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I衛星測試高峰論壇在北京圓滿舉辦。本次論壇由National Instruments和中國衛星應用大會組委會聯合主辦,未來宇航、哈爾濱工業大學、鵬城實驗室等業內專家和學者共同參與研討。隨著軍民融合、航天強國兩大國家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商業衛星密集發射。航天事業發展迅速,通信、導航、遙感、科學試驗衛星等不同應用進入“快車道”。同時,隨著衛星市場需求規模擴大,從研發、設計、生產、維護全生壽命周期的驗證與測試方案以及高效的批量測試方案變得愈發重要。秉承NI長期以來的創新發展理念,該論討著力于探討應用技術創新,提高測試效率,消減日益增長的測試支出,提高商業航天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NI 航空航天及國防軍工事業部總經理/全球副總裁Luke Schreier先生對該活動做歡迎致辭,其指出NI與國內外知名航天企業長達十年以上的深度合作,合作公司包括Airbus和Lockheed Martin Space在內的傳統航天企業,及SpaceX和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在內的眾多新興商業航天公司,致力于通過技術的創新和可靠的軟硬件平臺提供覆蓋衛星本體和載荷在內從研制到應用整個生命周期完整測試解決方案,提高測試效率,消減日益增長的測試支出,從而提高商業航天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未來宇航研究院創始人牛旼先生對國內外商業航天從產業鏈分析、政策導向、商業航天星座和發射計劃以及國內外產業發展等多方面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和梳理。其指出現代航天以衛星為核心,未來航天以新式航天器為核心,探測器將成為新的生產工具從而激發更多的投資賽道和商業用途。同時強調,衛星測控與衛星制造和發射同樣是衛星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根據未來宇航研究院統計,國內已發的衛星星座計劃多達20余項,根據目前公開的星座計劃,2025年前我國將發射約3100顆商業衛星,商業衛星制造產業年均市場規模將達到136億元人民幣,市場潛力巨大。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彭宇教授對衛星通用綜合測試系統的設計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對衛星綜合測試任務、國內外衛星測試現狀、衛星通用測試系統總體要求、通用測試系統總體方案和各子系統方案等多方面做相關分析。其指出,衛星量產對于衛星測試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提出網絡化通用測試架構、自動化測試、支持多星、不同型號并行測試和遠程異地測試的總體設計方案。該報告指出衛星測試系統必須具備信息系統技術支撐下的通用化和智能化,從而支持遠程異地測試和多星并行測試需求;需要充分利用以太網的技術優勢,為系統后續的升級和擴展奠定良好基礎;通過便攜云等方式實現衛星全壽命周期數據的統一管理和分析;在衛星通用綜合測試系統軟件設計上,需要具備遠程操作、測試流程編輯、測試流程自動執行、測試數據自動判讀等衛星自動化測試功能。
鵬城實驗室網絡通信研究中心王野助理教授對空間物聯網做了專題報告,該報告對空間物聯網的定義和發展現狀,空間物聯網的體系架構和面臨挑戰以及空間物聯網的關鍵技術突破等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其報告指出空間物聯網體系架構是感、傳、知、用的一體化體系架構,對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性能帶來了新的挑戰。并闡述了通過異構集群分布式存儲系統設計,空間動態分布式存儲系統設計,多優先級數據融合傳輸,無反饋協同傳輸技術和機會式網絡的分布式編碼等多方面的技術創新應對新的發展趨勢。空間物聯網不僅是利用衛星中繼解決遠程的機器通信問題,還是在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架構下的一種泛在物聯網體系,是地面物聯網在全球立體空間層面的拓展,是多種信息技術融合而成的綜合性應用服務平臺。
NI公司資深技術市場工程師屠方澤對NI在衛星測試方向上的總體方案和與會各位專家做了相關匯報。以衛星測試周期來看,NI著力于子系統測試和衛星平臺與通信載荷測試,覆蓋從元器件 – 單機 – 子系統集成-衛星平臺與載荷 – 端到端系統集成 – 發射前驗證等全周期的測試方案。在現有的衛星測試系統,每個測試單機的使用率并沒有得到最大程度利用,NI致力于通過技術革新與利用跨行業的測試經驗革新當前的測試痛點,在不降低測試可靠性和單機的測試性能基礎上,降低整體的測試成本,從而提高商業航天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
航天
+關注
關注
0文章
175瀏覽量
17205 -
衛星
+關注
關注
18文章
1764瀏覽量
68478 -
NI
+關注
關注
19文章
1124瀏覽量
102115
原文標題:商業航天發展進入快車道,技術創新賦能衛星測試
文章出處:【微信號:nipush,微信公眾號:nipush】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商業衛星推進與控制系統電源芯片的國產替代研究
AI新境技術創新與發展論壇圓滿落幕

廣電計量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
國星宇航沖刺港股“商業航天第一股”
定檔!2025商業航天大會暨展覽會將于2025年3月登陸深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