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目前能在全球成長中電動車產業中取得領導地位,很大程度與掌握獨一無二電動車電池技術有關。在電動車用鋰離子電池技術發展上,業界認為最大挑戰在于如何平衡鋰電池生產面臨的三大挑戰,此即能量密度、成本以及循環壽命(cycle life)。即使Tesla在處理相同的電池三大挑戰平衡上,所采方式和其它電池電動車制造商沒有兩樣,但Tesla在幾個關鍵要素表現上似乎仍有較佳的表現,讓Tesla電動車電池技術能夠領先于當前業界。
Tesla電動車電池技術、管理優勢在哪里
Tesla采用圓柱形電池作為其電動車用電池規格,獨樹一格于當前電動車市場:采圓柱形電池可創造效能提升、彈性化以及成本控制等幾項優勢,這也是為何如今美國電動皮卡車新創企業Rivian,在其電動皮卡車用鋰電池上,同樣采圓柱形電池設計電池組的原因,只不過Rivian電動皮卡車還沒步入量產階段,反觀Tesla電動車早已達量產規模一陣子。
就圓柱形、方形以及袋式(pouch)電池來說,圓柱形電池是最具生產成本效益的電池類型,亦即圓柱形電池每kWh的成本比其它類型電池的成本還低。
而Tesla為Model S/X以及Model 3所分別采用的Panasonic制造18650和21700圓柱形鋰電池,也都以金屬外層覆蓋作為支撐,并提供電池結構性強度。此外在高功率情況下,電流消耗以及功耗分配超過整個電池組,而非會集中在電池內的某一部分。
Tesla為其電動車電池組的電池溫度管理 設計液冷式熱管理系統
這與其它汽車制造商采取較具經濟效益的空冷式技術有很大差異。借由調整電池組的溫度,Tesla能夠確保電池以最高效率、最優化狀態運行,從而最大化電池壽命以及效能表現。
因此,即使降低電池成本是加快電動車市場成長的重要因素,Tesla在其電池組采液冷式的熱管理技術上,為市場上對擁有更長電池壽命以及長期成本負擔性電動車的消費者來說,提供了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
Tesla很積極于設法為其鋰電池生產減少鈷的采用量
Model 3所搭載電池的鈷含量,確實已比其它業者的鋰電池鈷含量為低。對于Tesla這類美國業者來說,要取得足夠供應鏈鈷原料存在不少風險及不確定性,一方面鈷礦在全球的稀少性,一方面在取得鈷礦上也要考量是否存在童工開采或類似不良勞動情況開采的道德問題。考量這些因素,Tesla希望減少其電動車鋰電池的鈷含量情有可原。
鈷主要在電池技術中被用在陰極,是所有可作為電池陰極材料中不論政治上或經濟上取得成本皆是最高者。目前業界對于電池技術的共識顯示,如果電池沒有采用鈷原料,電池的結構完整性和壽命就會打折扣。但近期有科學文獻表明,電池中更高的鎳含量會限制到鈷對電池的影響性,反而因此不再需要加入鈷在電池中。
實際上鎳在全球較容易開采和取得,若鋰電池生產棄鈷采鎳,或有助降低生產成本,也能減少因經濟因素導致的取得困難性。因此業界認為,或許Tesla未來某天鋰電池生產也能不再需要鈷原料,如此Tesla就不用煩惱例如中美貿易戰持續延長戰下,可能增加其鈷材料取得的任何風險及困難性。
技術和材料取得因素之外,Tesla在教育車主進行適當電動車電池維護上相當謹慎,特別是在不良充電習慣導致的負面影響上。例如若車主習慣讓其電動車電池充電率長時間維持在100%,就很容易導致電池迅速老化,如果業者能教育車主將充電狀態保持在最佳范圍內,就有助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因此Tesla將與客戶傳達電動車電池健康重要性,列為客戶購買其電動車的體驗一環。
整體來看,Tesla仍持續開發其電動車更佳的新技術,對于電動車電池技術的特別重視,也似乎帶給Tesla在拉大和競爭對手差距上一個顯著優勢。或許其它電動車制造商在未來可能也會嘗試跟進Tesla的電池技術。
Gigafactory 1估2020年產能達滿載
在鋰電池生產上,目前Tesla主要在美國內華達州興建Gigafactory 1,與Panasonic合作生產車用鋰電池,這也是Panasonic全球產能規模最大的車用電池生產線,主要供應Model 3之用,規劃滿載產能達到35GWh。DIGITIMES Research預估,現階段Tesla Gigafactory 1產能利用率約為73%,2020年將達滿載。
Gigafactory 1所規劃的35GWh滿載產能,相當于可供應50萬輛電動車,但至今產能利用率仍未達滿載。而在Panasonic對旗下車用電池客戶出貨量比重上,2017~2021年對應Tesla車款比重皆將達67~71%,即使近期Panasonic有增加提供豐田汽車(Toyota Motor)所需電池產能,但因Tesla電動車所需電池數量以及容量更高,因此預估到了2021年,Tesla仍會是Panasonic電池事業部最大電池供貨客戶。
Maxwell乾電極技術導入 Tesla自產電池可期
雖然目前Tesla仍是和Panasonic維持電池供貨合作關系,但一直以來均有傳出Tesla可能增加其它供應伙伴、甚至自行生產的消息,5月底Tesla正式完成收購美國加州能源儲存技術新創企業Maxwell Technologies,正式取得Maxwell超電容器以及乾電極技術。Tesla執行長Elon Musk日前也證實,Tesla正準備采用Maxwell電池技術生產自有電池,甚至不排除在未來也投入電池用礦材采集行列。
Musk認為,將Maxwell技術集成至Tesla電池生產相當具戰略意義,因為Maxwell電池技術對于降低電池生產成本和擴大電池生產規模有很大助益。外界認為Tesla最終走向自行生產自用電動車鋰電池的機會相當高,這意味未來可能減少、甚至完全不與Panasonic等電池供應商合作的機會。目前Tesla在自有最新第三代自駕計算機研發上已是自行設計。
Tesla希望掌握自有電池產能情有可原,如Musk認為若能掌握自有電池從上游開采原料到下游制造的所有產能,就不用受限于要和供應鏈洽談配合電動車量產所耗費的成本,也可減少礦石原料取得的不確定性和任何潛在風險。
加上Tesla和Panasonic在4月曾就供貨問題出現公開爭議,Musk認為Model 3產量下滑是Gigafactory 1電池產能不足所導致,但Panasonic方面不認同這項說法,Panasonic社長津賀一宏5月中也指出,以目前Panasonic電池生產規模,若Tesla在2020年開始生產Model Y及擴大業務規模,可能跟不上Tesla擴大量產需求。不過津賀一宏也稱Gigafactory 1不久的將來應會改善效率,特別在Panasonic高速產線獲得進一步升級后。
Maxwell電池技術上,此前Maxwell宣稱其乾電極技術比起濕電極技術,可減少10~20%成本,并可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外界普遍預估若Tesla采用Maxwell電池技術,可讓電池密度提升至300Wh/kg,并讓Premium版Model 3一次充飽電力續航里程,從約523公里(325英里)增加至約603公里,且無需增加成本。目前Tesla的2170電池的能量密度約260Wh/kg。
Maxwell也稱未來其電池技術還可能將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以及增加電池放電與充電循環的壽命達1倍。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86瀏覽量
232455 -
Tesla
+關注
關注
0文章
130瀏覽量
15720
原文標題:關注丨特斯拉如何立于不敗之地 掌握三大電池技術是重點
文章出處:【微信號:e700_org,微信公眾號:汽車工程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