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IT桔子發布的《死亡公司公墓——新經濟死亡公司數據庫》顯示,2019年僅僅上半年,就陣亡了268家企業,而2018年全年的數字是383家,人工智能領域也不能幸免。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驅動力,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將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而在今天面臨技術的挑戰、資本市場的變化、應用場景突破的重重困難下,探討 AI企業的機遇與選擇正當時。
在不久前億歐網舉行的“智能硬科技創新論壇”上,線性資本創始合伙人王淮表示:“AI的發展要更加回到商業的本質。當前市場聚焦的是,把現有技術在不同應用場景中較好落地,真正為客戶提升價值,這是未來AI企業更好的機會。”
資本出手會慢 但不見得出手會輕
“如果拿去年的創業環境跟今年做比較,那么去年幾乎算得上是夏天了,到了今年資本市場的錢已經花得差不多了,是真正意義上青黃不接的時候”, 三角獸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馬宇馳表示,寒冬期已經來臨。
但是寒冬并不意味著整個行業的一派蕭條。36氪發布的《人工智能商業化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以后,人工智能行業的融資事件不斷減少,但融資金額總量卻達到高峰,說明對于越發謹慎的投資人來說,資本越來越傾向于大筆流入各垂直領域的頭部企業,但非頭部企業則普遍面臨生存挑戰,資本市場整體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對此王淮也表示:“資本出手會慢,但不見得出手會輕”。
這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同。對于今天所面臨的資本寒冬,在馬宇馳看來,盡管資本環境、商業環境不盡如人意,但對創業公司來講,這恰恰就是一個機遇,是“很好的時候”。這個“好”就是指當資本更傾向于頭部企業,很好地避免了劣幣驅逐良幣時,還在這個市場上屹立不倒的,一定是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對初創企業來說,只要堅持在各自領域內做到頭部,就能挺過寒冬。”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也可以將今天的寒冬理解為‘資本的成熟’”,閃馬智能創始人兼CEO彭垚表示,由于之前有太多的錢浪費在一些試錯上,到現在大資本要開始考慮精準投放,就可以集中資源辦大事。“這其實對整個行業環境是比較好的。”
另一方面,馬宇馳也表示,“企業終歸不能靠投資人活著,我們希望未來人工智能企業能夠大規模賺錢來反哺投資人和市場,我們預判這種情形在明年年終之后可能會開始。”
落地是AI的發展機會
懷揣著對人工智能未來的信心,我們也看到即使是在資本寒冬的情況下,一些很有生命力的初創企業,他們正緊握著前沿技術的長棍,這根長棍夠不上金箍棒的級別,沒有到達法力無邊的地步,但是今天他們都在全力找尋一個能夠撬動“地球”的支點,這個支點正是已經被強調過無數遍的應用場景,已經找到支點的企業,則在努力擠入各細分賽道的頭部梯隊,試圖拿到寒冬天里的免死金牌。
“現在已經等不到說你技術做到爐火純青的頂級地步,再去找落地場景,那就太晚了”,彭垚表示,“這種純在實驗室里埋頭做研究的,跟實際脫離太遠,實際上基本沒有什么作用,都是在浪費時間,我覺得是挺可惜的情況。”
對此, 馬宇馳也強調要把階段性的技術融入到商業化應用中去,“不能說汽車一定要時速達到200公里才有價值,只要能夠落地產生價值,就是有用的,這樣也才能反過來助推技術的成長。 ”
事實上,這些觀點在今天基本上已經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常識:當核心技術一時間尚難以攻破,就需要基于現在技術水平,找到階段性的商業化應用場景去做技術落地,既要追求詩和遠方,更要考慮眼前的茍且,也就是說,企業必須在不斷做技術落地的過程中等待突破性技術的到來。
看過這兩年人工智能領域令人大驚失色的大退潮后,活下來的企業越來越熟練掌握生存技能。馬宇馳甚至將人工智能賽道比喻成熱帶雨林,“看上去很漂亮也有很豐富的資源,但當你進去的時候就需要有很強的戰斗力才能生存下來”。
這種比喻放在今天已經不算夸張。尤其對于技術驅動型的企業來說,不會做生意和不懂資本市場很容易就會把自己困死在象牙塔里。
對此彭垚也坦然表示,作為技術人員出身,在去年將近一年時間里,他做了很多產品落地,但忽略了整個公司在非技術方面的管理運維問題,例如產品運營體系的搭建、銷售服務等等,公司的經營層面沒有達到預期。為及時補救,彭垚決定將在明年重點發力產品研發、核心技術產品化以及產品運營體系的打造。
一覽群智的CEO胡健就極為強調技術公司對于商業的感覺。在他看來,一個技術公司的生存主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必須能找到商業化路徑,二是必須能做出產品,三是能找到把公司產品賣出去的人,也就是從商業化角度,從資本角度,從管理角度,都是對技術公司提出的極大要求。
對彭垚來說,面對今天的資本環境和現實挑戰,閃馬智能的發展如今更要考慮的是怎么以更高效的方式、更低廉的成本,落到實處去解決行業問題。今天的市場對于人工智能產品是真金白銀式的考驗,每一個產品在社會上能產生多少價值是可衡量可評估的,因此每一次迭代新產品都要不斷思考這些問題。
責任編輯:Ct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