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市場開始變得謹慎,選擇好的行業與項目成為創業者與投資人都需要斟酌的問題。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當前與未來世界都在研究的領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2月26日,松禾資本合伙人袁宏偉博士,在由創投決、深圳灣科創商學院舉辦了生態賦能大型公益直播上,做了以“最強逆行:人工智能賦能全社會轉型 ”為主題的課程分享。
一 什么是人工智能
所謂人工智能,是將機器(含計算機程序)模擬人類感知、學習、認知、推理、決策、交互等過程的技術稱為人工智能。袁宏偉博士還細分了當下人工智能的分類:
弱人工智能:
機器沒有自我意識,不具備真正的推理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只適用于特定條件下某一類問題的解決。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人們響應政府號召居家隔離,如果是以前,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將受到極大的影響。但是因為有社交網絡、在線辦公、新聞資訊、物質配送等這些融入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產物,人們依然能夠在家工作、生活。
強人工智能:
機器擁有自我意識,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體系??梢酝ㄟ^學習拓展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決策能力,可以真正的推理和獨立解決問題。
現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主要集中在弱人工智能領域。
二 7類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
那么人工智能怎么融入商業領域?目前,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生物識別、機器學習、人機交互、知識圖譜、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VR/AR/MR)等七類人工智能技術已進入商業化階段。
這些人工智能商業化的發展邏輯可分為兩條路徑,一個是“AI+”,另一個是“+AI”。
AI+:是以技術為核心驅動,以探索多樣化的場景應用為目標,由科技公司發起,重新設計產品、方案或商業模式。AI+傾向于思考技術能做什么,它可能是當前已有的事物,也可能是當前尚未存在的。故“AI+”的邏輯更容易產生“新發明”,從而對行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比如Sky Farm,這是一種懸空的農業,顛覆了傳統種植。以往的種植是需要土壤的,但Sky Farm不需要土壤,在空中用人工智能就可以種植。這種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創造的產業,我們稱之為AI+。
+AI :是由傳統行業或當前已經較為成熟的產業引進人工智能技術,來優化自身業務,提升效率和用戶體驗,降低風險和成本。+AI主要用于對當下固有流程的改造和優化,是正常的技術迭代和升級。
比如疫情期間應用比較多的智能教育。老師批改作業這是原本在線下就能實現的,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進行智能批改作業,大大提升效率。
三 人工智能產業鏈三部曲
有了人工智能商業化的概念,那么如何推動人工智能的產業鏈?袁宏偉博士談到了人工智能產業鏈的三部曲:
基礎層——底層設施
這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基礎,主要通過技術平臺(云平臺、開源框架、開發工具等)、基礎硬件(芯片、激光雷達、傳感器、服務器等)、數據及相關管理技術、通信設備等,來為人工智能產業提供基礎的軟硬件和數據支撐。
以AI芯片為例,作為AI產業的核心硬件,有分析認為,到2020年AI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146.16億美元,約占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12.18%,可謂發展勢頭強勁迅猛。
技術層——中層工具
技術層是目前人工智能商業化的主力,大量“AI+”方向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由技術層企業來推動落地。主要體現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生物識別、人機交互、機器學習、知識圖譜、AR/VR等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為驅動的算法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及相關技術平臺。
技術層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理解:算法理論(機器學習算法、類腦算法)、開發平臺(基礎開源框架、技術開放平臺)和應用技術(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和人機交互)。
基礎開源框架方面,目前業內已有近40個各類AI學習框架,呈現百鳥爭鳴的生態環境。應用技術方面,以語音識別、機器視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成熟,達到實用化水平鑒于語音識別、機器視覺的成熟化,機器視覺、智能語音成為AI產業化水平最高的人工智能領域,企業數量和初創企業快速增長。
方案層——頂層應用
從具體場景來看人工智能,既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廠商主導推出的各種“AI+”的解決方案,也包括由傳統行業或當前較為成熟的商業主動地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來為產業賦能“+AI”。從應用領域來看,人工智能應用層的跨度非常大,幾乎滲透到各個產業的各個環節。應用層是商業化的最前沿,是現階段最具有創新活力的環節。
方案層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延伸,將各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實際細分領域,實現向各傳統行業的滲透,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具體需求。目前人工智能覆蓋了安防、交通、醫療、制造、教育、金融、家居等諸多垂直領域。對于安防產業,AI指向了智能化檢測預警與控制,將帶來行業變革;對于交通,駕駛模式、交通優化等AI方案將提高城市通行效率,改變人們的出行模式;對于消費市場,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多通道交互產品將改變用戶模式,催生新的O2O平臺;對于工業而言,AI指向的工業機器人,甚至無人工廠將改善作業環境,提升生產力,降低成本。
四 人工智能的市場空間有多大?
僅對中國而言,從2014年到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總計有2845起投融資事件,總計融資金額為3583.65億人民幣,平均融資規模除在2016年有所回落外,總體呈現跨越式走高之勢,從2014年的平均融資額 0.65億人民幣增長至2019年的2.27億人民幣,增長率達249.23%,資金流向頭部項目的趨勢明顯。
從融資輪次來看,縱觀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資本對于人工智能行業的投資行為更偏好于早期投資,初創期企業及成長期企業對資本來說相對更好入手,更加符合國家對于創業投資行為“投早投小”的政策導向。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工智能行業企業早期融資金額及估值相對合理,泡沫較小,對有捕捉未來期望的機構較有吸引力。
而從全球來看,據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分析指出,截至2030年,AI將為全球GDP帶來14%的增長,也就是15.7萬億美元,其中萬億美元來自生產力的提高,9.1萬億美元來自相關消費和商業市場。
五 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
目前,美國仍是人工智能核心發源地之一,坐擁卓越的技術研發機構、理論學科以及各類實驗室,加上資本、政策利好,AI產業發展前景樂觀,在基礎算法和理論研究方面,相對領先。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AI中心之一。但數據環境、人才緊缺和智能硬件,特別是微晶片、CPU等產業的不成熟,可以說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不過,在政策指導和監管下,強烈的市場需求,包括工業、商業市場和消費場景,將會強力作用于AI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目前,國內北京人工智能發展領跑全國,滬粵江浙發展逐步加速。
比爾·蓋茨稱:“中國是唯一有可能與美國競爭人工智能領袖地位的國家?!?/p>
六 布局人工智能應思考的問題
對于專業的高科技創投機構或者想要入局人工智能的企業家或投資人,袁宏偉博士給予了中肯的建議:
一、如何在變革中助推全社會生產方式轉型,是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未來社會的生產方式會逐漸完成升級轉型,怎么將人工智能應用其中,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這是需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二、創投機構深度挖掘合適投資標的,使其在轉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龍頭企業。
應用人工智能為企業或產業升級,并以這種應用轉化成商業價值,挖掘良好的贏利模式,進而獲得應有的回報,成為業內龍頭企業,這是需要思考的第二個問題。
三、如何找到合適投資標的并助推其實現愿景,是創投機構核心的思考方向。
人工智能可以滲透到各個行業,怎樣挖掘自己的優勢,運用到最合適的投資標的中,這是需要思考的第三個問題。
目前,互聯網中的PC市場、移動終端市場已趨于飽和,在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驅動下,互聯網正在迎接人工智能時代,這已經形成了全球共識。世界強國紛紛布局各自的人工智能計劃,大有“得人工智能者得天下”的意味。而在我國,巨頭企業強勢布局,各大創企紛紛進入成長期,在政策和資本的支持下加速建設技術壁壘并推廣商業應用。人工智能新的消費場景和商業模式將得到探索。
責任編輯:c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