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曾公開表態,未來十年,80%金融從業者會被人工智能(AI)取代,純數字領域的金融,是AI最好的應用領域之一。”
此外,摩根士丹利已全球裁員1200人,瑞信對倫敦1800名員工發出裁員警告;在200名計算機工程師的支持下,自動化交易程序已接管了高盛紐約總部大多數日常工作。目前AI在金融領域的熱度前所未有,甚至被過度夸大。
人工智能技術為金融業帶來了什么?
近年來,很多有關人工智能將顛覆金融行業,將替代銀行業中很多崗位,替代保險業中的一些崗位,甚至還有超越經濟分析師的AI投資,在未來10年,由于人工智能自動化軟件的發展,金融行業可能有三分之一的雇員將面臨失業。
的確,單從這些對未來的估計,不確定的信息,就會讓人膽顫心驚。
畢竟AI有快速的學習能力,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海量精準的信息處理能力,再加上不動情感的穩定持續的工作能力,是我們無法比擬的。
其中,智能技術在金融從業人數較多的保險業應用不斷深化,逐漸涉足核心的產品設計和精算定價領域,真正開啟保險業的全面變革。
看看智能方式改變對保險業務的改變:
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提升,加大了基于用戶數據的保險產品創新成為可能,并能精確識別客戶風險,基于風險進行個性化定價和動態定價,更好地服務用戶。
智能核保基于大規模數據訓練,以圖像識別技術作為驅動,可智能分類并自動化評估,最終輸出定損報告。一鍵式的自動化操作流程,大大節約了用戶的時間和溝通成本。
不可否認,智能客服實現自動化服務和銷售,降低人工成本。但當面對具體問題,為用戶解答的時候,是要考慮用戶的情緒化的原因,這個部分人工智能目前還有所欠缺。
所以,人工智能畢竟只是執行的工具,如何善用這些工具讓自己的價值再度被彰顯,是大家都要思考的課題。
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極端
每當一個技術的進入都會導致一些結構性的失業,大家會焦慮一段時間,然后會打雞血的投入到新的領域。
我們不可能一步跨進人工智能時代,而是慢慢接近發展的過程,是弱人工智能時代到強人工智能時代慢慢轉化的過程。
我們不能否認,人工智能對傳統金融的重塑,帶來了很大的優勢:
1)迅速吸收處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讀取、整理和分析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公開數據、圖像乃至非結構化信息,藉此作出投資、借貸、風險管理決定。
人腦的數據分析能力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2)深度學習已經成為智能金融在未來的最大利器,其在線下快速、海量地通過學習歷史和交易記錄來提升未來決策水平的能力遠遠高過人類。
3)沒有感情、沒有思維定式,可以克服人類的弱點和盲點。
即便有如上等其他的優勢,人工智能在應用當中也有其弊端性。人工智能目前能應用的場景是有所限制的:”特定空間“、”重復性工作”、“流程化”工作,接下來我們一一對應到現實工作中。
特定空間:比如銀行柜員,在營業廳當中辦理相關業務是能夠完成的,但是如果有相關的外地項目等其他區域工作項目,人工智能就不能滿足遷移辦公的需求。
重復性工作:人工智能本質上是程序代碼,他只能做一些金融行業重復性工作,并無法根據現實情況進行合理化的處理。
流程化:創新能力是各個行業所需具備的能力,但人工智能目前還不能達到“與時俱進”的狀態,只能處理一些流程化的工作內容。
再說回金融行業需要哪些人才?金融行業本質是資金的融通,前端的工作人員更多的是促進資金的高速流轉,而對工作人員最核心的要求的便是溝通能力,這個是人工智能目前無法實現的。
可預見的將來,智能金融能替代比如,柜員、財務、售票員等重復性強的工作,同時替代一些高危型的工作項目,例如,高空盤點等。
何去何從?
智能化時代,會把我們父輩所說的鐵飯碗,超級穩定的崗位所替代,還記得那位“高速路收費站36歲女員工被裁,走頭無路的新聞嗎?”從安安穩穩的員工,到廉價勞動力,再到如今的被替代。
這個過程都是需要慢慢改變的,不是一夜之間的。其實堵在高速公路上的我們,在很久之前就有看到車在天上飛行,但是我們現在依舊還是堵在路上,很多技術是需要時間的。
也就是說,在技術全面普及之前,我們還有很多時間在將淘汰和不淘汰之間,“茍延殘喘”。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想做思想上的巨人。
所以,給大家幾個不成熟的小建議,未必正確,但看過后能稍微減緩焦慮。
1)你是要優化人工智能,還是用人工智能優化自己?
未來的工作,或許會這樣劃分:你要是不斷優化人工智能,改善人工智能的功能和體驗?還是要利用人工智能,來不斷優化自己的工作?選擇前者,你就是工程師、金融產品設計者;選擇后者,你是這些產品的銷售者或運營者
而不論你選哪種,你都會發現,你根本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因為你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人工智能,只要人類一天不消滅人工智能回到刀耕火種的時代,你就一天都不會失業。
2)無論哪個時代,都不會淘汰有思想的人
做任何一個行業,都要了解這個行業的本質,掌握其本質,你就掌握了很多業務/工作內容的必要性,人工智能只是一個工具,是我們為了達到工作任務目標的手段,而非目的。
所以,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只要了解其本質,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變化,你都會找到與之相處的方式。
3 )擁抱并享受恐懼,因為恐懼是進化的動力
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對于以往時代的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新時代,你沒法對抗恐懼,你只能換一個新的恐懼。你也可以改善連接的穩定性或創造更多的連接,讓云存儲更加靠得住,讓自己碎得更徹底。
你沒法對抗恐懼,你只能擁抱它,并且提醒自己,人類的祖先是因為風暴才建造了房屋,因為猛獸才打磨了武器,因為查崗才發明了GPS(為了查到裝載核彈的潛艇航行在海里的神馬位置),因為反查崗才強調隱私——恐懼迫使我們建立文明,文明的目的就是對抗不確定性。
說了這么多,那么,作為金融人士你需要有什么樣的能力,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你需要擁有非公開信息。人工智能的強項是對公開資訊的提取、分析以及作出相應決策。如果資訊來自尚未公開的渠道,你就有擊敗人工智能的機會了。
投資方面是基于對人性的分析,哲學性質多過數理性質,目前尚沒有看到人工智能在模糊哲理上有什么天分。
具備對行業/公司的分析能力,運用“常識”進行價值投資,人工智能可能有千百招,而研究是多方面的綜合分析。
同時,用戶是愿意和人打交道,而非機器。機器能力再強也還是機器,在人與人的感情處理、溝通能力上暫時未見優勢。
責任編輯:c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