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工智能的話題很火,無論是硅谷的創業公司、大學及科研機構,還是世界科技巨頭谷歌、微軟及百度都紛紛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前瞻性的研究,而科技媒體也不斷將人工智能話題放在頭條位置,很顯然當前一股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熱潮正撲面而來。
事實上人工智能是一個古老而沉悶的計算機學科,自誕生起到今天至少有超過50年的歷史。很奇怪,人工智能沉寂了多年,現在為什么又突然熱門起來了呢?大量事實證明,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今天硬件復興了,也帶動了人工智能的復興。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核心關鍵技術的大發展大突破,這個星球上的一切硬件都在面臨著被智能化,而人類對智能化的終極追求就是實現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被稱為世界三大尖端技術之一(空間技術、能源技術、人工智能),也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三大尖端技術(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人工智能)之一。既然人類都在不遺余力的追求人工智能,那么怎樣才算人工智能?人們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這是兩個很有意思而又十分關鍵的問題,因為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為此爭論了半個世紀都沒有統一的結果。
拋開紛繁復雜的定義討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顧名思義是人造的智能,也就是讓機器具備人類一樣的行為能力及思維意識。那么這樣化繁為簡的理解正確嗎?很幸運這個意思可以通過眾多業內頂尖專家的言論佐證。著名的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爾遜教授說“人工智能是關于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并使用知識的科學。”而另一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教授認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很顯然,以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要讓機器具備人類一樣的行為能力不會太難,但是要讓機器具備人類一樣的思維意識還是一項巨大挑戰。既然人工智能包括人類的行為能力及思維意識兩個部分,那么我們讓機器實現人工智能的路徑是不是可以分成行為能力及思維意識兩個階段呢?如果一談到人工智能就直奔如何讓機器學會像人一樣思考這樣宏大的主題,容易誤入歧途,倒不如不要那么好高騖遠,先談談怎么讓機器具備人類一樣的行為能力吧。
既然人工智能是要讓機器具備人類一樣的行為能力及思維意識,那么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人包括很頂尖的科學家都認為,人工智能可以讓人類實現永生,因此全球很多頂尖的企業及機構都在苦苦探尋人類大腦的奧秘,不遺余力地模仿復制及模擬人類大腦。毫無疑問,要讓機器人具備人類的思維意識,無疑于要讓人類代替上帝思考,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事實上,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數據及案例能證明,讓人類實現永生是人工智能的終極追求。也許,當我們把人工智能的期望降低一點,那么很快就發現人工智能未必能讓人類實現永生,但是可以對人類有無盡的幫助。實際上,人工智能的目的更多是為了解放人類勞動,讓人類生活得更好。比如汽車的出現代替了人類雙腿走路,計算機的出現代替了手工抄寫材料,洗衣機的出現代替了人工搓洗衣服,將人類從低效率的苦活、累活、及臟活等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未來的人工智能毫無疑問可以比現在做的更好。
對機器人威脅的擔憂暫時是多余的
即使目前看來要讓機器學會像人類一樣思考比擁抱上帝還要困難,但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具備人類一樣的行為能力,也就是會有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出現在我們的工作及生活中。那么問題來了,機器人的大量出現會不會威脅到人類安全啊?一不小心造成人類毀滅那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很顯然,以目前可以預估到的科技水平看,不是機器人不會威脅人類,而是遠遠還沒有到需要擔憂的階段,也許再過二三十年就可以認真思考和爭論一下這個問題了,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讓人工智能幫助人類生活得更好。
越來越多的事實可以證明,在簡單重復的高強度勞動中,更多的應用機器人會提升效率,可以將人類從低效率的苦活、累活、及臟活等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也許很多人馬上就跳出來說,這樣豈不是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從而造成社會動蕩、經濟下滑?這個擔憂就像汽車的出現會讓很多馬夫失業、讓很多養馬產業破產是一樣的。
假如未來某天人工智能大發展之后,也許人類一周只需要工作三天就夠了,但是社會經濟的總產出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因為機器人效率的提高而實現成倍增長,人類的生活消費水平從而大幅提升。當人類通過機器人為我們勞動而讓我們實現豐衣足食,即使不工作又有什么關系呢?畢竟勞動不是我們的目的,而只是目前獲得生存的一種手段,人類不會因為缺乏勞動而死亡,而缺少食物則會。
機器代理人會是人工智能的突破口嗎?
眾所周知,人類大腦是自然界最復雜的系統之一,是一個由約14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繁復的神經網絡。很多心理學家認為,目前人類大腦只使用了3%,或者最多不超過10%,也就是說人類大腦90%以上都是處于休眠狀態。目前已知的全球運行最快速的高性能計算機人工大腦,其智力水平大約與3歲小孩相當,可想而知要達到一個成年人的智力水平,我們還需要多大的研發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對大腦的研究我們聰明的計算機專家愛莫能助。
因為要想模擬大腦,總得先摸清楚大腦的運作原理吧?很遺憾,模擬大腦主要是計算機科學,但是了解大腦運作則屬于生命科學,已經超出了聰明的計算機科學家的擅長領域,不是說生命科學家沒有計算機專家聰明,而是生命科學沒有摩爾定律,很少看到生命科學領域有計算機領域這樣實現指數式的技術突破。因此,過去幾十年,生命科學的發展是遠遠跟不上計算機科學的發展速度的,造成了人工智能相當于是一條腿在走路。
要判斷一臺機器是否真能夠像人類一樣“思考”目前來說還有不少難度,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讓其進行“圖靈測試”。計算機科學家阿蘭圖靈在1950年發表的論文《機器能思考嗎》中,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并且圖靈預言,到2000年將有足夠聰明的機器通過該項測試。
令人遺憾的是,在過去的64年中全球還沒有一臺機器通過了圖靈測試,直到2014年6月英國雷丁大學一臺超級計算機巧合通過了該項測試,從而成為有史以來首臺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而這個時間比圖靈原先預言的時間足足晚了15年,可見對于一日千里的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取得突飛猛進的效果。
人工智能領域著名的“藍色大腦”計劃,是由瑞士科學家設想的一個復制人類大腦的人工智能工程,從2005年啟動至今已經近十年過去了,盡管該項目科學家在2009年聲稱有望在2020年左右制造出科學史上第一臺會“思考”的機器,可是這個可能性有多大今天大家心知肚明。
很顯然,要讓機器具備人類的思維意識,學會像人類一樣思考,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那么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去實現人工智能呢?畢竟人工智能未必就是要讓機器模仿復制一個人類大腦出來,模擬大腦只是其中一種路徑,科學家應該尋找更多路徑來實現人工智能。這方面也許好萊塢科幻大片“未來戰警”又名“機器代理人”可以給我們的人工智能科學家帶來一些啟發。
正如“機器代理人”電影描述的那樣,人類可以通過網絡連接遠程控制一個仿生機器人實現自己的行為能力,包括視覺、聽覺及觸角的同步。這也就意味著,人類可以實現瞬間的空間地理位置轉移,你可以隨時出現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甚至是在火星上,只要那里有可以與你實現連接的機器人即可。更進一步,在實現機器代理人的基礎上,只需要實現人類的記憶遷移與延續即可實現永生了。因為肉體是無所謂的,肉體可以通過基因工程克隆一個出來甚至是用仿生機器人都行,從目前的克隆技術看這塊不會存在太多障礙,總比要克隆一個大腦容易的多。
目前要搞清楚的是一部機器通過遠程的人類控制而具備人類的大部分的行為能力,是否也屬于一種間接的人工智能呢?正如微軟Hololens全息眼鏡一樣,不是通過傳統光的干涉和衍射去實現全息投影,而是通過虛擬現實及增強現實技術去實現,目的就是讓人感覺到三維全息影像這個視覺效果,至于是通過什么手段去實現其實并不重要。很顯然,實現人工智能未必要死抱著模擬人類大腦不放,不妨試試其他更容易的路徑。
毫無疑問,機器代理人式的人工智能要比單純的依靠機器自我具備人類思維意識的人工智能更容易實現,而且也同樣可以為人類從事各種復雜勞動提供極大幫助,比如從事消防救火及深海探險等工作,或者是遠在數萬公里之外的醫學專家也可以足不出戶在其他國家成功完成一臺高難度的手術。總之,不管是以何種方式、何種路徑去實現的人工智能,本質上再先進的技術都是為人類服務的,讓人類生活得更美好才是技術進步的源動力。
發展人工智能經濟意義分析
2017年7 月 20 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規劃》。明確提出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目標,要求到 2020 年人工 智能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 2025 年人工智能成為帶動我國 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到 2030 年,中國成為世界主要 人工智能的創新中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一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約10萬億元。對與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國已經提到了國家政策面的高度。
一、人工智能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
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激發經濟增長潛力。
1, 人工智能通過過轉變工作方式,幫助企業更有效利用實踐,進而大 幅提升現有的勞動生產率。
2,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替代大部分勞動力,成為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
3,人工智能的普及能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推動更多相關行業的創新。開拓生產、服務、醫藥等行業經濟發展的全新濟源。
根據普華永道6月27日發表的《抓住機遇--2017夏季達沃斯論壇報告》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將達到15.7萬億美元,中國與北美有望成為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總獲益相當于10.7萬億美元。到 2035 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動中國勞動生產率提高 27%,人工智 能到 2035 年拉動中國經濟年增漲,從 6.3%提速至 7.9%。
二、“第四次工業革命”
自從人工智能自誕生以來,亦開始與各類行業深度融合,成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支點。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在 GPU、人臉識別和無人駕駛等各個領域 得到了快速的應用。在制造業方面,未來汽車行業的研發設計、 供應鏈運輸、駕駛技術的提供以及交通的解決方案等將有人工智 能的參與。
有統計表明,無人駕駛汽車比傳統人力駕駛安全系數更高, 駕駛時間更長,並且可以減少 80%的交通事故。 服務業也同樣廣泛應用受益於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用。相信未來,人工 智能技術將能廣泛應用于智能城市的建設,大幅提高政府的治理 效率。 醫療保健行業是受益於人工智能的另一主要服務業。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全球醫療保健開銷占全世界 GDP 的 10%,而其中至 少 10%(約千億美元)用于如癌癥檢測和 X 光片檢查等的醫療手段診斷。乃至通過機械手臂做一些高難度的手術,例如上海的中山醫院的心臟外科就有叫“達芬奇”的機械手臂為病人做手術。相較于人力而言,人工智能技術更加精確安全,成功率更高!相信在不遠的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提升基層醫院的診斷速度,準確程度和治療精度。
三、人工智能沖擊勞動力市場
在社會享受著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生活品質提高的同時, 市場也開始出現質疑人工智能的聲音。
目前社會對人工智能最為擔心的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將沖擊勞動力市場,導致失業率增加和 工資的下降,最終帶來通漲或通縮。 事實上,這類觀點并非好惡依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早 前發表了一份名為《職業的未來》的報告,預測人工智能將在今后 5 年改變商業模式勞動力市場,導致 15個主要發達和新新經濟體凈損失超過 500萬個就業崗位。的確,未來很多藍領及白領崗位。例如工廠工人,司機,客服代表、甚至是銀行工作人員都有可能會面臨失業的窘境。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對勞動力市場造成了沖擊, 也不可避免地對其他相關行業帶來風險。 技術進步帶來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低通脹。可以這樣分析,由于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技術的崛起有效壓縮了供應鏈中的多個環節,減少了企業的成 本,進而降低了商品價格而降低消費者成本。
例如用美國統計局的數據看,通信服務商 Verizon 提供的無限流量套餐決定限量流量套餐的決定,拉低了美國 6 月核心通脹率 0.2 個百分點的。依次判斷,人工智能技術似乎對 通脹率亦將會有較為明顯的的削弱作用。
四、正視科技變革帶來的挑戰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并非一個陌生的命題。不可否認,人工 智能技術的發展的確會為人類社會帶來諸如失業率提高提高和物價降低等問題,但我們更應辨認地看待人工智能,正視人工智能帶來的問題,并且以有效的政策配合來勁量消除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在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及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以人工智 能為代表的制度和技術紅利的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
其次,科技 部在 7 月 21 日國務院新聞廳上表示, “科技發展對就業的沖擊不是今天人工智能出現后才有的,生產機械的出現從二戰后就開始導致大量手工業的工人失業。但長遠看,科技帶來的 就業機會遠遠大于失業率。”未來,一些新新的專業性工作崗位會將應運而生,如人工智能的開發者、維護修理者目前是機械無法替代的。
最后,未來政府也會更加注重針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政策的規劃協調。 一方面,政府將加大對勞動力進行再培訓和教育力度,使其能夠 從事一些人工智能的開發專業性領域,未來勞動力將更加適應智能社會和智能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於人工智能的 誕生會使大量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加劇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
總而言之,近年全球的低通脹困局是由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人口老齡化導致的需求不足、以及歐美兼職熱潮興起所掩蓋的勞動力閑置和薪資增長緩慢等綜合因素導致。人工智能對通脹的影響最終還是取決於我來人均可支 配收入和政府的再分配政策。故此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不是導致低通脹的唯一必然因素,反而技術進步反而會有助推動商品成本下降,給消費者帶來更物美價廉的產品。在促進消費升級,同時帶動全社會消費水平的提升。讓我們做好相應準備,為未來布局,用積極的態度迎接這個必然的變革把!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