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也有人在喊:“智能硬件是坑”,“智能硬件是傳統行業”。但是,數據佐證——根據京東近日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國內智能硬件行業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國內智能硬件銷售額同比增長264%,用戶量同比增長了215%,而智能硬件的客單價也同比增長了50元。
下面,就借半年之際,盤點下2015年上半年智能硬件的發展。從中,我們也許能夠看出下半年的趨勢。
四個品類趨勢
1、音樂播放產品越來越多。這些播放器包括大小音響、帶屏幕或計步的大小耳機,甚至智能收音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在上海的首屆CES Asia上的各種耳機、音響了。Bose、Beats、鐵三角等大牌未做出顛覆性創新的音樂播放產品,倒是有一些初創公司有一些差異化嘗試。比如眾籌價 199元、三棱柱外形的果殼便攜音響,安裝了彩屏做獨立頭戴播放器的Vinci智能投機,較長待機時間、便攜的魔調藍牙耳機。
2、雖然小米用小米移動電源為移動電源市場做了洗牌,可還是有很多廠商入局。從電商、眾籌平臺一搜就是一大批移動電源,甚至魅族也要入局了。移動電源本身倒不是智能硬件,但是作為配件,它市場很大:我身邊的人都快人手一到兩個了。移動電源的發展趨勢有三個:異形、大容量、低價。但自從小米入局后,很多拼低價的移動電源都處在了比較尷尬的位置。不過,一些做異形、拼顏值的移動電源廠商,倒也銷售得不錯。比如億覓稱靠移動電源年入2000萬。
3、 VR(虛擬現實)產品越來越火爆。據做VR播放平臺的焰火工坊CEO婁池表示,除了做VR內容、配件、平臺的公司,做VR眼鏡的公司已超過90家,價格從 99元的手機眼鏡盒子,也有上千的VR一體機。但是較為明顯的是國內能做出優秀光學方案VR眼鏡的公司少之又少。
4、這半年手機本身沒有太大變化,但手機行業有了變化。上半年,國內小米、魅族、華為、Vivo、nubia等手機品牌紛紛推出旗艦機。樂視也推出了自己的手機;360酷派合資公司推出新手機品牌奇酷,還收購了酷派大神手機業務做低端手機;家電巨頭格力也推出自己的手機品牌。不過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首次同比下滑。在國內手機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中國手機品牌開始轉戰歐美市場;小米還另尋了一條出路:世界這么大,去印度看看。
四個行業趨勢
5、智能家居行業開始完善。2014年智能家居還只是在概念上火熱,零零散散出了一些產品。但今年不一樣:蘋果HomeKit初次亮相;谷歌推出 Brillo物聯網操作系統、谷歌Nest多次發聲;微軟推出的Windows 10 IOT看似不痛不癢,卻為開發者打通了云平臺、嵌入式平臺、.NET框架開發,開發者可以一次開發三個層面;在國內,除了去年底亮相的京東超級APP、阿里云生活館等平臺,騰訊于今年推出了YunOS、華為推出了10MB的輕量級物聯網操作系統……這是軟件層面,智能硬件的硬件部分也沒閑著:一大批環境監測器(CO2、溫濕度、甲醛等)、空氣凈化器、凈水器、智能門鎖、智能大電器、智能插座、云攝像頭、路由、機頂盒……太多了。舉幾個例子:去年底入股美的的小米馬上要推出自己的產品了;iKair推出了面向企業用戶的Maxense九款云傳感器。
6、智能交通的聲音今年格外得大。在 CES和CES Asia(電子消費展)上,谷歌、奧迪、奔馳汽車巨頭們紛紛推出自動駕駛汽車或者相關概念汽車。各種做企業后裝配件的廠商也不閑著:極豆等車載導航儀,CarCore、AotuBot等智能OBD,Goluk、360等智能行車記錄儀;還有車載顯示器等產品也是層出不行。短途交通工具也火的不行:樂行平衡車(也稱攝位車),小米投資、收購了Segway(攝位車鼻祖)的Ninebot平衡車,樂視、Begin ONE、洛克菲勒等智能自行車(700Bike至今是否智能還不明了,百度于去年底推出了DuBike智能自行車),前BAT高層李一男的小牛電動車。
7、智能醫療、健康行業智能硬件的存在感強了?;蛟S是因為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以及智能醫療的“智能”更偏向軟件層面,與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比,智能醫療行業推進的一直很慢。當然,這其中還有政府對醫療、健康行業的謹慎態度。據快樂媽咪CEO陶建輝表示,給胎語儀申請一個二級醫療器械用了超過半年時間。但是,2015的上半年,醫療、健康類智能硬件確實多了。比如GYENNO推出的醫療器械防抖勺、健康產品水杯及手表,倍輕松推出的握握智能“中醫按摩”手套。
8、可穿戴行業做了一些洗牌。比較明顯的洗牌是同質化的小品牌智能手環少了,一些還在生存的手環都在強調“專為兒童”“專為女性”等賣點(營銷段子);智能手表行業形成了以MOTO 360為代表的Android Wear系智能手表、Apple Watch、以TicWatch、inWatch為代表的安卓改良版操作系統智能手表的三組鼎力。另外,谷歌眼鏡雖然銷聲匿跡了,但中國的“門徒 Glass”們卻多了很多。他們自然不是照搬。比如有以IR(信息提示)為主的哆哚Glass、以面向商用(to B)為代表的聯想NBD(新業務拓展部)new glass等。
其他趨勢
9、這半年,很多智能硬件廠商都比以往更清醒,拼命做差異化,找生存之道。
在拼搏、觀摩了一兩年后,很多行業內的人都清晰了一件事:智能硬件很難做出技術門檻。智東西曾采訪的好幾個CEO都稱,要技術?去深圳轉一圈全有了。那智能硬件怎么做呢?還是沒人清楚,就像經緯某投資人說的,只有不斷試。試的結果就是,有了一些較為可靠的方法論:一些文案如“做垂直”、“專為**打造”、“做溢價”、“做高端”、“做平臺”時常出現在智能硬件行業。這些文案是公司的戰略規劃,是賣點也是營銷概念。但不管怎樣,只要能增加用戶粘性能盈利并為用戶創造了價值那就是好方法。做母嬰領域的快樂媽咪就是這方面的例子??鞓穻屵銫EO陶建輝一直稱“專做母嬰領域”,把體重秤做成“母嬰安全秤”;現在,他還做了快樂媽咪母嬰平臺做數據采集、咨詢和資訊服務。
10、這半年,政府的、風險投資機構/人的、大公司的孵化器/加速器越來越多,其中有不少孵化器/加速器聚集了一批智能硬件團隊。
有主要提供供應鏈服務的星云、硬蛋,有專注設計服務的太火鳥、覓創,提供辦公場所、輔導、資源對接的微軟創投,也有什么都提供又什么都提供不了的孵化基地。現在,似乎一個一線城市沒有幾個眾創空間、創投咖啡館、孵化基地都成了笑話。這其中,我聽到的最可笑的一件事是:一家地產商只用了5分鐘就決定拿出原有寫字樓的一塊區域打造一個新產品——為創業者提供辦公場所和交流平臺。不過,這個新產品和樓里其他區域一樣,每晚10點準時關門,創業團隊如要加班需另找他處。
小結
2015年上半年,我們可以看到,蘋果谷歌紛紛登場,BAT們先后入局;上下游產業鏈及行業生態已經開始形成,智能硬件不再是小范圍創業者的自嗨,產品形態已經逐漸被消費者所認知和接受。
2015年上半年,我們也能看到,中低端產品仍然是國內市場的主流,品牌溢價、技術成熟度及生態建設仍顯稚嫩,打著智能家居的噱頭依舊層出不窮。確立標準、降低用戶門檻、打造更貼合消費者實際需求的產品成為了接下來這半年的重中之重。
“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對于很多人來說,喬布斯的這句名言多年之后仍然在耳畔回響;對于智能硬件行業的創業者而言,如何制造出真正的爆品、標桿、讓消費者眼前一亮的產品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