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應急管理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加快應急機器人發展的指導意見》。
?
意見指出,到2025年,要研發一批先進應急機器人,大幅提升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設一批重點場景應急機器人實戰測試和示范應用基地,逐步完善發展生態體系;應急機器人配備力度持續增強,裝備體系基本構建,實戰應用及支撐水平全面提升。意見提出主要任務是:
加強應急機器人急需技術攻關,圍繞強化機器人抗惡劣環境能力、提高機器人載荷功能及模塊化水平、提升機器人控制及智能化水平等重點領域;
強化重點領域應急機器人研制,針對抗洪搶險、森林草原火災救援、地震和地質災害救援、城市消防、應急指揮通信、安全生產等領域的應急能力提升需求,研制險情偵察類、生命搜索類、物資保障類、消防滅火類、高危場景作業類、復雜場景救援搶險類、生命通道構建類、通信保障類等機器人裝備;
推進應急機器人實戰應用,主要從深化戰術戰法研究、建設試點示范力量以及強化配備應用三個方面著手;
深化應急機器人發展環境建設,包括健全標準規范、完善研發體系和建設測試基地及公共服務平臺。
2023年,是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年,做好應急管理工作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2023應急管理政策文件、法律法規盤點
在過去一年里,應急管理領域出臺了眾多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
首先,出臺兩個意見,為新體制新機制下做好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礦山安全生產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其次,為深刻汲取事故教訓,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國務院安委會部署開展多項重點工作:
然后,2023年期間,多部法律的立法和修訂工作提上日程。6月份發布的《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明確17件擬審議的行政法規草案,其中包括煤礦安全生產條例,此外,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煤礦安全生產條例(草案)》,預備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案還包括,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訂草案、危險化學品安全法草案、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和人員法草案。
最后,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以及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3年應急管理部以部令的形式公布了4部規章,包括《工貿企業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安全生產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管理辦法》、《應急管理行政裁量權基準暫行規定》以及《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定》。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仍有其他多個規范、指導意見等文件出臺,對應急管理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為鞏固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防范化解安全風險等目的出臺了眾多安全生產行業標準以及新規標準。
萬億國債落地
物聯網技術迎應急減災紅利
應急總能與減災聯系到一起。
通常,在物聯網相關的行業內,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會被列入“智慧城市”、“智慧安防”等涉及公共事業的板塊當中,不同的板塊與信息中心組合成一個整體的智慧城市平臺。
就在2023年10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增加發行國債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議案。此次增發1萬億元國債的主要目的,是落實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的部署,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項目建設,是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的重要安排。
那么,在應急減災的場景中,物聯網都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呢?
感知層方面,海量的傳感器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各種場景中,其中也包括應急減災,從煙霧報警器,到生命探測器、無人機、機器狗,無不是對于感知側設備的直接應用。
傳輸層方面,“十四五”期間,面向應急要求,應急通信產業將向安全應急產品和服務方向拓展,側重于保障現場救援處置工作,特別是為保障應急指揮救援以及應急階段公眾通信提供支撐的產品和服務,例如運用基于5G的韌性天空地一體化信息技術迅速傳遞海量信息。同時,也包含前期預防、監測預警階段的通信保障。在應急減災領域,在前期的預防管理中,當前也有眾多技術被用于這種需求之中,例如LoRa、TPUNB、WIoTa等。
平臺層方面,從應急的角度來講,應急平臺的基本特征體現在系統的智能化信息感知、信息傳輸技術以及信息分析研判技術和信息化驅動救援技術,這一應急體系在突發事件應對中起到了敏捷應急的作用。
審核編輯:黃飛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