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百家號)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權威專家Hod Lipson提出,機器將會有自我意識,這件事是確信無疑的。只不過“這件事情將在10年之后發生,還是100年之后發生”,科學家本人也不知道。
我們知道,以往在設計機器智能系統的時候,技術人員總是會試圖讓它們模擬和還原人類的行為。于是我們看到,機器在copy人類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看、如何下棋,甚至還會像人一樣控制肢體來上一段花式體操。看起來,似乎機器的能力已經比絕大多數普通肥宅要強的多了。但為什么小說和電影里那么多牛氣沖天的機器人,生活中卻一個也沒有呢?
別說對著人類突突突的機器人軍團了,想花錢找個機器人管家替我擦桌子洗碗整理家務,都常常被科普“想太多”……而這都源于機器人的自我意識缺失。它只能完成人類告訴它的事情,并且還十分費勁。至于強智能系統需要的自我模擬、自我建模,更是遙遠的天方夜譚。
怎么現在突然就說機器人要產生自主意識了?乍聽之下簡直震驚我全家,接下來是不是該組織人類反抗軍了?咳咳,抱歉剛看完《終結者》后遺癥有點大……關于機器人覺醒,或許要從其最新的成果——仿生群體粒子機器人說起。和人們想象中擁有機械身體、超智慧大腦的人形智能機器人不同,Hod Lipson所說的機器意識,很可能最先從粒子機器人集群中誕生。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前面的發現,正在將機器能夠模擬的心智能力推向更高維度。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人類的心智主要包括四大能力,其中視覺感知和推理能力,已經被神經網絡模型復制到了現實世界,計算機視覺、AI大腦正在成為新的生產力引擎。而情感和社會關系,比如不同文化圈的人類能夠感受到愛恨悲喜等相通的感情,能夠根據合作、競爭、友誼、家人等不同的社會關系來產生動機并預測行為。
如果機器某個零件壞了,它就可以自己修復,這使得機器的利用效率和適用范圍大大提升。比如工廠里的機器、家里的吸塵器等,一些部件壞掉就會讓整個機器無法運作。未來由這些納米級機器人組成的機器,就能夠不斷循環,單個足見壞掉之后依然可以使用,幫助使用者不斷節省成本。
另一方面,能夠為未來科技打開新的想象空間與可能性。比如太空科技,生物醫藥等,隨著粒子機器人技術向毫米、納米級演進,未來應用到人類的血管中幫助處理病灶,亦或是在月球上機器人可以根據任務的需求改變自身的形態。任何自動化智能系統,包括在技術瓶頸中苦尋出路的無人駕駛等,一旦它們能夠有自我意識,從毀壞中恢復,就能夠更快地改進,這都是并不遙遠得機器智能未來。
人類為什么對智能機器人這么緊張呢?除了在智力、能力、體力上對人類個體的碾壓之外,恐怕一個很大的恐懼來自于未知與不確定性:一旦機器擁有獨立的人格和認知,會不會傷害人類呢?哪個“變態科學家”會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韙,丟給智能機器這樣“反人類”的數據集,而不擔心先被機器虐的是自己呢?
事實上,像波士頓動力那樣動輒對機器人拳打腳踢,只是為了訓練其適應性和靈活性的必要方式。就連這樣的操作,也因為人類自身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而變得越來越少了。讓AI在仿真環境里打游戲、讓機械手臂玩魔方、去山坡上溜機械狗……都是時下訓練的新方式,真有覺醒那一天,AI應該也給人類造一個沙盒游戲場快樂玩?!巴短覉罄睢辈艑β铩?/p>
再進一步,如果出現了這樣的人類“恐怖分子”,比如利用AI行騙、犯罪,將機器人改造成爆炸裝置之類的,在技術上能否及時發現并遏制呢?對于這一點,智能科學正在向網絡安全界學習,引入一些成熟的防范機制,比如人工智能開發中的紅色團隊、人工智能系統中的正式驗證,以及負責任地披露人工智能漏洞等等。
“應該說任何這樣的問題都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是我們必須走上這樣一個歷程,并且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我們現在要公開討論它應該可以做些什么,不可以做些什么,要不斷地進行研究。”對技術的擔憂,就如同初次觸摸火種的驚懼,永恒地懸在人類心頭。今天絕大多數人提到AI,已經沒有了初見深藍和阿爾法狗的恐懼,開始重點關注其如何為經濟釋放能量。
從這個角度看,智能機器人的“黃金時代”還沒能到來,它正如所有“前輩們”一樣,經歷著幻想、質疑、混沌。所以,在這個技術尚且十分初級的階段,來探討其覺醒后是善是惡,似乎是一件很形而上的事情,但關乎我們每個人的未來,也孕育在這樣與技術進步相勾連的思索與拷問之間。
? ? ?(責任編輯:fqj)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