行業催生出了五個方面的軟能力:
三維工況和零部件的建模能力
自然的交互能力
安全、可靠、敏捷、協作的控制能力
網絡化與即插即用的能力
工藝實現能力
具備了軟硬兩方面能力之后,需要軟能力和硬能力的集成和“與人共融”。目前,特種機器人高可靠性的自主行為還有四個方面的挑戰技術:實時的環境理解、實時的優化行為、實時的協調合作、自主學習。而與人共融則包括人物融合、行為融合、智能融合等層面。
王田苗教授團隊領軍,“中關村智友天使學院”未來孵化20家獨角獸
解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行業的問題,需要有效實際行動。
在青年創新創業專題論壇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教授及其團隊、海淀園創業服務中心、北航天匯孵化器、智友種子基金、雅瑞資本等聯合發起“中關村智友天使學院”并落地海淀。
中關村智友天使學院成立儀式
“中關村智友天使學院”采用民辦非企業單位形式設立,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營”的新型建設模式,定位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創新創業高端孵化平臺,標是投資培育20個以上的專業領域頭部創業項目或獨角獸項目雛形。
李長萍副區長表示,目前海淀區正在著力構建一個新型創新生態體系,聚焦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水平的人才和創新團隊,瞄準世界前沿科技與國之重器,在關鍵領域率先搶占全球科技創新制高點,力爭打造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新硅谷。
2018年4月份,海淀區委區政府聘請15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作為政府的科學顧問,王田苗教授便是15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之一,中關村智友天使學院是王田苗教授及其團隊牽頭的海淀區政府科學顧問實體落地項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教授
王田苗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先鋒和主導的產業之一。未來的5—10年,智能機器相關技術會在中國從實驗室走到局部的商用,自動駕駛、點到點、特定環境、繪畫、養老等領域無處不在。
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做發現種子、培養價值、引進融資,以相應的技術和產業的生態來考量,“中關村智友天使學院”都具備從技術到平臺技術到應用的能力。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2023瀏覽量
27089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9文章
47959瀏覽量
241221 -
深度學習
+關注
關注
73文章
5523瀏覽量
121711
原文標題:張鈸院士:場景是當前AI產業化最大問題
文章出處:【微信號:AI_era,微信公眾號:新智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Imagination 系列研討會 |中國生成式 AI 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