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更新,豬年伊始,5G競爭也從“芯”開始。據調研機構IC Insights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芯片代工企業來自于中國芯片企業的訂單在2018年增長了41%,這個訂單量還不包括中國代工企業的訂單,足見“中興事件”之后中國芯片行業的“欣欣向榮”。而國家十部委日前聯合印發《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提出加快推出5G商用牌照。屆時將是5G技術商用化的一個節點,同時也是檢驗5G芯片企業實力的關鍵時期。對于“中國芯”企業來說,緊抓5G時代的黃金機遇,既有利于改變“芯痛”格局,又將助力中國芯在5G時代崛起。
群雄逐鹿,誰更有優勢?
毫無疑問,芯片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的“新能源”,并成為大國必爭之地。目前全球擁有制造5G芯片技術的廠商只有6家,我國占據半壁江山。
其一華為,5G之路雖也遭遇阻隔,但還是韜光養晦終“放大招”:華為公司為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提供4K級的5G網絡直播支持;其5G基站設備暢銷全球市場,出貨超2.5萬個5G基站,簽訂了30個5G合同;已經完成5G全部商用測試,率先突破5G規模商用的關鍵技術。
其二聯發科,5G發展可用“進擊”來形容。目前聯發科已對外推出首個5G基帶模組Helio M70,該模塊除了支持當下5G NR(新空口),包括最常見的N41、N78、N79三個頻段外,還同時支持獨立組網(SA)和非獨立組網(NSA) 架構、高功率終端(HPUE)和其他5G關鍵技術,傳輸速率最高達5Gbps。
對比高通、英特爾、三星三家國外5G芯片企業,通信行業資深專家項立剛指出,5G芯片領域還是美國占據了較大優勢,不出大意外,會居于主導地位,芯片領域總體態勢是歐洲有一定的衰落,中國正在加大力量尋求突破,未來的5-10年,整個態勢會不會有較大的變化未可知,但是中國正在一點點加強,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大趨勢。
中國芯曾有的“切膚之痛”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2018年中美貿易交鋒延續至2019年,通信業首當其沖,中興遭禁,華為等也被推至風口浪尖,直刺中國軟肋“中國芯”。中興的前車之鑒及其引發的蝴蝶效應更給行業敲響了警鐘:市場全球化背景下,芯片成為國際競爭中“最容易被掐脖子的環節”,購買好像比研發實惠,但不能一勞永逸,反而容易帶給企業最深刻的教訓。
目前,5G芯片國產化替代迫在眉睫,“中國芯”企業正在用實際行動作出改變。華為如今的成績得益于任正非每年花在“中國芯”上的20億元費用,華為目前累計投入3940億元研發經費。此外,阿里巴巴重資收購中天微,號稱投入千億研發“中國芯”;董明珠投資30億協助合肥中聞金泰收購安世半導體,竭力為格力空調尋找“中國芯”。需強調的是,5G是未來的基礎,持續提供面向主流市場的解決方案,讓所有消費者受益要成為企業發展的重心。5G核心芯片、高頻器件等關鍵環節的突破將有利于支援5G技術發展與產業生態鏈建立。
不為做芯片而做芯片
成長壯大的過程總是伴隨喜悅和悲傷,無論是坎坷挫折還是一帆風順都應該勇敢面對,并努力改變。即將到來的5G時代,芯片市場將被重塑,“中國芯”企業既要正視問題,又要把握機遇。
中國芯片產業發展究竟難在哪?簡而言之,既有投入大、周期長、技術門檻高、收益獲得慢等行業共同難點,也有中國芯起步晚、投資少、人才優勢不足等具體原因。
關鍵在于怎么辦。網絡是發展5G的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網絡部署作用需充分發揮。有如中國電信已率先在5G試驗外場應用創新的N×25Gb/s WDM-PON(波分復用無源光網絡)技術方案,成功實現了5G DU(基站控制器分布式單元)和AAU(基站有源天線單元)之間前傳鏈路的承載,有效節省光纖資源,對5G后續順利部署有重要意義。
網絡基礎、資金投入和人才進入并不完全代表技術水準的提高,市場引導也是重要因素。業內分析認為,“要實現5G的市場化應用,必須先經過互操作性測試,確保5G系統的運作沒有問題。5G芯片市場化面臨的挑戰還在于如何找到恰當的商業化模式。當商用服務推行順利,才會刺激5G芯片業者投入市場”。
-
控制器
+關注
關注
112文章
16448瀏覽量
179474 -
WDM
+關注
關注
1文章
110瀏覽量
21065 -
5G
+關注
關注
1356文章
48506瀏覽量
566030
原文標題:5G芯片群雄逐鹿,中國能否后發先至?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