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改變中國的命運
5G用戶從2020年開始,將用五年時間完成“全民滲透”,用戶規模在2025年將達到12.8億;5G產業作為通信基礎設施,其市場規模不會暴漲,到2030年產業規模將達到6.6萬億。
因為有了4G時代的商業渲染,5G時代互聯網服務無需大規模用戶教育,在整體5G市場規模中,所占比重最大。2022-2024年智能手機和流量資費占比短暫擴大,隨后趨于平靜。
5G時代最大的受益者將是全產業鏈布局的智能硬件生產商,對于他們來說在這個時代到來之前,最需要關注的是計算能力問題。量子計算是目前可預見的解決方案之一。
互聯網公司除了關注不同新服務渠道的布局以外,其商業模式將向更深層的2B2C模式轉變。
當我們說5G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說什么?
5G是一種通信技術,而通信技術是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當導線中有電流通過時,放在它附近的磁針會發生偏轉。輾轉到1887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赫茲通過實驗,揭示了電磁波存在的偉大真理,為人類利用無線電波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而這就是5G通信技術追本溯源的起始。
電磁波之所以能夠被應用于通信領域,和它具備的兩個特點密切相關:第一,電磁波是一種能量,所以是能量就存在產生和吸納的哲學可能,這與信息的發送與接收,具備天生的匹配性;第二,以現在人類物理學的認知,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而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就是光速,這一點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信息傳輸對速度的要求。
所以在哲學和物理現實匹配性的基礎下,1986年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在美國芝加哥誕生,也就是1G網絡。而現在我們所說的5G,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之所以能夠實現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時延和更穩定的傳輸,都是通過技術的演變和架構的調整,提高了可用頻段的帶寬和已有頻段的傳輸效率。
圍繞香農公式展開的技術升級
提升帶寬,提高帶寬使用率和提升信噪比就是關鍵技術
移動通信技術是一系列技術的綜合體,所以從1G到5G,每次革新都不是單一技術的提升,而是多項技術合力的結果。所以從不同技術的源頭,幾乎無法梳理出移動通信技術的升級路徑。但是,美國數學家、信息論創始人香農,提出并嚴格證明了信息在被高斯白噪聲干擾的信道中,計算最大信息傳送速率的公式,也就是著名的香農公式。通過這一個公式的物理含義可以知道,信息傳輸速度與帶寬和信噪比之間的數學關系。因此,移動通信技術每一次的升級,都是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提升可用帶寬,提高已有帶寬的使用率以及提升信噪比,進而達到高速率、低時延和更穩定的傳輸,這三個功能指標上的飛躍。
5G并非通信技術的極限
技術的自然進化反向促進現實需求的升級
通信服務與人類,從不同代際的通信技術所能實現的功能上看,是和人類身為三維生物的屬性息息相關的。從1G到4G,是人從聲音,到圖形再到視頻的通信需求推動技術進步的。但一如物理與數學的關系,人類通過數學計算解釋和量化物理現象,然而當主次關系反轉之后,許多數學邏輯中可行的結論,卻很難在物理世界找到存在的證據,甚至很難被人類理解。在需求和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這個邏輯,能夠實現實時的視頻通信是人類基礎通信需求的邊界,但是技術的進步并不會因此停止,而超越人類基礎需求的技術,將把現實帶往何方是很難想象的。所以5G的出現并不能單純的以數據傳輸速度的提升而論,這種速度上的量變到質變會一點一滴的改變現有商業邏輯和盈利模式。比如:智能硬件的逐漸免費、移動商業服務入口的多元化,以及2C與2B2C的可能轉變……
國家之爭與未來主導權
移動通信技術標準主導權影響企業未來一個時代的競爭力
電磁波的頻率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資源,是超越國家主權的物理存在,因此在全球范圍內,國家之間隨意使用會造成一系列的混亂。因此目前,移動通信技術的標準確認在國際上有專屬的協會和機構確認。3GPP成立于1998年12月,是移動通信產業的標準化機構,其成立最初的目的是實現由2G網絡到3G網絡的平滑過渡,保證未來技術的后向兼容性,支持輕松建網及系統間的漫游和兼容性。而隨著其組織的發展,3G、4G乃至5G的通信技術標準都需要通過3GPP內所有成員的確認,再由國際電聯(ITU)確認,實現全球各個國家的有序落地應用。
而甚囂塵上的5G主導權之爭,從標準的制定階段就已經開始了。通信設備生產商,比如華為、愛立信、三星等,在實際銷售設備時的競爭已經是非常后端的市場經營行為。通信行業真正激烈的較量是下一代通信技術的研發和標準的制定。之所以這個標準制定的過程事關重大,是因為這些設備生產商主要的利潤來源就是移動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其后期針對設備的維修和優化。
因此,當一套技術標準被確定以后,主導這個標準的設備生產商能夠占有產業鏈中最多的好處,這種好處源自這一套技術標準中所包含的專利權,因為使用同一套技術標準,所以理論上任何基站的建設都需要給專利所有方支付專利使用費。盡管理論上,3GPP確認一套技術的原則是技術的優劣,但若想所有成員均同意一套技術標準,或多或少都會和提出標準企業的市場地位有所關聯,而這種市場地位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全球移動通信基站建設數量市場份額。
巴里西納:5G時代商業模式變遷
5G用戶在5年內完成滲透
智能家電促使5G用戶滲透率高于4G的極限值
2009年是中國3G元年,中國3G用戶用了5年時間,滲透率峰值達到了35.5%。不過5年后的2014年是中國4G元年,3G用戶的滲透率直接被代際技術更迭所打斷。有了3G的孕育,加上3G到4G在技術實現路徑上的便捷,導致2014年4G開年用戶滲透率就達到了7.1%,截至2017年,4G用戶滲透率高達71.7%,預計到2018年可以超過85%。所以預計未來5G用戶會在5年內完成滲透,如果中途沒有下一代通信技術打斷,巔峰滲透率應該維持在90%以上。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5G時代并非只有智能手機才能將用戶轉化成5G用戶,常規的家電亦可實現5G網絡鏈接,因此這個要素能在全網絡時代到來之前,使更多4G時代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轉化成5G用戶,所以5G的理論滲透率峰值要高于4G。但是5G出現5年后,其宏觀用戶紅利也會消失,2027年以后,5G用戶規模將隨中國人口變化而增減。
基礎設施投入的平穩上漲
5G產業作為通信基礎設施,其市場規模不會暴漲
市場上極易混淆的概念是5G產業和5G時代下的經濟發展狀態,當我們提及5G產業時,我們描述的是作為基礎設施的5G產業,這個基礎行業因為涉及一系列真實物理世界的建設和業務調整,所以并不會像當下互聯網產業一樣存在爆發或者像異動一樣的增速跳躍。而伴隨這個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在5G通信背景下的社會經濟業態,則可能存在飛速提升的活躍景象。因此艾瑞預計,2020年5G元年中國5G的市場規模可以達到0.6萬億水平,伴隨用戶規模的提升,相關基建需求的增加,5G市場將迎來4年的高速增長期。而后增速逐漸維持在10%左右,直到下一代通信技術的落地。
軟性服務是產業最大貢獻者
5G是技術的升級,無需大規模市場教育
在5G市場規模中,基礎設施投入在前兩年占比較高,但是隨后會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而流量資費和5G智能手機會在基礎設施投入基本完善后的第三年開始出現明顯上升趨勢。而在整個5G產業中,市場規模占比最大的是各相關產業公司提供的主要依賴流量而提供服務產生的互聯網信息服務費,在開始和終端普及后,都是市場規模的絕對貢獻者。
5G是技術的升級,無需大規模市場教育
在5G市場規模中,基礎設施投入在前兩年占比較高,但是隨后會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而流量資費和5G智能手機會在基礎設施投入基本完善后的第三年開始出現明顯上升趨勢。而在整個5G產業中,市場規模占比最大的是各相關產業公司提供的主要依賴流量而提供服務產生的互聯網信息服務費,在開始和終端普及后,都是市場規模的絕對貢獻者。
經濟前景背后更大的商業機會
鏈接媒介和服務終端歸屬權的變化,引發的商業模式革命
5G最表象的變化就是通信速度的提升,但是當通信速度提升到一定程度,用戶的需求和關注點就會發生改變。類似這樣的需求更迭已經發生過數次,而每一輪被弱化的用戶需求點,則恰恰是技術在該輪革命中所彌補的缺陷。比如:用戶對計算機、手機儲存容量的擔憂、用戶對數據傳輸速度的擔憂等等。這些需求點在新技術時代會成為用戶的“習以為常”。在5G時代,這種需求的轉移可能會發生在以下兩個層面:鏈接媒介的更替和智能設備物權與使用權的分離。
APP設計的極簡主義
著重突出功能的產品設計理念,加速鏈接媒介的更替
自2016年以來,全國APP平均單次使用時間基本維持在7.5分鐘左右,截至2018年下半年,這一數字降低到6.5分鐘,雖然2016年9月伴隨中國短視頻行業的發力,APP平均單次使用時間稍有提升,但整體的下降趨勢比較明顯。
從現階段的互聯網環境看,這是由于兩個原因:一個是大型綜合類的APP,其產品優化一直在進行;另一個是市場上誕生的新APP,在進入市場激烈的競爭之初,需要極簡主義來突出自身的定位和用途。這些都導致中國APP平均單次使用時間的下降。而且在不同機構的流量合作過程中,內嵌“小程序”的方式非常流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APP對于初創公司的重要性。
在流量壟斷的環境下,不同形式的流量源對互聯網產業的意義已經非比尋常。5G時代速度對媒介功能的弱化,使得原本并不具備服務能力的淺層流量方,有機會以更廉價的形式為其它公司提供流量合作,在這個環境下,瀏覽器、黃頁型互聯網公司、甚至一些操作系統自帶的信息集成應用都可能成為5G時代的重要服務媒介。這會加速企業商業模式的變革。
移動終端可能的極簡主義
速度提升導致手機功能的變化,最終影響智能終端形態
2011年,喬布斯去世,隨后蘋果手機的市場預期下降,這也給了其它手機生產商趕超的機會,尤以中資手機生產商的趕超勢頭最猛。市場環境意外的變化,卻無心插柳的使智能終端進一步在大眾普及,隨后連續四年智能手機平均價格驟降。2016年后,為了讓智能機具備更強的物理功能,手機的硬件成本逐步提升,導致全球智能機平均價格回暖。時至今日,市場對智能機在現有形態下的預期大不如前,所以智能機產業進入跟隨成本波動而波動的階段。
按照前文所述,如果5G時代的數據傳輸速度足夠快,手機將變成一塊具備聯網能力的顯示屏,其它不必要的功能都將被弱化甚至剔除,這必然導致5G手機成本大幅下降,而隨之而來的智能手機價格,在2022年5G基礎設施構建完畢后,會隨著市場競爭而下降。而一旦投影或三維成像技術成熟后,屏幕的存在意義也將被削弱。所以智能終端最終形態的變化,大概率會導致全球智能手機價格行成穩固的下降通道,而下降通道的極限就是免費。如果將全球資本通脹的因素考慮進來的話,智能手機的下降通道的傾斜角度可能更大。
制造商的至暗時刻
5G時代智能終端制造商的機會
2018Q2全球主流智能手機生產商,只有三星和蘋果的手機利潤率能夠超過15%,而通過歷代iPhone生產的硬件成本變動節奏,和全球智能機平均價格波動保持基本同步。在5G時代,如果智能終端發生形態上的巨大變化,也就意味著原本利潤就不豐厚的絕大部分制造商,會面臨更殘酷的競爭環境,如果還以生產制造的傳統商業模式來對待,那么很可能被淘汰。
一如互聯網公司平臺化的發展戰略,5G時代的商業模式核心關鍵詞之一也是平臺,只不過5G平臺所提供的服務內涵是鏈接。理想狀態下,對于全社會來說,能夠鏈接服務提供方和需求方的平臺,其戰略價值是等價的。所以從這種層面上看,這拉平了當下互聯網巨頭與設備制造商之間的定位,那么其商業模型中最核心的要素也就有了相似性,即用戶規模。因此,在5G時代,無論以何種智能終端的形態接觸到用戶,是這些制造商最大的商業機會。這一方面要關注手機本身的變化,另一方面還要關注家電智能化的趨勢,因為在未來,不止手機可以讓用戶鏈接到網上。如果將這一要素考慮進去,免費趨勢并不限于手機行業,而是全部智能設備行業。
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延伸
主營業務免費,增值服務崛起
目前看來,作為主營業務的智能硬件銷售收入如果全部清零,對于智能設備行業來說將是一場巨變,這看似可能性非常渺茫。但是仔細審視目前幾大主流設備制造商,這種趨勢并非毫無依據。在這一領域蘋果和小米相對走在前列,在財報披露過程中有明確類似于“服務營收”的板塊劃分,這說明在公司戰略層面的重視。而其它智能硬件制造商,如華為、格力、美的、聯想等,在財報中均沒有這一板塊的披露。
在國內各大智能硬件制造商的公開演講中,可以體會到智能硬件制造行業的轉型或商業模式升級共識。誠然服務并不是這些企業轉型的唯一出路,況且智能硬件和家電的全部免費也面臨重重阻力。但5G技術的出現和未來更強通信技術的出現,還有其它科技對工業生產成本的降低,都勢必促使這個趨勢到來。
麥布女王:5G時代企業發展要務
制造商:量子計算的產業化應用
并行計算、儲存容量和計算能力是制造商霸業的核心問題
如果如本報告中描述的未來趨勢成為現實,即智能設備制造商成為新的流量分發中心。理想狀態下,設備制造商想要獲取更多用戶就需要將設備免費,而能夠彌補財務損失的方式是開展一系列互聯網技術服務業務,能夠提供好相應服務,使現有互聯網巨頭面臨的部分問題,將成為制造商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并且制造商在5G環境下同樣的問題要更加嚴峻。一方面源于5G時代可連接設備的暴增,另一方面也源自5G環境下數據與用戶行為軌跡和4G時代有明顯差異。這都導致設備生產商照搬現互聯網巨頭的做法難以為繼。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互聯網公司:服務的底層化
本質上的2C模式向2B2C模式的深層轉變
一如前文所述,如果本報告所述趨勢成為現實,對于現有互聯網公司和創業者來說,最顯而易見要做的事就是在現階段與所有有鏈接價值的平臺達成合作,拓寬自己未來服務輸出的渠道。除此之外,更隱蔽也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選擇問題。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2B2C的商業模式并不新奇,在支付、云服務等一切存在巨頭的細分行業中,2B2C早已是非巨頭企業既主動又被迫選擇的商業路徑。這個看似古老的路徑,在5G時代可能面臨更深層次的變化。現在的2B2C理論上有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的主要區別在于B的選擇,比較被市場推崇的一種,B是直接面對用戶業務場景的商戶,另外一種是手握流量的合作平臺。從某種程度上看,為了保證優秀的轉化率,第二種流量B和公司本身有一定的競爭關系。而在5G時代,2B2C模式的深層轉變就是基于第二種流量B的改造。
在當前傳統經濟向新經濟變革的趨勢下,5G對新經濟的引領作用已成必然,深入了解5G行業發展趨勢更有利于解決當前政府引導基金落地的核心問題。
發布于 2018-12-10
-
5G通信
+關注
關注
4文章
242瀏覽量
2040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