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駕考新規一出驚呆了還未考試的寶寶們,所以小編相信應該是有很多人跑去惡補考駕照了吧。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近日已駕考學員錯把油門當剎車一腳飛躍考場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那么事實經過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開車成了危險活,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會不會成為未來新方向。
駕考學員飛越考場——錯把油門當剎車
9月19日,四川資陽市安岳縣交通駕校考場內,一輛正在參加駕考的考試車,突然沖開考場外的圍欄,隨后沖出考場!沖出考場!沖出考場!
原來當時正在參加科目二的考試,沒想到的是,就在一瞬間,車竟然沖出了圍欄,沖出了考場,直接懸掛在了考場外的坎上,這風一般的速度,是那么的令人措手不及,這下教練該傻了吧?
不過慶幸的是未造成人員受傷,而出現這場事故的原因是該學員把油門當成了剎車·。
有網友爆料,駕考過程中,各類奇葩事令人咋舌,有隨心所欲加速的,也有考了好多次依舊沒過的,還有費勁巴拉好不容易過的,竟然開心的在車內尬舞的,但由于手多次離開方向盤,最后判定為:考試不合格的。
駕考學員飛越考場——無人駕駛成為新方向
無人駕駛技術已經被認定成為未來的趨勢之一,通過無人駕駛,未來可以構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很多公司和廠商都在這一突破點上投入重金打造。
CB Insights的數據表示,對無人駕駛領域的投資、并購和合作等行為進行了盤點后,確定了44家正在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的企業。這44家企業的分布十分多元化,既有汽車行業巨頭,也有頂尖的科技公司和電信公司。今年,有11家汽車制造商也相繼提出了對于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的時間。大多第一批時間為2020年。除了這些知名企業外,還有很多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創業團隊存在。
人們之所以對無人駕駛或者“人工智能+汽車”寄于厚望,無非是希望通過技術來解決目前人類交通面臨的種種問題。1990年,美國率先建成智能車輛與道路系統,在2010~2014年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大力發展網聯技術及汽車應用的智能交通系統項目規劃,并計劃在2019年前把智能交通系統戰略升級為汽車網聯化與自動控制智能化的雙重發展戰略。日本和歐盟也于1991年開始將智能車輛納入發展策略。
1998年,中國成立交通智能運輸系統工程研究中心,2011年到2014年開展了“863計劃”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研究,2016年1月推出了“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范,在杭州、北京、重慶、武漢、長春等五個試點城市率先實行。
但目前來講,無人駕駛技術仍舊只是小范圍內,特定的情形下的應用。有專家表示,只有人工智能發展到與人腦可以比擬的“強智能”水平,人類才能完全放手將交通運輸交給人工智能。除此之外,自動駕駛需要的智能交通還需要出行衍生的各種服務,這樣的服務不是某一種技術就能解決的,甚至需要國家在更宏觀的發展層面進行引導。
美國工程院院士邁克?沃肯也提到,“無人駕駛”技術不是最大的問題,最難落地的是公眾接受度問題。當然,汽車互聯領域中保護隱私和促進駕駛安全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自動駕駛汽車有時也會發生交通事故,那么自動駕駛汽車應該怎么樣做才能避免交易事故呢?
在發生交通事故的瞬間,自動駕駛汽車應該以完全非人類的方式進行應對才能確保人類的生命安全。人類將不再是未來汽車的司機:人類將是貴重的貨物,并相信自動駕駛深度學習網絡能夠在一些意外情況下盡可能的保證他們的安全。從表面來說,如果一個緊急回避措施是由人來完成的,那么這個措施有可能是很魯莽的,但是在經過反復訓練的人工智能的控制下,通過實時傳感器集群來傳遞信息,這類措施可能就會與專業的保鏢所采取的措施一樣可靠。
想象一下,停在紅燈下的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突然行駛到一個路口,避免了從后面飛速開來的有人類所駕駛的汽車的猛烈撞擊。處理緊急回避模式的相同汽車甚至可以停在十字路口,并在交通燈變為紅色時駛入十字路口。這并不是單一的智能汽車,而是一整套的智能駕駛群組,以達到保證全球駕駛員生命安全的目標。
雖然自動駕駛還存在技術瓶頸,相關法律也尚未建立,但對未來汽車的發展,自動駕駛仍被認為是長期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副總工程師李駿就曾表示,自動駕駛是避免人為駕駛失誤,實現“零事故”駕乘愿景的有效途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也指出,汽車產業智能化發展,也有助于緩解和解決我國能源緊張、城市環境惡化以及交通環境污染程度加深等一系列關乎社會民生的問題。
無人車技術已經發展了一部分,按照人工智能整個大趨勢的推進,自動駕駛的落地時間已不會太晚,李開復曾提及過人工智能發展的時間段將分為三撥。
第一撥是有已有的數據通過人工智能用起來,產生價值,打造出偉大的公司,取代部分人力。第二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經過一些智能硬件、傳感器,收集到更多過去不存在的數據,這些數據能打造更新的應用。比如我們經過智能車輛或可穿戴設備上傳很多數據,能夠讓我們打造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等的各種機會。第三撥應用的開發會是最慢的,是需要硬件方面同步的進步,人工智能智能跟硬件結合。
而實現這些內容的時間李開復博士也只限定到了10到15年的時間,并提到了第三撥時,無人駕駛的L1、L2階段已經開始發生了,不過屆時人工智能的實施方式也許會同時和電動車、共享經濟一起啟動,以后我們的出行應該就是一個隨叫隨到,馬路上可以開更多的車,電動車也不會有空氣污染堵車問題也會下降,人會更安全。由此可見,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使無人車進入一個自然的實施階段,在大眾的需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學習教育達到后,無人車在落地時的接受程度也會得到提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