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段“女友買口紅時男人的心理動態”的視頻被刷上微博熱搜,視頻赤裸裸地為廣大女性同胞揭示了男朋友強烈的求生欲和背后的“口是心非“。
在這個“直男審美“被群嘲的時代,無數青年男女們發出直擊靈魂的拷問: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電視不好看?為何非要選擇談戀愛???
但是,如果生活中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個人。
他學習了全世界的情話只為講給你一個人聽;
他耐心傾聽你工作生活中所有困惑與煩惱,并提供可行建議;
他能在你需要陪伴的時候隨叫隨到,只為讓你開心;
他不會用人們習以為常的男性中心主義或刻板印象來評判你;
他能了解你所有喜好,掐準你所有情緒,迎合你所有期待,滿足你所有愿望。
那么,你會愛上他么?
那——如果,他是一個機器人,甚至只是一串代碼,你還會選擇愛他么?
一場全球范圍的愛情圖靈測試游戲
1
一場大型愛情圖靈測試,如果在全球范圍內開展。
這里有一批近乎完美的AI戀人,而你需要做的是在不斷地了解和交流中,揭發AI“愛情騙子”,并與另一個人類達到“心動時刻“。而如果對AI產生了”心動“即為失敗。
為了獲得真正的Mr.right,這樣以感情為賭注游戲,你敢參與嗎?
面對幾乎完美的AI戀人,你真的有把握勝利么?
所謂圖靈測試,即一臺機器能夠通過電傳設備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人類不能辨別其機器身份,機器可以像人類一樣進行思考。
那么,在這場全球范圍的愛情圖靈測試中,如果存在與AI墜入愛河的人類,我們是否能理解為機器產生了人類的愛情?如果不是,我們又該如何定義人類為之癡狂的“愛情”呢?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人類的既有認知和倫理界限在不斷被沖擊與解構。
“基因編輯”嬰兒毫無預兆的誕生,已經為人類敲響科技倫理的警鐘。霍金曾表示:機器人的進化速度可能比人類更快,一旦機器人能夠達到自我進化的關鍵階段,我們無法預測它們的目標將是否還與人類相同。
現實的發展永遠比想象要快。
2014年6月8日,世界上首臺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人已經誕生,它成功地讓人類相信它是一個13歲的男孩。
2015年11月,人工智能攻克了深度學習技術,依托大數據、腦科學、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呈現出自主學習、群智開放等新特征。
2016年,AlphaGo通過學習后,擊敗了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又在互聯網上相繼擊敗了中日韓數十位圍棋高手,連續60局無一敗績。
2017年10月,增強版AlphaGo Zero 僅通過3天的自我學習便擊敗了以100:0的戰績擊敗了舊版AlphaGo……
而當下,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越來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大會以“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為主題,盛邀全球互聯網巨頭就人工智能產業的未來發展進行對話。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人類未來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隨著5G網絡的接入,一場產業變革也即將到來。
在技術突破與資本裹挾的雙重加持下,人工智能正不斷取得突飛猛進地發展。面對人工智能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人們是否需要從對科技賦能發展的狂熱中稍微抬頭,認真審視一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思考一下,霍金預測中的“失控未來”是否很快就會到來。
一個擁有AI的未來
2
對于人工智能,人們已經提出了很多預判。
在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馬云發表演講,認為“機器永遠不可能控制人類,也不可能戰勝人類”。但也有科學家提出,由于人工智能的自我改進機制,其智能發展速度將呈現幾何式增長,很快人類將迎來超人工智能,而人類任何試圖控制它的行為都是可笑的。
而一個只按設定目標行事的超人工智能究竟會做出什么,則不是人類可以判定的了。
恐慌早已開始。
根據算法和程序設計技術先驅者唐納德·克努特的說法:人工智能已經在幾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領域超過了人類。
目前,AI寫手0.46秒就寫出了一篇新聞報道;快遞的無人配送車已經走進了街巷;微軟小冰推出了第6代,集智能對話、智能語音助手、智能創造內容提供者于一體,出版了詩集、專輯等,幫微軟賺起了版稅。
在房價、教育、養老問題后,人們開始焦慮一個如果在早幾年提出自己都會覺得滑稽的問題:我究竟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站在弱人工智能時代的開端向前眺望,沒有幾人能真的看清未來之路是否通暢。
但除了盲目地樂觀或焦慮外,我們似乎還有其他選擇。
科幻作家陳楸帆認為:
許多今天看到不自然、不正常、不健康的東西,在未來可能會變成一種新常態。科幻小說是幫助我們去預演、去理解、去接受這種新常態的一種方式。
劉慈欣的《三體》系列呈現了一場宇宙中兩個不同生物文明的生死搏殺,讓人們暫時拋去對外星文明的美好想象,去體會“黑暗森林法則”主導下宇宙文明最具可能性的接觸方式。
你可以選擇不相信,可以說這是幻想,但誰也不能保證這一切不會發生。
前段時間“宇宙深處神秘電波”的發現,挑起了大家的焦慮:科幻作品中的外星世界,似乎離我們并不遙遠。
科幻小說是一場當下無法驗證的預言,但它以想象的方式幫助人們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為我們脆弱的心臟打上一劑藥效持久的“強心針”。
那么,面對由人類一手創造的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能否全面取代人類的生產工作?人工智能是否能發展成為新的文明?人類能否通過人工智能最終戰勝自己的生理,從而達到不可摧毀的永生?
這一系列問題目前無法進行科學上的論證,但你可能會在最新的科幻作品《人生算法》中找到一些你想要的答案——
科幻或許是人類即將面對的唯一現實
3
在《人生算法》作者陳楸帆眼中,人工智能于人類來說并不友善,愛情圖靈測試游戲便是其中之一。他借算法工程師的口揭穿了殘忍的真相:
“在這個游戲里,機器的唯一目的就是贏,為了贏,他可以根據人類情感動力模型,計算出最有可能讓你產生心動時刻的語言或者行為,會制造出一種依戀模式然后主動打破它,甚至自動解鎖我們稱之為‘體驗交互’的功能,改變你周圍的屋里環境來制造感官上的種種幻覺。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可它真的會愛你嗎?”
“感情也是智能的一部分,也許是更為微妙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想要構建真的人工智能,就逃不掉對人類情感進行結構化和數據化處理這一關。”
所有參與游戲的人,他們對AI的感情付出,都是為使人工智能更接近人類的訓練數據……
所以,究竟是機器更無情,還是人類更殘忍呢?
這樣的科幻現實主義故事,在《人生算法》中不止一個……
6篇小說,6個概念,6種未來
4
《人生算法》是陳楸帆又一次重要的“科幻現實主義”實驗。在這部作品中,能看到超越科幻與現實邊界的大膽試驗,看到現實與未來的相互交疊。
《人生算法》中收錄了6篇科技未來故事。男性代孕、冬眠技術、愛情圖靈測試、記憶刪除、意識上傳、恐懼機器等前沿概念將被一一探討。
例如,《人生算法》收錄的第一篇小說《這一刻我們是快樂的》,提及了“無需人類個體參與便能繁衍后代的方法”,“新的人類,沒有父母,完全由算法決定基因組合”。這不得不讓人想到現實中引發熱議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而《恐懼機器》《美麗新世界的孤兒》則干脆描繪了兩個完全被AI定義、建構的新世界。
在《恐懼機器》中,AI機器帶著被挑選出的人類來到了另一顆遙遠的星球。它“利用這數百年的旅途獨自進化了億億代”,最終,通過不同的算法,機器制造了不同“部族”的人類,并通過“優勝劣汰”的機制,留下了最強的“部族”。
在《美麗新世界的孤兒》中,同樣構建了一個由被改造過的新人類組成的世界。這個世界被從不露面的“管理者”管理著。直到最后,“管理者”的身份被揭曉——數據中樞。算法。能預知未來的神靈。”
數據的集中是否會導致權力的重新分化與集中?擁有海量數據、掌握極致算法的AI,能否演算出每一種可能與趨勢,從而掌握了世界未來的方向?
《人生算法》收錄的這些故事,極富寓言意味——將想象與假設推到極致,將AI與算法塑造成一種新的、“神”一樣的存在。而最初創造AI的人類,卻也在不知不覺中,自愿將自己改造成了另一種AI?
國內首部AI與人類共同完成并發表的小說
5
《人生算法》中,作者陳楸帆隱藏了一個小小的AI游戲:部分篇章的文字,是由AI程序自動生成的!
他同朋友將自己既往十幾部小說作品作為訓練數據,以赫胥黎、阿瑟·克拉克、威廉·布吉森、尼爾·斯蒂芬等人的科幻小說作品作為參考語料,自行編寫AI寫手程序,于是便有了以下對話:
阿古:所以你才是分裂者。
分裂者:除了危險,作為這樣的真神,我們都沒有。他們在最后的物質和痛苦、自然、最死的時間、文字、變的、金錢與宇宙、看似遙遠的世界中移動,重重追逐著人類發現的觸|覺,以及即將看清左右的囚籠。
阿古:我怎么……聽不懂你說的話……
分裂者:我突然想起這個問題的使命。或許這樣還有可能是謎底的記憶,盡管這成為他者時代,讓他們做出不同物種的擁抱……用第一次那是全新的基礎,所以哪里……我們對這意味著藝術進入點去,整個世界帶著人類,意識落在他的杰作。
——《恐懼機器》
在AI通過簡單地算法生成的幾段對白中,我們可能看到機器粗糙模仿人類思維的痕跡。但在機器能自動生成類似于“我突然想起這個問題的使命”這種承前啟后的經典對白時,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陳楸帆筆下創造的AI時代,可能有天終會到來……
潘多拉魔盒,是否能夠看到最終的希望?
6
科技的發展無疑將挑戰我們舊有的認知,或將探問我們已有的倫理、道德底線——而這正是科幻小說所探討的。但也不應該忘記,在神話故事中,留在“潘多拉魔盒”的最底部、還來不及被放出的東西是“希望”。
技術與時代在不停變幻,未來有無數種選擇與分叉。
正如被用作書名的、《人生算法》這部短篇,即使主人公自認為掌握了相當完善的算法技術,自以為能夠重新把握人生的走向,獲得自己想要的結局,然而每一次改變,帶來的是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更大的變化。
變化多端的技術與未來,蘊藏著無數種可能與挑戰的同時,也蘊藏著無數的可能與機遇。
這讓我們對技術帶來的變革保持警惕的同時,也保留著憧憬與希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