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出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同年3月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出臺《2018年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截止2018年6月,國家總共出臺了6項政策助力車聯網行業,密集的政策扶持說明了國家對車聯網行業的重視。
不得不說,國內的車聯網行業,一直備受政策的眷顧。早在2009年,廣東省公安、交通運輸、教育、安監等8個部門聯合發文,對廣東省籍道路危貨運輸車輛、縣(區)以上客運班車、校車、旅游包車、重型貨車和汽車列車、建筑施工單位散裝物料車、教練車等8種重點車輛強制安裝應用衛星定位汽車行駛記錄儀。
所謂的汽車行駛記錄儀,俗稱汽車黑匣子,是對車輛行駛速度、時間、里程以及有關車輛行駛的其他狀態信息進行記錄、存儲并可通過接口實現數據輸出的數字式電子記錄裝置。
汽車行駛記錄儀的好處毋庸置疑,既可以記錄車輛行駛數據,用于事故分析,同時也可以讓車主對汽車的生命周期有更完整的了解,為將來提供豐富便捷的車聯網服務做鋪墊。隨著國家北斗定位系統的發展,用自主定位系統取代國外定位系統的需求產生,行車記錄儀也承接了這一使命,有力的推動了北斗定位系統的商業化應用。
大量的行駛記錄儀供應商,也借著政策的東風,實現了公司和行業的發展。記錄儀也從商用車逐步擴展到了乘用車,功能上也增加了越來越多的模塊,從早期的2/3/4G傳輸,到現在的5G測試,從最初的國標協議數據傳輸,到更高清的視頻記錄、傳輸。今天,記錄儀已經沒有太多的技術門檻,競爭者眾,既有記錄儀廠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正在尋求新的出路。
記錄儀的普及,推動了車聯網的普及率,當然這種情況更多的發生在商用車領域,乘用車的 車聯網仍是一潭死水。因此,商用車車聯網是國內車聯網發展舉足輕重的一環,非常有代表性。
一、治療“政策依賴癥”
2014年7月1日起實施的《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督管理辦法》,要求包括用于公路營運的載客汽車、危險貨物運輸車輛、半掛牽引車以及重型載貨汽車(總質量為12噸及以上的普通貨運車輛),在出廠前應當安裝符合標準的衛星定位裝置,并接入全國道路貨運車輛公共監管與服務平臺(以下簡稱道路貨運車輛公共平臺)。
在本辦法實施前已經進入運輸市場的重型載貨汽車和半掛牽引車,應當于2015年12月31日前全部安裝、使用衛星定位裝置,并接入道路貨運車輛公共平臺。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對未按照要求安裝衛星定位裝置,或者已安裝衛星定位裝置但未能在聯網聯控系統(重型載貨汽車和半掛牽引車未能在道路貨運車輛公共平臺)正常顯示的車輛,不予發放或者審驗《道路運輸證》。
記錄儀的強制安裝,成了部分商用車領域的標準,由于具備定位和聯網能力,提高了車聯網的普及率,但商用車領域本身市場規模較小,在國內每年近3000萬輛的新車市場,乘用車才是絕對的大頭。
但乘用車市場完全不同于商用車市場,源于黑匣子的記錄儀,在國內商用車領域更多的是充當監管平臺的工具,基于價格及易用性的因素,對于用戶而言,愿意付費提高效率及安全性的多以在商用車市場占據少數的車隊型客戶,而對于占更大比例的個體戶,記錄儀在性價比和體驗上還遠未達到滿意的程度。
如果撇開強制安裝的硬性規定,以記錄儀為代表的車聯網終端到底有多少價值?
二、找到突破口
更廣闊的市場,需要有更強的實力才能占領。而大目標的完成,總是從一個個小目標開始。要想征服廣闊的乘用車市場,首先得拿下商用車個體戶市場。
那么,蹩腳的黑匣子,還能發掘出什么亮點?
商用車行車記錄儀的出現,根本上是因為商用車是重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重災區,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無論政府還是民眾,都不愿看到頭條頻繁出現的事故新聞。
減少甚至商用車事故的發生,首當其沖是解決司機安全駕駛的問題。記錄儀的出現是監管者希望從車輛的數據方面,對駕駛員的駕駛行為進行監測,根據異常數據進行提醒報警。
《道路運輸車輛動態監督管理辦法》中提到,道路貨運車輛公共平臺負責對個體貨運車輛和小型道路貨物運輸企業(擁有50輛以下重型載貨汽車或牽引車)的貨運車輛進行動態監控。道路貨運車輛公共平臺設置監控超速行駛和疲勞駕駛的限值,自動提醒駕駛員糾正超速行駛、疲勞駕駛等違法行為。
傳統的監控駕駛員的行為,只能通過車輛的行駛數據進行簡單分析預測,但這種方式往往比較滯后,多是車輛狀態已經發生異常的情況下。如何能夠更早一步的進行預判,讓異常的車輛數據不出現,將會更有利于降低事故率。
異常行車數據背后,隱藏著的是駕駛員的異常駕駛行為。因此,讓駕駛員安全駕駛,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異常數據的出現。也因此,針對駕駛員的行為監測、狀態監測技術也就應運而生了。
對于駕駛員以及駕駛員的家庭而言,因不安全駕駛行為直接觸發報警,提醒并促使駕駛員調整到安全駕駛狀態,對于雙方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走出舒適區
駕駛員狀態的監測,一般是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分析駕駛員的面部、手勢等行為狀態,通過一些通用的特征標志判別駕駛員是否處在疲勞狀態,或者存有不安全駕駛行為。
相比于傳統的記錄儀所涉及到的技術,圖像識別是一個完全不同領域的技術門類。它需要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絡、算法模型、大算力處理器等等技術,這并非傳統記錄儀行業所長,甚至在整個IT、制造業都屬高科技。無論從人才結構,還是技術門檻,對于傳統記錄儀行業都有著巨大的挑戰。
但這龍門一躍,又是廠商必須跨越的溝壑。
圖:2019年3月1日,CITE在廣州開發區舉行了“IC驅動 車聯未來”CITE廣州站推介會
車聯網是電子信息產業中重要的一環,商用車依賴記錄儀的普及,成了車聯網行業發展的排頭兵。依靠記錄儀發家的傳統廠商,也將會成為車聯網新技術最早的試驗田。
在這些天地里,記錄儀+圖像識別將會成為過渡階段的實驗品,承接記錄儀廠商向上攀爬的夢想。
車聯網發展多年,實際上真正略有成效的是商用車車聯網的推進,商用車車聯網終端背后實際上就是依托記錄儀(部標機以及Tbox等車聯網終端設備)作為軟硬件終端載體的普及,但這個行業的發展早已經遇到了技術升級、利潤率的瓶頸,破解迷局的辦法就是進行技術的升級,建立壁壘。
傳統車聯網終端廠商,開始切入ADAS相關的技術,比如駕駛員狀態監測、盲區監測等,它們會借助既有的渠道,推進新技術的商業化,打破車聯網終端設備的天花板。
靠吃政策紅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擁抱新技術需要迎接各種各樣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術的門檻,還有各種創業公司的競爭。
但這樣的嘗試,作為傳統車聯網終端制造商,又非做不可。因為只有走出純粹吃政策紅利的舒適區,才能應對來自新興科技和行業劇烈變革的挑戰。
-
汽車電子
+關注
關注
3034文章
8191瀏覽量
169010 -
車聯網
+關注
關注
76文章
2620瀏覽量
92283
原文標題:走出政策舒適區,傳統車聯網終端制造商的“自我革命”「GGAI視角」
文章出處:【微信號:ilove-ev,微信公眾號:高工智能汽車】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Novanta和Identiv達成戰略合作 簡化醫療設備制造商的RFID解決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