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國鐵塔成立的第四個年頭。
不過,由于我國鐵塔模式起步較晚,年輕的中國鐵塔卻早早邁進“后鐵塔時代”,啟動轉型模式。
一
據統計,三年來為滿足電信企業建設需求,中國鐵塔公司完成塔類建設項目158.4萬個,累計投入近1300億元,建設量相當于從三家運營商接收的存量鐵塔總量。
在此影響下,三家運營商使用的站址規模累計增幅88%,帶來的必然是月均鐵塔服務費租金的增長。
但是,近年來運營商業務受到互聯網巨頭蠶食、提速降費等因素影響,收入增長下滑,主營收入年均增幅僅4.7%。
運營商巨大的成本壓力與鐵塔服務費的大幅增長,已成為運營商和鐵塔公司之間的主要矛盾。
同時,伴隨著4G建設高峰期已過,三家運營商的新建宏站需求下降趨勢明顯。據統計,2017年中國鐵塔共承接電信企業新增需求55萬個,同比減少22%。
運營商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之下,開始逐步管控新建站,盡量利用老舊系統替換、雙層網等方式,以降低因網絡升級帶來的鐵塔服務費增長。
一方面是鐵塔等基礎通信設施的高額投資,另一方面是運營商嚴峻的成本壓力,兩者間的矛盾成為傳統鐵塔收入可持續發展趨勢的挑戰。
二
隨著技術的演進,小微基站成為趨勢,挑戰傳統鐵塔模式。
截止到目前,三家電信企業均已明確了5G商用時間表。
未來2-3年,移動通信網絡逐步向5G演進,呈現宏微結合、高低搭配、室內外協同的立體分層形態,“高、大、遠”的傳統宏站建設規模收縮,“小、低、密”的微站和室分規模將持續增長。
可以預見,微站將逐步成為運營商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規模、低成本建設微站將成為運營商的核心訴求。
但在微站需求獲取方面,由于站點共享難度大等客觀因素,中國鐵塔卻并不占優勢。目前中國鐵塔承接微站需求的比例太低,運營商在政策要求外的微站、室分等建設需求上目前也趨向自建和交于三方建設。
此外,工信部聯通信[2017]92號文件明確將第三方鐵塔納入共建共享協調機制,第三方鐵塔獲得政策加持后,中國鐵塔將面臨與多家民營企業競爭的狀態。
據統計,國內已有近400家第三方鐵塔公司,擁有4萬多個鐵塔站址資源,行業競爭態勢進一步加劇。
三
在新形勢下,中國鐵塔已提出:讓社會塔成為通信塔,讓通信塔成為社會塔。
例如,福建電力塔共享改造的試點工作,通過改造福州臺江22KV榕南2路65號電力塔,在塔身加裝通信抱桿,解決附近覆蓋問題。正是將“社會塔”變身為“通信塔”的創新形式。
例如,江西鐵塔已經與該省林業、公安、無委、空管、海事、電力等單位展開合作,向各行業提供站址服務近500處,累計節省社會行業投資近8000萬元。
例如,中國鐵塔與重慶長安、比亞迪、銀隆新能源、沃特瑪、國軒高科、桑頓新能源等16家企業簽署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協議,不僅解決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難題,還降低了基站電池成本。
而近日,中國鐵塔更是提出了“一體兩翼”的轉型方案。即:
壯大行業內塔類共享業務為“一體”。
持續高效、低成本、全面滿足三家電信企業建設需求,不斷壯大共享,夯實宏站作為廣域覆蓋中堅力量的基礎地位,建立市場絕對優勢,為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深化并豐富行業內共享業務為“左翼”。
充分發揮其站址運營優勢和共享價值,充分利用社會桿塔和建筑物資源,全量承接行業內新的微站、室分八大場景建設需求,低沉本高效率滿足電信企業,著眼5G發展,不斷深化和豐富行業內共享市場。
拓展行業外社會共享業務“右翼”。
利用自身站址及其配套資源等核心資產,挖掘資產的戰略價值,將通信塔積極進行功能延伸,與社會多行業深度融合,形成資產多元拓展,豐富共享內容,挖掘增量新空間,實現持續發展。
鐵塔作為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石,每挪動一步都牽扯著整個通信產業鏈的步伐。在整個行業陷入窘境之時,鐵塔轉型向非通信業務拓展以保持整體增長不失為一樁好事,但轉型從來不易,年輕的中國鐵塔任重而道遠。
鐵塔轉型進行時,敢問路在何方?就在腳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