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真是一個多事的日子。
除了已經被傳得沸沸揚揚的孟晚舟事件,還有一則不太為人知的小消息:荷蘭光刻機霸主ASML公司的元件供應商Prodrive工廠12月1日發生火災。
據ASML官網12月3日發布的通告消息,火災摧毀元件供應商Prodrive工廠的部分庫存、生產線。為此,ASML已在第一時間尋找其他供應商提供替代原件和物資,并表示將花上幾周時間來,來對這場火災造成的影響進行全面評估。
據報道,今年5月,中芯國際已向ASML訂購了一臺EUV,預計將于2019年年初交貨。為此,中芯國際耗資1.2億美元,這相當于其去年的凈利潤(1.264億美元)。
這場火災在時間點上尤為敏感。
EUV光刻機作為現今最先進的芯片制造設備,是唯一能夠生產7nm以下芯片的設備。
臺積電的第二代7納米工藝將在明年第一季度流片,全面迎戰三星的EUV7納米工藝。
這臺光刻機原定2019年交貨,但這場火災嚴重影響了臺積電擴大產能的計劃,盡管有些小人之心,我們也不得不說,韓國三星是最大受益者。
芯片作為手機中極其重要的部分,很遺憾,關鍵技術并沒有在國產手機廠商手中,因此近幾年一些手機廠商開始自己研發芯片,華為就是其中做的時間最長,也是最成功的一家。
而臺積電7納米工藝的第一個客戶,就是華為麒麟990處理器,這也是華為第一款支持5G的處理器。華為下一代麒麟980處理器不僅會是全球首款7nm工藝芯片,整體性能將反超蘋果芯片和高通驍龍845。
華為受到何種影響可想而知,真的是細思極恐。
三星、臺積電近年來在新工藝方面競爭激烈,7nm工藝上,三星計劃全球第一家導入EUV極紫外光刻,原本被寄予厚望,但是新技術在研發、調校和設備上進展并不順利。
而臺積電則首先基于已有技術打造7nm工藝,明年再加入EUV并升級為7nm+,2020年的5nm才會直接上馬EUV。
韓國三星和臺積電是同行冤家對頭,臺積電今年好不容易才買到一臺最新進光刻機,因為這次火災交易可能要泡湯,臺積電為華為生產芯片的訂單很可能也完成不了了。
其實,芯片國產久久未能實現,實際上并不是芯片技術上的扼制,而是光刻機生產工具的扼制。
ASML是一家荷蘭公司,其主營業務是生產光刻機,尤其是芯片級的EUV(極紫外線光刻)。
在高端光刻機市場,ASML一家獨大,英特爾、三星、海力士、臺積電等大半個半導體行業巨頭都依賴它討生活。
時間倒退幾年,ASML是不愿、更不許向中國出售光刻機的。
資料顯示,1996年7月,《瓦森納協定》于奧地利維也納簽訂生效,該協定又稱“瓦森納安排”。
簡而言之,便是設墻,禁止先進軍事、民用等科技向發展中國家出售。
而到今天,中國依然不在“瓦森納安排”成員國之列,ASML此前自然不敢、不許向中國出售先進光刻機。
如今只不過是美國世界布局力量收縮,實力不如從前,國際局勢變化、博弈下的結果罷了。但即便如此,花錢買臺設備也路途坎坷。
說回手機,手機成本三大件:屏幕、存儲和SOC芯片,誰能把這三大件的成本壓制住了,誰就可以在干翻對手的同時,順手把錢賺了。目前,除了三星,都要求助于外部資源。
然而,2018年第三季度國內手機銷量,榮耀占比12.2%,小米占比12%,也就是說,成立僅4年,榮耀就超過“小米。芯片自研有多重要?沒有榮耀在中低端市場打拼,余承東恐怕沒有底氣公開宣稱“超蘋果趕三星”。
為什么?因為榮耀依靠華為自研的麒麟芯片,真正把“性價比”玩成大殺器,從而從一眾互聯網手機品牌中迅速崛起。
麒麟920成本每枚約為20—25美元,比從高通購買SOC芯片節約15美元以上,合人民幣約100元。這100元相當于采用麒麟920芯片的榮耀手機的利潤。
簡單說,榮耀手機對標小米手機,同等配置下,可以比小米手機每部多賺100元。或者同配置手機,華為可以便宜100元。
正因為有這100元做利潤保底,榮耀可以死磕小米。華為靠這個滅掉了眾多山寨機,也是努比亞、魅藍、ZUK等其它品牌難以涉足的價格禁區。
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如今手機上的任何好一點的體驗,背后全是硬碰硬的技術,而這些技術比諸位想象的,要貴不止一點點。基帶芯片等核心技術動輒需要數百億級別的研發投入。
芯片產業幾千上萬工程師養一年的成本就是多少?幾十億上百億投出去照樣打水漂,澳門算什么?這才叫豪賭。
沒有一家歐洲和日本企業擁有自主CPU和基帶,它們只能在CMOS等器件上尋找存在感。ARM只負責架構設計和授權,不涉及成品芯片的設計生產。這個市場如此殘酷,連電子通訊產業傳統列強歐洲和日本在手機終端市場存在感也幾乎消失。
今天手機市場牌桌上只有中美韓三國的四個玩家——三星、蘋果、華為和高通系。這四個玩家無一例外擁有自己的高端SoC。大國決戰,哪個是拿著別人家的武器上戰場的。
華為在中國市場拖住了整個高通系,也基本拖死了三星。但如果沒有華為,華為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CPU基帶,沒有自主定價權,逼得高通系廠商必須考慮華為的定價,那么國內手機市場的狀況比汽車市場也好不了多少。
國內的汽車消費者基本只看外觀,那些買車的人是否都仔細去研究發動機和變速箱這些動力總成了?國人從來不去爭論國產自主發動機的扭矩、動力、油耗、耐用性、噪音與世界最先進的發動機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也不去計較國產變速箱與進口變速箱的性能區別,畢竟懸殊的技術和性能差距下,比較已經失去意義。
過去正是因為中國汽車廠商缺失核心技術,俯仰由人,喪失定價權,國內汽車消費者不得不長期忍受近乎訛詐的汽車價格。今天中國本土汽車廠商崛起,合資車大幅降價,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在發動機和變速器等核心部件領域,我們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并沒有縮小,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選擇電動汽車彎道超車的原因。而中國的手機消費者卻是全世界最幸福的消費者,幾乎每隔兩個星期,在各個檔位,就有性價比更好,更有特色的新機型上市。
在通信領域,最能體現出企業發展和國家力量之間的博弈關系:1G模擬時代,美國摩托羅拉就是移動通信的開創者;2G語音時代,歐盟吸取了各自為政的失敗教訓、加強內部聯盟,終于在2G時代超越了美國,創立了GSM標準,帶來了幾十萬的就業崗位和幾十億美元的創收,代表企業諾基亞;3G數據時代,歐美中三大標準斗法,代表企業:蘋果;3G時代,美國扶持臺韓,將歐洲給扳倒了,當然歐洲在通信產業蕭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崛起,特別是中國的深圳電子產業圈。不過美國反過來也要面對中國了,但是此時不知道美國扶持哪個國家來打壓中國。
4G的話語權為美國的無線產業帶去超過470萬個就業崗位以及每年4700億美元的經濟貢貢獻。而5G是一個端到端的生態系統,它將打造一個全移動和全連接的社會。主要包括三方面:生態、客戶和商業模式。而這個產業群延伸也足有十萬億美元規模,美國是顯而易見不會這么放棄的,如果要說一個代表企業,最有希望的是華為。
的確,韓國三星即使手機不行了(在中國),依然可以靠手機三大件活得很好。但三星活得好,不代表三星公司的人活得好。
上面三星電子的股權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到:
主要股東和相關利益者 15%
國內機構 14%
國內私人 3%
庫存股 12%
外資 55%
僅從普通股上來看,三星電子就已經被美資掌控了;在享有利潤分配的優先股,三星電子的80%被美資控制了,三星電子豐厚的利潤裝進美國人的口袋。
很多后發國家不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就在于他們不能突破上層的發達國家在資本、技術和市場上給他們給予的高門檻。
技術和產業是存在全球分工的,韓國是美國的國際分工,如果脫離美國的國際分工而片面地吹捧韓國的技術和產業,那就是開國際玩笑了,比韓國更為強大的日本曾經想要挑戰美國,結果怎樣呢?
韓國在產業鏈整合上比***更好,不是韓國人比***人更厲害,而是因為韓國的體量比***大,可以更加支撐美國對日本的產業轉移平臺;另外一個核心原因是***存在被中國大陸收復的可能性,美國出于政治風險,不敢過于扶持***,否則可能會給大陸做嫁衣了,所以美國將***定位為生產代工,而讓韓國定位品牌整合,用韓國的低人力成本狙擊日本。
中國每年進口集成電路2千多億美元,對韓國***的貿易逆差總共有1500多億美元,這個逆差不是中國送的,而是美國給的,所以韓國不理中國,堅決部署薩德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中國可以讓任何技術進入到中國獨立的工業體系中進行融合,而韓國無任何可能性構筑獨立工業體系,韓國必須依附于某個大國。
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已經高科技和重工業化的烏克蘭,由于烏克蘭與俄羅斯決裂,這樣原本烏克蘭和俄羅斯合體的工業體系解體了,而歐美與烏克蘭的蘇式工業體系不兼容,最終烏克蘭淪喪了,如此之好的國家就這么廢了。
由于一開始中國無法與西方形成國際分工,因而無法實現韓國那樣的表面光,中國長期的精力都放在內功上,現在中國的內功已經顯現成效。
中國與其他后發經濟體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中國的體量,中國以自身體量優勢正在突破西方國家給世界規劃的競爭層級。中國和日韓的區別在于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的漢人老祖宗占據了大中華區這片最富饒的土地,這個優勢在工業文明時代依然存在,這是老天注定的。
今年3月,東芝曾因財務困境先后將其旗下的醫療器械業務和家電業務分別出售給佳能和美的,意圖扭轉頹勢。通過出售資產,東芝原本預計能夠實現季度扭虧。但美國核電業務帶來的巨額損失,讓東芝陷入更深的財務危機之中。
其實不只是東芝,國人耳熟能詳的幾家日本消費電子巨頭正遭遇集體困境。一些企業甚至被打包出售。
夏普:2015財年虧損2559.72億日元。今年3月底,鴻海和夏普發布聯合聲明稱,鴻海及其三家子公司合計將以2888億日元購買夏普66%股權。
索尼:2016財年中報凈利潤為260.08億日元,同比大跌77.58%。今年11月初,歐菲光曾發布公告稱,其擬收購索尼電子華南有限公司100%股權,支付對價2.34億美元。
日立:2014和2015財年凈利潤分別下跌約18%和20%,正考慮出售旗下電動工具部門日立工機。
日本最大的集成電路公司東芝存儲器,就在2017年因為東芝集團不斷的虧損,被集團以180億美元賣給了美國貝恩資本主導的收購聯盟。
說實話,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中國的話,那是肯定要舉國嘩然的。日本人其實并不甘心東芝存儲器出售,比如在貝恩資本主導的收購聯盟中,你會發現出現了日本產業革新機構和日本開發銀行這樣的名字,另外東芝集團通過向收購聯盟公司出資的形式,保留了在東芝存儲器的50.1%的表決權。
可見日本人也知道,東芝存儲器作為日本最大的集成電路公司,真的是個寶貝,只是一旦虧損就要被外國資本乘虛而入,日本人心理雖然不太愿意,但是也沒有別的選擇。
就拿顯示面板來說吧,現在全球還在玩顯示面板的,就只有中日韓臺四家,現在***是體量太小研發投入上不了量,日本現在整個國家被老齡化拖累,政府是靠不斷的借債來維持運作,因此只能靠企業自身盈利來維持研發投入,一旦企業出現連續虧損,日本政府也根本無力像中國政府一樣進行大規模投入輸血,以維持該領域的技術投入力量。
所以日本企業會陷入一個死循環:出現虧損→無力承擔高額研發支出→技術上逐漸落伍→產品競爭力進一步減弱→出現更大虧損。
日本顯示面板產業現狀就是這樣,由于缺錢,因此日本投在顯示面板研發的投入資金明顯力量在減弱,因此以后的全球顯示面板產業,就是中韓競爭。
而韓國人的主力三星,顯然壓力有點大,存儲器芯片業務要對戰長江存儲和合肥長鑫,智能手機業務要對戰華米OV,顯示面板業務要對戰京東方、華星光電、深天馬,而中國在這三大方向上研發投入之和遠超過三星,所以未來的勝負概率、天平傾向哪邊,其實很明顯。
半導體行業因具有下游應用廣泛、生產技術工序多、產品種類多、技術更新換代快、投資高風險大等特點,是電子產品的核心,信息產業的基石。從下表可以看出,全球半導體設備企業前十名的營收門檻為8.9億美元。前十名企業均來自美國、荷蘭以及日本。
在汽車電子領域,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推動汽車電子含量顯著提升,以電動汽車為例,傳統汽車的汽車電子成本大約在315美金,而插混汽車大約703美金,純電動汽車大約719美金。此外,汽車智能化還將進一步提高汽車電子的用量,從而推動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汽車電子含量顯著提升,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是電動化帶來功率半導體、MCU、傳感器等增加;二是智能化和網聯化帶來車載攝像頭、雷達、芯片等增加。在智能化帶來的增量方面,自動駕駛級別每提升一級,傳感器的需求數量將相應的增加,到L4/L5級別,車輛全身傳感器將多達十幾個以上。
以特斯拉為例,Autopilot2.0傳感器包含12個超聲波傳感器,8個攝像頭以及1個雷達。
英飛凌認為:2025年左右,L3自動駕駛車輛的單車半導體成本平均為580美元;2030年左右,L4/L5自動駕駛車輛的單車半導體成本平均為860美元。
半導體設備行業集中度非常高,荷蘭ASML幾乎壟斷了高端領域的光刻機,市場份額高達80%。ASML新出的EUV光刻機可用于試產7nm制程,價格高達1億美元。
美國是當今世界微電子技術的領跑者,但這樣的主導地位,絕不是放手讓私營企業自負盈虧,天然發展而得來的。
半導體制造技術在美國起步時,首先是用于軍事目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搞了民兵導彈、阿波羅導航計算機以及W2F飛機數據處理器三大工程,將集成電路的可靠性提高了100倍,也促進了器件基礎(設計、工藝、測試評價、組織管理)的完善,半導體產業由此跨入大規模生產的門檻。
美國政府為了保障軍用導彈可靠性及其元器件的質量,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和人才力量。除了高薪之外,在硅谷乃至全美國范圍內,專精尖的高技能人才,能夠在企業和院校間自由流動,極大的促進了技術的創新進步。
美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利用資金和環境優勢,采取人才掐尖戰略,廣泛吸納國外IT的高精尖人才。美國的高新技術公司,在各國廣泛撒網,觸角甚至伸到其他國家的教育領域,甚至一度與某些專業研究協會深入合作。對一切有科研潛質的人才,在早期就進行干預,一旦可以收獲,第一時間掐尖。
日本的集成電路產業,是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及產業政策的協調下才發展起來的。
由于其重要戰略地位,半導體產業從來就是發達國家競相爭奪的戰略制高點。延續10年之久的美、日半導體貿易戰,就是最典型、最著名的案例。
到1980年代末,日本的半導體國際市場份額一度超過了美國,以致1990年的海灣戰爭,美國導彈中的很多核心芯片都不得不依賴日本廠商供貨,這使美國人感到,日本半導體芯片已威脅到美國的產業利益和國家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一貫標榜奉行“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原則的美國,毫不猶豫地拿起貿易壁壘和產業政策這兩個武器,開始抵制、打擊日貨,通過各種手段大力扶持本國半導體產業。經過大約10年的貿易戰,終以美國奪回主動權告終。
中國企業離世界十強的門檻相去甚遠,從總體規模來看,全球市場約為412億美元,中國設備廠家全部加起來才8.63億美元,占比僅為2%左右,可見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國內半導體市場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但國內半導體自給率水平非常低,特別是核心芯片極度缺乏,國產占有率都幾乎為零。
高端通用芯片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大是重大短板。在高端通用芯片設計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對外依存度很高。我國集成電路每年超過2000億美元的進口額中,處理器和存儲器兩類高端通用芯片合計占70%以上。
英特爾、三星等全球龍頭企業市場份額高,持續引領技術進步,對產業鏈有很強的控制能力,后發追趕企業很難獲得產業鏈的上下游配合。雖然紫光展銳、華為海思等在移動處理器方面已進入全球前列。但在個人電腦處理器方面,英特爾壟斷了全球市場,國內相關企業有3~5家,但都沒有實現商業量產,大多依靠申請科研項目經費和政府補貼維持運轉。
芯片制造和代工行業,是幾個半導體領域當中,技術門坎最高的。中國的中芯追趕***地區的臺積電與聯電,追得很辛苦,而且獲利微薄。也難怪,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中國中芯,成立至今已將近20年,但與臺積電技術的差距卻絲毫沒有縮短,業界估計至少落后5年以上。
國內代工三強與國際巨頭相比,追趕仍需較長時間。從大陸市場來看,由于國內市場的崛起,尤其是設計公司的快速發展,純晶圓廠在國內的銷售額的增長迅猛。2017年大陸地區晶圓代工市場達到70億美金,同比增長16%,顯著高于全球平均增速。臺積電依然是一家獨大,占比高達47%。
國內先進制程落后相差兩代以上。半導體晶圓制造集中度提升,只有巨頭才能不斷地研發推動技術的向前發展。世界集成電路產業28-14nm工藝節點成熟,14/10nm制程已進入批量生產,Intel、三星和臺積電均宣布已經實現了10nm芯片量產,并且準備繼續投資建設7nm和5nm生產線。而國內28nm工藝僅在2015年實現量產,且仍以28nm以上為主。
中國的經濟實力是在最近十年左右才爆發性增長的。由于IC FAB工廠所需投資額巨大,十幾年前中國實際上沒有多少錢投入,水平落后是必然的。
中國目前最先進的IC制程工藝是中芯國際和廈門聯芯的28納米制程。廈門聯芯的28納米良品率已經超過95%,而中芯國際的28納米良品率還不高,實際上對這一工藝還沒完全搞利索。而中芯國際已經把14納米制程作為研發重點,爭取在2019年底之前量產。另外臺積電在南京投資的16納米工廠,目標是2018年底量產。
那么世界最先進水平呢?三星的7納米制程剛剛量產成功,而且是應用了ASML最先進的EUV光刻機完成的。而臺積電沒有使用EUV光刻機的7納米工藝要到今年底才能量產(燒了,沒戲了),英特爾會更晚些。使用EUV光刻機未來可升級到更先進的5納米制程。
這樣看來,中國的IC制程技術比世界最先進水平落后兩代以上,時間上落后三年多(臺積電和三星的14/16納米制程工藝都是在2015年開始量產的)。這實際上就是美國對中國大陸IC制造設備的禁運目標。
IC制造設備種類非常多,價格都非常昂貴,其中最重要的是光刻機。光刻機的生產廠家并不多,在28納米以上線寬的時代,日本的佳能和尼康都能制造,就是造單反相機的那個佳能和尼康,但是IC制程工藝進步到十幾納米以下時,佳能和尼康就落后了,基本退出了光刻機市場。
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光刻機廠家就剩下ASML。ASML是荷蘭飛利浦公司的半導體部門拆分出來的獨立公司,飛利浦半導體部門拆分出的另一家公司是NXP恩智浦,前一陣子美國高通公司要收購NXP,需要得到中國政府的批準,呵呵了。
ASML每年光刻機的產量只有不多的幾十臺,每臺賣一億多美元,只能優先供應它的三個主要股東:三星、臺積電、英特爾,中國企業如果訂貨得排在后面等,交貨期將近兩年,交貨后生產線調試,工藝調整還要一年左右,加到一起,從下訂單到量產要至少三年。這樣通過正常的商業邏輯和流程,就能達到美國制定的讓中國落后于最先進IC工藝至少三年的目標。
但是,除了對速度和功耗有極致要求的一些IC需要追求最先進的制程工藝外,比如各種CPU和GPU等,其它大部分的IC產品實際上并不需要使用最先進的制程工藝。實際上,目前業內公認性價比最高的制程工藝是28納米,而這一工藝正在被中國大陸企業掌握。
目前世界上擁有自主CPU的智能手機廠家只有四個:三星,蘋果,華為(麒麟處理器),小米(小米的松果CPU是基于大唐的技術)。而世界上的手機生產企業能外購到的智能手機CPU也只有四家的產品:高通,聯發科(MTK),三星(魅族最愛用),紫光展銳。
紫光展銳的智能手機CPU主要用在低端手機上,但是別看低端,2017年紫光展銳的營業額及市場占有率都和***聯發科MTK相差無幾了,在大陸市場的推動下,超過聯發科是必然的事。
射頻濾波器和波導類產品是通過電磁波的輻射,傳播,反射,感應等原理來工作的,基本上就是金屬材料加工而成。在一個電路板上有幾條導線排成特殊的形狀,有特殊的尺寸,封裝到外殼里,焊接到電路板上就能起到濾波器的作用。
這類產品的生產設備也簡單,也不需要大量投資,我國中小企業也投資得起。 但是,為什么金屬線排成這樣就能濾波?為什么形狀稍微變化一點性能就急劇下降?這里面有大量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積累,即所謂的know-how,那些歐美名牌企業都是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有他們的核心技術,我國在這方面積累實在太少。
歐美日這類企業往往養著一批有多年經驗的老工程師,五六十歲的都有,人家一輩子就干這個,生活平靜,一心做技術.這樣的人靠砸錢是很難挖出來的,這里我想問一下國內的電子產業或者IT產業,中國有這樣的社會環境,能讓五六十歲的普通工程師安心做技術,同時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么?
摩爾定律只告訴你了IC工藝如何進步,但沒告訴你建造IC工廠的投資如何增長。實際上每一代制程工藝的進步,新建工廠所需投資都大幅度增長。從70年代的幾千萬美元,到幾億美元,十幾億美元,幾十億美元,上百億美元,而最近三星,英特爾和臺積電投資的7納米生產廠,投資額都已經超過二百億美元。
這種天價的建設成本,小國或者新進入IC行業的國家,已經沒有經濟實力追求最先進的制程工藝了。***和韓國都是舉政府之力全力支持,并且從幾十年前IC工廠所需投資還沒那么大的時候就進入行業,經過以廠養廠的良性循環,利用舊工廠的高利潤才能撐得起對新廠房的投入。
而投入稍微不足,便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如今歐洲和日本的IC企業都已經無力再追尋最先進的制程工藝了。全世界最先進的IC制程工藝只掌握在三家公司手中:三星,臺積電,英特爾。而目前唯一有可能趕上來的,就是中國。
沒有IC工廠的設計企業有很多,比如華為海思,AMD,NVIDIA,高通,MTK,博通,等等等等。網上有人說華為海思的芯片是臺積電代工的,所以華為海思不牛,這個觀點是錯的。通訊行業霸主高通就沒自己的IC廠,所有產品都是臺積電或者三星代工生產的,你敢說高通不牛?
華為不止是手機CPU是自己設計,它的網絡產品中用的交換機芯片,路由器芯片,和電源管理等等很多芯片都是自己設計找FAB廠代工的。華為是核心電子元器件自主率最高的中國企業,當然,它也有大量的電子元器件需要進口。
雖然說了這么多困難,但國內芯片產業也沒有那么不堪。
洛陽158廠,他們的各種工業級接插件和連接器產品,2017年向芬蘭諾基亞供貨1.5億元人民幣,向瑞典愛立信供貨9000萬元人民幣。另外向歐洲ABB,西門子集團也大量供貨。
中國電科13所,軍迷們掛在嘴上的AESA相控陣雷達的MMIC TR組件,砷化鎵,氮化鎵功率器件,這些都早已量產。他們的射頻元器件已經在向中興華為供貨了,主要用在基站上。這類元器件也是高價格高利潤的。除了通訊基站意外,未來無人駕駛汽車用的毫米波雷達上也用得到。
中國電科55所的8*8單元相控陣天線,是為未來5G基站準備的,目前大唐在測試。未來的5G通訊系統將全部采用智能天線波束合成技術,目前我們看到的諾基亞,愛立信,中興和華為展示的5G天線,還全都是分立器件,體積有熱水器那么大。而55所的這個產品只有一盒撲克牌那么大。
今年初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帶來法國軍工企業泰勒斯Thales集團的質量總監,給航天772所頒發了質量證書,這標志著772所進入了Thales的供應鏈。據Thales質量總監說,在考察772所之前,他們以為中國的航天級電子元器件非常落后,考察完之后認為,772所的水平和美國最先進水平只有1到2年的差距。
而俄羅斯這幾年一直采購中國造的軍用電子元器件。2017年,772所向俄羅斯出口了數千萬美元的航天級電子元器件。現在可以說,沒有中國造的電子元器件,俄羅斯連衛星都造不出來。
電科11所今年初開發成功了2.7K*2.7K的紅外焦平面探測器,而美國目前最高水平是雷聲公司的4K*4K分辨率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我們的差距并不遠。
我國計算機用的CPU產業也有所發展,目前看,這些產品在商業上不太成功,但可以用在軍用和政府IT系統中,完全自主化,解決了國家安全問題。從龍芯、海光和兆芯、申威,再加上一些交換芯片,arm架構的處理器,中國基本上能實現整個計算機和網絡設備的全自主。
雖然這些平臺的操作系統都是用開源Linux改的,數據庫基本是基于開源SQL改的,我們只做了寫應用層的軟件比如WPS,但俄羅斯對我們這套自主平臺可是羨慕不已呢,已經有些談判打算購買了。
目前我國8個OLED廠子在建,每個投資額都是四五百億人民幣,都在未來兩年內量產,可以預計,兩年之后,三星對OLED產業的壟斷將被徹底打破。
另外LCD面板廠,在過去十年,我國已經建設起了十幾個,目前還有幾個高世代LCD面板廠在建設,每個投資額也是四百億人民幣以上。
長江存儲的投資額是240億美元,紫光南京DRAM工廠投資額是105億美元。說句實話,長江存儲的產能只是三星的一個零頭,技術上也比三星落后一代,但是三星已經無法再控制閃存的價格了。更何況紫光的胃口不止一個長江存儲,紫光規劃在南京和成都各再建一個工廠,總投資500億美元。
上面總結的只是目前國內大筆投資電子元器件行業的一部分,民用IC企業還有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廠,還有其他一些公司的工廠,投資額都是動輒四五百億人民幣起。還有人抱怨中國風投燒了五六百億在共享單車上嗎?和中國在電子元器件產業的投資比起來,共享單車燒的那點兒錢真的不算什么。
可以預測,兩三年后,中國民用電子元器件的國產化率將會有一個飛躍。最大的利空是韓國三星,因為中國挑選的第一個戰場都是三星的當家產品。想當年三星手機因為電池爆炸事件市場占有率急跌,而三星利用它在閃存市場的壟斷地位,讓閃存的價格漲了三四倍,結果當年三星集團不但沒有因為手機銷量巨降而虧本,反而盈利數百億美元。這樣的好日子不會再有了。
毫無疑問,這次華為事件后,中國政府會更加瘋狂地投資電子元器件行業。除了砸錢以外,還有更多的政策扶持。最近聽說,滿足條件的集成電路企業可免5年企業所得稅。
發展電子元器件產業,我們不缺錢,缺的是人才和技術積累,除了給研發人員開出有競爭力的工資,還需要社會環境和科研體制的改革,才能留得住人。這是要經過漫長的努力才能補上的課。
這次華為事件將成為一個偉大的契機,個人再厲害,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為你背后撐腰,你始終是走不遠的,沒錯,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從來都是不對等的,道理、法律、民主等都顯得蒼白無力,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是誰更離不開誰!真理永遠掌握在大炮的射程范圍內!
中國天然具有龐大人口和廣闊國土面積,本身就是巨大市場。因此可以將經濟的集群效應發揮到極致,既能保證市場,又能兼顧效率。
國貨當自強,國人當自強。你負責努力,我們幫你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但我們堅信,勝利就在前方,只因古老中華有一句座右銘: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中芯國際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425瀏覽量
65555 -
核心技術
+關注
關注
4文章
625瀏覽量
19690 -
光刻機
+關注
關注
31文章
1159瀏覽量
47641
原文標題:重磅| 孟晚舟被獲準釋放,可能意味著中國是下一個芯片帝國?
文章出處:【微信號:e700_org,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OpenAI自研AI芯片即將進入試生產階段
蘋果計劃2025年起采用自研藍牙Wi-Fi芯片
蘋果加速自研芯片進程,iPhone SE 4將首發自研5G基帶
比亞迪最快于11月實現自研算法量產,推進智駕芯片自研進程
傳蘋果自研Wi-Fi芯片和5G基帶芯片將于2025年商用
蘋果自研Wi-Fi芯片或明年商用,用于部分iPad
消息稱小鵬汽車自研智駕芯片流片成功
今日看點丨小鵬自研芯片流片!算力是同行三倍;加拿大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關稅
![今日看點丨小鵬<b class='flag-5'>自</b><b class='flag-5'>研</b><b class='flag-5'>芯片</b>流片!算力是同行三倍;加拿大將對<b class='flag-5'>中國</b>電動汽車征收100%關稅](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5/39/wKgaombNR_OAZg6YAAWYpnLGof0337.png)
![](https://file1.elecfans.com/web2/M00/05/27/wKgaombMSduAXfo-AAsa4A5rwi0272.pn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