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機器人行業正在迎來爆發。
資本端的動作最加直觀和敏銳,機器人在一級、二級市場雙雙熱度高漲。二級市場來看,2020年石頭科技以“A股最高發行價”登陸科創板,并在10個月后成為科創板首只千元股,市值飆升至800億。
更加前沿的一級市場,也迎來“機器人投資大年”。
在過去的硬科技主流投資當中,機器人細分賽道尚且不算資本舞臺的“C位”,但在近兩年,VC/PE的投資熱情正在肉眼可見逐步走高。
從構成來看,一線基金、互聯網巨頭CVC和大型產業資本已活躍入場,比如紅杉、高瓴、啟明、IDG、五源、源碼、今日資本、軟銀愿景等海內外一線機構以及美團、騰訊、碧桂園創投等頭部CVC,均在機器人賽道密集布局。
根據天眼查數據,今年前10個月拿到融資的機器人項目近300個。國家也在鼓勵支持,近日,工信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門和單位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指出,2025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聚集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在諸多類型的機器人中,最受資本偏愛的當屬服務機器人,數量占比最高且已誕生多筆大額融資,比如商用掃地機器人「高仙機器人」剛剛獲得高達12億元C輪融資,送餐機器人「普渡科技」獲得5億元C輪融資,酒店機器人「云跡科技」獲得5億元C輪融資等。
服務機器人細分賽道的高速發展,背后是疫情直接催生的市場需求增長。賽迪顧問《洞見·2021-新興產業投資機會》報告顯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需求迎來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達到283.8億元,同比增長37.4%,這一細分賽道的投融資規模更是激增344%。
目前的服務機器人賽道,商業清潔機器人屬于第一優先級。除了商業環境友好之外,規模大且需求堅實,下游客戶分散度高,商業清潔機器人有潛力實現標品出貨,尤其值得資本和企業優先布局。
前有高仙機器人等企業的商業模式逐步跑通,商用清潔機器人的細分賽道,前景已經愈發明朗可期。
商用清潔機器人,已到“量產前夜”
商用清潔服務市場空間充足,是一個千億級賽道。
相關數據顯示,從整個清潔行業的市場容量來看,中國約有10萬家保潔公司、1000-1500萬保潔從業人員,按照清潔機器人替代10%-15%的人工初步計算,商用清潔蘊藏千億級市場。
國內的公共空間正在快速增長,包括政府行政、公共服務、商業消費等場景。疫情之后,也對清潔衛生提出了更大需求和更高質量的要求。
但一直以來,行業存在著不小痛點。從業者人員的構成來看,一方面,行業從業門檻低,沒有統一培訓架構,作業效率和服務質量難以提升,從業者的社會地位偏低,工作認同感較差,同時老齡化問題嚴重、基礎勞動力供需缺失;另一方面,行業安全風險高,從業人員人身安全和社會安全存在隱患,行業難以標準化、統一化發展。
清潔行業的行業痛點日益加劇,人們對環境衛生安全標準化、數據化、智能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加之服務機器人相關技術、供應鏈和成本控制日益成熟,這一切都為商用清潔機器人提供了廣大的需求市場與發展空間。
商業清潔機器人,正在被預言“量產前夜”。
一個產業高速發展,加之資本強大推動,往往意味著玩家數量的激增。業內人士預測,國內賽道的玩家將會迅速增長到二十到三十家左右水平。
按照目前國內市場的情況,玩家大概分為四類:
1. 傳統型。清潔行業的傳統玩家,傳統設備的設計生產和供應鏈整合能力較好,但是需要借助智能方案公司或第三方進行智能化相關設計,改造升級的負擔大、節奏慢,產品力難以達到極致水準。
2. 技術型。清潔行業之外的科技公司,有較好的自主研發和智能化方案設計能力,但傳統清潔行業能力、供應鏈整合能力相對較弱。
3. 家用型。家用清潔賽道的跨界選手,擁有不錯的技術和資源積累。但是家用和商用場景,看似關聯和適配度很高,實際技術、需求和商業邏輯差異較大。
4. 資本型。不屬于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傳統設備任何陣營第一梯隊的選手,更擅長借助資本力量把業內資源落地變現,在培養和教育市場有一定積極作用。
商用清潔機器人的“天選之子”
創想未來資本(WaveFront Ventures)創始人李晨Ken,很早就洞察到了智能商用清潔機器人的投資趨勢。
三年前在歐洲加油站的自助洗車經歷,讓李晨注意到了一家全球商用清潔設備巨頭,德國卡赫(K?rcher),并對商用清潔行業進行了深入行研。之后在一次世博會上,李晨注意到了卡赫的無人駕駛清潔車,并結識了湯恩科技創始人兼CEO崔彧瑋(Danny Cui)。
湯恩科技是一家商用清潔機器人研發及制造商,正是清潔巨頭德國卡赫的技術合作方。憑借領先的技術實力,湯恩率先達到“價格商用級”的里程碑節點。2021年4月,卡赫決定與湯恩開展全球業務合作,這也是國內第一家被傳統清潔設備巨頭選中的技術公司,領先性毋庸置疑。
創始人崔彧瑋是個頂尖的技術人才,胡潤Under30s創業領袖,先進制造行業代表人物。
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美國馬里蘭大學計算神經學博士,崔彧瑋曾在硅谷頂級AI公司Numenta擔任高級研究員,也是公司唯一華人員工,曾與掌上電腦PDA、智能手機發明人Jeff Hawkins合著多篇論文及專利,總共擁有十余項美國專利、三十余項中國發明專利,并在Neural Computation、 J Neurosci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十余篇學術論文。
李晨與崔彧瑋經過數番關于商業清潔設備的深入探討,二人一拍即合。
近日,湯恩科技宣布,連續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由碧桂園創投領投、創想未來資本(WaveFront Ventures)聯合投資。
在創始人崔彧瑋的眼中,湯恩屬于技術型與傳統型的remix版本。
“湯恩有強大的技術基因,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有深厚積累,可以更好整合智能系統團隊和傳感器團隊,做到算法、控制平臺、傳感器全部自研,“從地基到塔頂”貫穿式系統級別設計和優化,這也是目前行業稀缺的”,崔彧瑋表示。
“同時,湯恩也有專業的傳統清潔行業基因,對整機的設計制造和供應鏈資源都有著強大的控制力,更是行業獨一無二的存在”。
在李晨看來,湯恩正是商用清潔機器人賽道的“天選之子”。
“除了擁有核心技術和核心元件的自主研發生產能力,更關鍵的是,創始人對商用清潔有很深的認知”,李晨表示,“這個領域已經不是市場培育期,而是成長期,隨著湯恩和卡赫這樣的全球商用清潔龍頭合作,包括湯恩智能科技研發生產的第三代AI智能清潔機器人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全球首發。相信湯恩會迎來一個高速發展”。
打造極致產品力,成本做到同行1/3
作為全球清潔設備巨頭的合作方,湯恩與卡赫的合作產品,第三代AI智能清潔機器人KIRA BD 50已于2021年11月在第四屆進博會正式發布。該產品是根據中國市場需求,通過深度研發、持續優化和不斷創新。通過從機器人大腦到機器人五官貫穿式自主研發設計,實現機器人對環境“無死角”的感知。「德國卡赫」在清潔領域近90年的深厚積累和嚴格的測試標準,也為這款產品提供了品質背書。與此同時,湯恩也在進行自研產品的開發。
目前湯恩的產品線包括室內中型、大型、小型洗地機及掃地機,室外中型、大型掃地機。落地場景包括家用住宅、商業地產、銀行醫院、機場車站、產業園區、生產工廠、機關大樓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強大的技術型選手,湯恩在保證產品參數、效果上持平甚至優于對手的前提下,同時展現出產品成本的強大掌控力,基本可以做到友商三分之一左右的水平。
關于產品成本的驚人掌控力,創始人崔彧瑋分析湯恩主要得益于以下三點:
首先,湯恩團隊的技術積累,在縱深和寬度均處于業內領先水平,率先達到相對極致的產品狀態。湯恩采用了激光和視覺融合的導航方案,而非高度依賴高性能激光雷達的激光方案,同時做到核心元器件100%自主設計研發,可以更好的統籌規劃技術框架和實施細節。
攜手WaveFront創想未來資本,也有加強雙方在IoT物聯網技術設備和服務的進一步探索。
其次,湯恩對清潔行業有深厚的積累和沉淀。湯恩與全球清潔巨頭德國卡赫的合作,也讓湯恩在技術的優勢之上,對行業有更加扎實而深入的理解,湯恩可以保證產品在基礎設計、工藝方案、材料選擇等方面可以穩扎穩打,不走彎路。
與此同時,創始人崔彧瑋也十分清醒。“與卡赫的合作不會讓湯恩恃寵而驕,行百里者半九十,湯恩會在強大技術的領先優勢之下繼續擴大戰果,把產品推向極致”。
再來,湯恩內部團隊運轉良好。目前不同團隊緊密配合、跨界貫通,“蕭何計”與“張良梯”相輔相成,內部合作沒有無謂的損耗和浪費,實現了良好的工作效率和化學反應,做到了“1+1》2”,在天時地利的大環境下,內部達成“人和”。
面對當下激烈的業內競爭,以及資本市場的空前追捧,崔彧瑋很清楚“打鐵還需自身硬”,打造優質產品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
“好的產品會自己說話”, 崔彧瑋艱辛這一點。
“首先做好自己可以把握的部分,把產品力推向極致:作業效果優秀而非作秀,產品價格合理甚至驚喜;同時依靠行業內的沉淀與積累去理解清潔的底層邏輯和客戶真正需求,合理規劃產品線,提供實用可行的解決方案”。
創想未來資本(WaveFront Ventures)創始人李晨Ken,也秉承相似理念,并堅定看好湯恩的發展前景。
作為IoT物聯網行業的資深專家,在李晨看來,任何和物聯網相關的投資,過程中呈現出的高估值、泡沫,還是要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用動態的曲線去審視。
“商用清潔的市場規模很大,但是接近1/3在地板清潔,智能化程度非常低,人員成本也非常高。無論產品設備還是服務解決方案,歐美商用清潔市場都比中國領先”。
“隨著AI技術的發展,湯恩的創始團隊背景,加上我們對于商業清潔市場的認知,都值得創想未來資本快速果斷下注”,李晨表示。
關于WaveFront Ventures創想未來資本:一家專注于IoT物聯網投資的VC,自2015年開始在全球物聯網產業進行戰略投資和創新孵化。我們是更懂IoT生態和創業者的VC,一直在尋找更多的IoT創新者,歡迎分享與討論Io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