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時間1月6日-9日,201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2015)將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行,盡管今年眾多科技媒體看衰CES已失去看點和吸引力,但作為2015年開年一場盛大的綜合性展會,CES還是有很多看點值得關注。
電視:引入量子點技術
每一年的CES,電視領域都能給用戶帶來全新的趨勢和概念。去年OLED和4K概念在CES上大放異彩,而在一年的時間里,4K已經開始普及。2015年的CES上,4K肯定還是一大看點,4K電視的價格會越來越低,電視也將由去年的旗艦級向普及型發展。
同時一個新的技術將出現在電視領域,它叫量子點(Quantum Dot)。這項技術在色域以及屏幕亮度方面相比OLED有著比較大的優勢,在本屆CES上,索尼和LG已經確定會推出相關的產品。
距離蘋果發布HomeKit智能家居平臺已經過去數月,至今沒有廠商拿出過相關的產品。不過請別懷疑蘋果的影響力,在今年的CES上,iDevices公司將召開發布會,宣布首款支持HomeKit平臺的藍牙廚房設備將發布??梢灶A見,iDevices拋磚引玉,CES上或許將會有更多的廠商拿出HomeKit相關的產品。
與此同時,收購了Nest的谷歌和收購了SmartThings的三星會不會在本次CES上拿出全新的智能家電產品也值得關注。相比于科技公司,傳統的家電廠商也在2014年涉足智能領域,而在即將到來的CES上,如博世、惠而浦、LG等重量級的家電廠商都會拿出各自的智能家電產品。
每一次制程的更迭都是處理器更新換代的驅動力,在2014年的臺北電腦展上,英特爾首次展示了Broadwell,它將電腦處理器的制程帶入了14nm,已經接近了晶體硅10nm的理論極限數值。而2015年,搭載Broadwell處理器的電腦將大規模上市,而CES無疑成為眾多廠商宣傳自家產品最好的平臺。
相比Haswell,Broadwell帶來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14nm制程讓 Broadwell的驅動電壓和耗電量降低,英特爾官方給出的30%的功耗降低可以讓筆記本或者PC變得更加的輕薄且耐用,同時Broadwell發熱量降低讓筆記本無風扇的設計成為了可能,少了風扇這個配件會讓筆記本變得更加的輕薄。
14nm帶來的性能提升是不言而喻的,而從Sandy Bridge開始,英特爾定制的CPU與GPU融合之路也使得每一次處理器的提升必定會伴隨著圖形處理器的升級,Broadwell平臺的核顯更新到HD 5500,這使得PC對于4K顯示輸出的能力更強。
手機:從來就不是CES的主角
作為消費類電子展會,CES似乎從來不是手機的主戰場,由于和2月底的MWC時間間隔太短,更多的傳統手機廠商會把精力放到后者去,今年的CES也不例外。根據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可以確定的手機產品只有LG的曲面屏新機G Flex 2(暫定名)、HTC Desire系列新機、索尼和三星目前還沒有確定會不會有新的產品出來,而國內廠商中興、聯想等會在CES推出新機,但也都不是重磅產品。
移動端更多的看點來自于芯片廠商,像高通、三星、聯發科這樣的移動芯片廠商勢必會在CES上拿出新的產品,比如在今年勢必會成為眾多旗艦手機首選的高通驍龍 810,或是三星首款64位處理器Exynos 6等等。而三星去年將移動處理器首先帶入20nm制程,在2015年會不會出現16nm制程的移動處理器或許會在CES上見分曉。
可穿戴設備:手表手環還是主角
隨著今年Q1蘋果的AppleWatch會出貨,勢必將對智能手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今年的CES上,會有更多的廠商帶來全新的智能手表產品,而谷歌去年發布的Android Wear將會為很多的創業型廠商提供良好的平臺支持。
而作為做容易被消費者接受,投資者青睞的可穿戴設備,手環這兩年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在今年的CES上,會有更多的廠商加入進來。根據之前CCS Insight預測,2015年的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的出貨量將超過 5000 萬,如此大的市場,廠商們自然不會放過。
除此以外智能眼鏡、VR產品等也將在CES 2015上亮相新的產品,但相較于手表和手環,智能眼鏡的市場相對較小,同時成本的控制也還沒有達到消費者普及的程度,因此關注度肯定沒有手表和手環高。
汽車:無人駕駛不再是未來科技
從谷歌力推無人駕駛汽車開始,這項技術實際上就已經走入到現實生活中來。奔馳、奧迪已經公開表示將在CES 2015上展示全新的無人駕駛技術,這并非是無人駕駛技術首次出現在CES上,之前幾年相關的技術都有展示,而在今年,無人駕駛汽車更多的將上升到實質性階段,比如奔馳就將在本次大會上展出全新設計的無人駕駛整車。
而隨著蘋果谷歌等科技公司已經將車載智能系統納入公司的業務版圖,在去年的CES上已經開始有廠商嘗試開發由Carplay等打造的車輛中控程序,,而隨著軟件的逐漸成熟,相信在今年會有更多的廠商使用蘋果、谷歌這樣新晉科技公司的車載系統替代原有傳統的系統,而新老兩代車載系統的競爭將在今年愈演愈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