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3個負增長后,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終于轉正。工業機器人作為制造業自動化的通用設備,目前國內的發展邏輯是國產替代和新場景的挖掘。本文從產業集群、人工成本、國產替代等方面研究復蘇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本文的核心觀點有:
1.2019年10月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4369臺,同比增長1.7%,2019年11月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6080臺,同比增長4.3%,在經歷了13個月負增長之后連續兩月增速轉正。
2.放眼全球的機器人巨頭,真正做得很好的機器人企業無不是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賽道,汽車行業是早期最優質的賽道,全球的機器人巨頭大部分都是依靠汽車行業起家并且依然深深地依賴汽車行業。
3.隨著打破國外企業在零部件的壟斷地位,本體制造成本進一步降低,有助于我國機器人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連續兩月轉正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10月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4369臺,同比增長1.7%,2019年11月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6080臺,同比增長4.3%,在經歷了13個月負增長之后連續兩月增速轉正。截至2019年11月,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為166594臺,同比下降5.3%。
從歷年數據上看,中國工業機器人經歷了快速增長,特別是2010-2017年間,2018年中開始受貿易戰影響行業增速開始下降,預計2019年全年小幅下降。
二、工業機器人屬通用設備制造業,需求受制造業投資影響,賽道選擇是產業發展關鍵因素
傳統的制造業投資多以擴建廠房,采購新設備已達到擴大產能的目的,其主要結果是規模的擴張。但是由于上一輪投資周期中,企業新增的產能過多,到目前為止仍有部分行業未能完全消化前期新增產能。
本輪資本擴張周期,企業的投資著重點是對存量設備的自動化升級,以提升效率,工業機器人行業伴隨產業升級周期而崛起。2019年1-10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6%,制造業投資延續平穩增長。
在海國圖治系列報告中,我們通過對德國機器人產業及庫卡發展歷史的梳理,了解到賽道選擇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而人工成本是機器人產業的核心驅動力。
放眼全球的機器人巨頭,真正做得很好的企業無不是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賽道,我們也分析了汽車行業是早期最優質的賽道,全球的機器人巨頭大部分都是依靠汽車行業起家并且依然深深地依賴汽車行業;那么對于中國當前的情況,什么行業有望成為優質賽道?在此我們希望提供一些篩選優質賽道的思路。
1、產業集群于廣東、江蘇、浙江的行業有望成為優質賽道
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地理分布最不均勻的國家,經濟和人口的地理分布嚴重失衡,每年涉及數億人的春運大潮是中國經濟和人口地理分布失衡的縮影。
近些年,用工荒問題的討論在國內此起彼伏,事實上中國的用工荒僅僅出現在廣東省以及江浙的部分地區,這些省份和地區制造業分布密集因此需要大量的用工人口,本身用工就相對缺乏因此需要使用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近些年隨著農民工回流到中西部的進程加劇,廣東、江浙等地區用工荒問題將更加嚴重。
事實上目前,中國廣東失業率2.45%,是全國失業率最低的省份,因此,產業在廣東、江浙地區集群現象嚴重,同時因為產業鏈配套不方便搬遷到中西部及東南亞等低勞動力成本國家的行業有望大量采用機器人。
電子、家電等行業大量分布于廣東、江蘇、浙江,申萬電子行業197家上市公司有45%位于廣東,家電則是31%,使典型的產業集群現象比較明顯的行業,如果有其他類似電子、家電這樣產業集群現象明顯的行業,則有望成為機器人應用的優質賽道。?
2、人工成本占比較高&利潤對勞動力成本最敏感的行業有望率先引入機器人
我們研究機器人產業的一個核心邏輯是人工成本的上漲,理論上說,在不考慮失業率及企業資本投資實力的情況下,在機器人總體成本(一次性投入+日常使用維護)低于人工成本的情況下,機器人將被大規模采用。
但是實際上,機器人的一次性投入計算雖然簡單,但是具體維修、日常使用成本難以精確測算,而且不同應用行業的機器人成本狀況也相差很大;所以雖然市場上也有不少機構試圖對機器人成本和人工成本做一個測算,但結果不甚準確。
我們認為,判斷優質賽道第一是勞動力成本的問題,勞動力成本占比較高且人工占比上行明顯的行業有望成為優質賽道;第二是利潤對勞動力成本彈性的問題,即人工成本上漲10%的情況下凈利潤下降的比例。
如果某個行業滿足這兩個標準,同時機器人又能滿足其生產工藝技術方面的要求,行業市場空間又足夠大,那么這個行業就有望成為機器人應用的優質賽道。
我們通過建立模型梳理,電子、機械、汽車零部件人工成本占比較高,且行業盈利對人工上漲最為敏感,行業有望率先采用機器人。
事實上,汽車整車人工成本占比最低,這與整車領域裝配、焊接等領域自動化程度較高相吻合;同時,機械、通信凈利潤對人工極為敏感,可能跟通信、機械處于行業底部利潤水平較低有關;食品飲料雖然人工占比較高,但是行業盈利較好,凈利潤對人工成本上漲并不敏感。?
以3C為例:深究人工占比最高的細分領域
通過如上的模型分析,我們對各行業人工占比高低、行業盈利對人工敏感度有了大概認知,但是光看數據其實不同行業差別也不太大,而且占比最高的電子年均人工成本占比也只有14.39%,這主要是某個大行業內公司類型也很多,以電子為例,做電子代工、封裝等勞動密集型領域的企業必然要比一些技術密集型的電子企業勞動成本占比高很多。
因此我們測算了所有申萬電子分類的公司人工占比及利潤彈性,電子行業197家企業中有18家人工成本占比超過30%,這些企業對人工成本上漲較為敏感。
事實上,30%的人工成本占比已經是非常大的一個數字,比我們前面測算的電子行業整體的14.39%還有高出很多。
以手機、平板等防護屏生產商藍思科技為例,其人工成本占比36.4%,凈利潤對人工成本彈性為32.5%;以消費電子結構件生產商勁勝精密為例,其人工成本占比31.0%,凈利潤對人工成本彈性為87.9%。
雖然測算出的彈性跟其當前利潤周期性位置相關,而存在著偶然因素;但是整體上我們可以通過人工成本占比及彈性這兩個指標去逆向推倒,尋找一些最有機會引入機器人的細分領域。
例如代工、電子封裝等領域勞動力較為密集,可能存在著較好的自動化改造需求,如果加以深究這些領域的技術工藝,機器人能滿足其生產需求并且細分領域具備客觀市場空間的話,這些領域就有望率先采用機器人。
三、國產產品不斷獲突破,進口替代空間仍大
機器人產業鏈包括核心零部件生產、機器人本體制造、系統集成以及行業應用四大環節。
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是機器人本體的上游產業,主要關鍵零部件包括控制器、伺服電機和減速機。三大關鍵零部件占機器人成本的60%以上,其中減速機占機器人本體成本的30%-50%。
目前,減速機全球超過60%的市場份額被納博特斯克這家日本企業所壟斷,由于減速機特別是RV減速機工藝非常復雜,生產難度極大,形成了非常高的行業壁壘,以至于長時間以來RV減速機量產技術國內廠商難以攻克。
由于國內機器人廠商較為分散,議價能力低,因此不得不接受高昂的核心零部件價格,對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令人振奮的是,一些國內機器人廠商如中大力德,雙環傳動等在RV減速機核心技術上實現了突破,并具備了規模化生產的能力。隨著國內自主生產的RV減速機進入核心零部件市場,國外企業在零部件的壟斷地位將被打破,國產RV減速機必將拉低整體市場價格,使機器人制造企業的成本降低,有助于我國機器人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本體方面,長久以來,工業機器人市場一直由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外企業控制,這四大家族分別為:ABB、發那科、安川機電和KUKA,這四家企業目前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達到了60%。
2012年以ABB、庫卡、安川電機、發那科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外機器人企業占據中國機器人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90%的機器人市場份額中,ABB、發那科、安川機電、KUKA四大家族共占57.5%。之后的三大廠商OTC、松下和川崎重工共占16%。而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市場份額相對較小,2012年本土品牌機器人市場占有率僅有8%。?
目前,四大家族占有國內市場份額與2012年相比變化不大,但是隨著國內企業的不斷發展,國產廠商在國內市場的比重逐年提升,占比30%上下,雖然與四大家族相比仍有差距,但國產廠商的進步不容小覷。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