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夏普、索尼、松下等日本電子巨頭緊密相連的關鍵詞,是虧損和裁員。
10與19日,索尼公司預計將在2012財年內減員2000人,其中約一半來自包括索尼總部在內的職能部門。而在今年8月發布的2012財年一季度(截至6月30日)財報中,索尼出現了3.12億美元的虧損。
夏普繼去年創下3760億日元史上最大規模虧損之后,2012財年一季度的業績仍未改觀,期內虧損從上年同期的490億日元擴大至1384億日元(約合18億美元)。高盛將夏普評級調降至賣出,股價創38年來新低。
“如果說日本制造的時代已經過去,結論還過早?!敝袊缈圃喝毡窘洕芯繉<乙L煸诮邮苡浾卟稍L時表示,日本在MC(Materials&Components,即材料和零部件)產業上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MC居于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利潤率比較高,很多東西別國還生產不出來,或者質量無法抗衡”。
專注于IC元器件分銷的科通芯城執行副總裁朱繼志也對記者表示,日本在元器件領域具備很強的競爭力,很多電子元器件目前通用的制程工藝,都是日本發明定義的,例如MLCC電容;在材料領域也是如此,例如,日本的稀土利用技術,全球領先,而稀土材料,幾乎在所有的電子元器件的制造過程都會用到。
日系電子業衰退另一面
朱繼志表示,隨著韓國,中國***、大陸電子產業鏈的崛起,日企曾經的成本優勢,如今變成了成本劣勢;同時日本終端電子企業的供應鏈很封閉,習慣采用日企的電子元器件,這使得其雖然掌握了電子產業鏈的高端制造技術,但成本居高不下。
這種比較劣勢不僅映射到近年來日本企業屢屢傳出的裁員和虧損新聞中,也在作為產業晴雨表的展會上一覽無余。記者在今年10月12日-15日于香港舉行的環球資源(NASDAQ: GSOL)秋季電子展上采訪發現,在共約4000個展位中,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的展商占據絕大部分比例。
朱繼志表示,在所有的消費類電子終端領域,日本企業曾經很有競爭力,競爭力的體現是其掌握了高端精密制造能力帶來的高性價比。但從目前來看,除了照相機、攝像機、打印機等仍以精密制造為主的終端領域(這些領域日企還會繼續領先)外,日本企業在其他電子終端領域的競爭力在不斷下降。朱繼志認為“日企在以應用創新為主的終端,比如手機還會繼續下降”。
“在終端數碼化、智能化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是模式創新、軟件、應用,這些不是日企的強項。”朱繼志說。
不過,在朱繼志看來,日本電子企業在終端領域的衰落,并不等于日本電子業整體的沒落,“電子產業鏈可以分為終端、IC元器件、材料、精密設備等主要部分,盡管日本在終端領域的衰落會影響整個電子產業鏈,最直接的就是IC元器件,但在電子產業更上游的材料和精密設備領域,日企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材料、零部件等這些日本企業仍具競爭力的環節被稱為MC產業?!癕C產業已經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點,高附加值MC產業已成為產業鏈上利潤最豐厚的部分”,姚海天說。
一根光纖的利潤隱喻
姚海天說,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日本經濟開始陷入長期低迷,經歷了所謂的“失去的20年”,其間日本電子產業受困于日元升值等因素,但日本經濟盡管增長有限,其在企業層面的研發能力卻得到了強化,日本MC產業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姚海天在一篇日韓MC產業競爭力比較的論文中指出,韓國在成品市場份額不斷擴大,但在MC 產業相對于日本則處于劣勢,“在MC 產業領域,韓國的三星、LG等大企業生產的最終消費品所用核心材料、核心零部件往往是從日本進口”。
另外,盡管在染料、顏料、涂料、界面活化劑等通用化學制品領域,韓國的制造技術已經與先進經濟體不相上下。然而,凡是需要高度的技術以及龐大的研究投入的領域,比如精密化學產業核心的原料、中間體尤其是電子信息用化學材料,仍然依賴從包括日本在內的先進經濟體的進口。
姚海天對記者表示,韓國對日貿易長期赤字,而在MC 領域的對日貿易赤字占其貿易總赤字的60%以上。
華為公司中國區網絡市場部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以光纖為例,日本企業掌握的預制棒環節就占據了整個產業鏈的約70%的利潤。據其介紹,生產一根光纜主要經過三個工序:生產高純度的二氧化硅(預制棒);把預制棒拉絲形成光纖;把光纖加上承重材料、套上橡膠形成光纜,而這三個環節的利潤占比分別為70%:20%:10%。此前,中國企業主要集中在后面兩個環節,占據利潤大頭的預制棒主要依靠從日本進口,直到近年來才通過與日本藤倉等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解決了部分預制棒的產能。
姚海天說,這種日本企業攫取上游高利潤的情況很常見,比如在LED產品中,就有三種承擔調色、排列光線功能的二極管,只有一個很小規模的日本企業才能供應,“很多日本中小企業專注于自己的細分領域,有自己的獨特技術,全球市場份額甚至占到70%-80%”。
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也從側面驗證了日本MC產業的實力。姚海天說,災區集中了很多MC企業,地震不僅影響了日本企業,更影響了很多跨國公司。
MC競爭力:“黑箱產業”
姚海天表示,MC產業具有“黑箱技術”的特點,對產業支撐、生態完整性的要求很高,別國難以模仿,只能通過自主研發獲得。
韓國為了彌補產業結構上的缺陷,已經開始采取措施強化MC 產業,通過政府主導大幅增加了在MC 產業的投入。早在2005 年,韓國產業資源部就制定了《零部件、材料產業發展戰略》,希望能培育出與日本MC 產業相似的中小MC 企業。
姚海天表示,2010 年前后,韓國政府先后設立了龜尾、浦項、“BJFEZ”和益山四個MC 產業專用工業園區 ,計劃通過優惠政策,專門吸引日本MC 企業來韓國投資建廠。2011年3 月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MC 企業開始考慮進軍海外,而韓國和企業則盡最大努力招攬欲投資海外的日本MC 產業。然而,MC 產業的“黑箱技術”特點使得韓國在發展MC 產業上仍面臨重重障礙。
“MC 產業技術的‘黑箱’特性使得MC 產業發展難以通過引進、消化技術的方式,只能通過自我研發來實現,韓國在發展MC 產業上的教訓值得我們借鑒,我們需要盡早認清這一點。”姚海天在前文提及的MC論文中總結說。
姚海天對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的產業振興規劃,如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垂直分類方式,而日韓把MC產業作為所有產業的基礎,是橫向覆蓋的貫通型分類方式,更容易產生溢出效果,也更符合產業發展規律。這值得中國借鑒。
朱繼志表示,目前,中國電子制造業正在從來料加工向技術研發制造的產業轉型,同時也處于從終端制造到上游元器件制造的產業升級過程中,而在這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日本的很多技術和產品,可以被很好地利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