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培育壯大新動能,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近些年來,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下,我國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攀升,數字經濟高速增長,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戰略地位和引擎作用不斷凸顯。進一步發揮經濟大國、信息產業大國的綜合優勢、疊加優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努力實現數字經濟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跨越,對踐行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信息技術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
信息技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通過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具體來看,就是通過數字化豐富組織生產要素;通過網絡化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通過智能化提升投入產出水平,全面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其中,質量變革是方向,效率變革是路徑,動力變革是根本,動力變革在三大變革中具有基礎和核心的作用。
提升產業供給水平,推動質量變革。信息技術推動工業基礎技術、工藝、材料和部件加快數字化變革,生產過程柔性和集成性不斷提升,設計虛擬、生產敏捷,過程可視、結果可控,實現漸進式質量改善和跨越式質量飛躍。一是產品質量升級。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催生具有感知、分析和交互功能的智能硬件產品,推動單純的硬件產品向“互聯網+軟件+硬件+服務”系統轉變,品種更多、品質更高,功能更多,性能更優。二是裝備質量升級。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演進升級和深度集成,提升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高端裝備的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實現深度感知、人機協同、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功能,提升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等。三是服務質量升級。互聯網全面滲透到產品研發、設計、物流、營銷、金融、信用等生產性服務環節,應用到教育、文化、醫療、養老、交通、環境等生活服務領域,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定制化服務,豐富服務內容,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質量。
提升經濟運行水平,推動效率變革。互聯網促進企業、市場和政府改革,形成平臺化、網絡化和扁平化的組織體系,全方位、多層次優化資源配置效率。一是提高企業效率。信息技術驅動企業科層制向扁平化演進,減少中間環節,縮減生產服務周期,實現供需精準匹配,孕育形成按需設計、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組織管理體系。二是提高市場運轉效率,互聯網平臺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貫通,促進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各類要素市場高效整合,大幅提升市場交易、流通效率。三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大數據幫助政府實時感知市場動態,準確判斷經濟走勢,為國家戰略制定、政策實施創造有利條件,促進政府決策科學化,促進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的有機有效結合。
提升融合創新水平,推動動力變革。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其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拓展出無窮無盡的新空間,迸發出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一是群體創新。計算、網絡、感知、算法等快速代際躍遷,與制造、能源、材料等技術交叉融合,推動群體性技術突破,數字制造、先進材料、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重大創新不斷涌現。二是開放創新。互聯網打破了傳統企業創新圍墻,推動創新從封閉轉向開放,通過大范圍、多維度、深層次合作,大幅降低創業門檻和創新成本,催生海量市場主體,催生眾包研發、在線協同研發新模式,集眾智,匯眾力、促眾創。三是引領創新。信息技術領域初創企業多、規模擴張快、導向作用強,2017年,全球企業市值排名前十位中,有八家信息技術企業,市值占比超過80%,這些科技巨頭從誕生到成長壯大不過二十年,達到傳統企業難以企及的高度。同時,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加快應用落地,涌現出一大批成長迅速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正當其時
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摩爾定律與超越摩爾定律使信息產業依然保持強大的創新增長動力。2017年,信息技術產出帶動作用是十年前的兩倍,溢出效應顯著。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創新突破,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從人人互聯到萬物互聯、從海量數據到人工智能、從生活消費到生產制造,我國數字經濟不斷邁向新高度。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正當其時。
網絡加快演進升級,新基礎日益堅實。信息網絡向高速移動安全泛在方向發展,綜合智能基礎設施加快形成,支撐更加豐富、更加復雜的應用場景。一是基礎網絡能力躍升,我國已建成規模最大、世界一流的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4G網絡覆蓋所有城市和主要鄉鎮,5G研發試驗處于世界前列,物聯網爆發式增長,累計連接數達5.9億戶。二是應用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全國建成百余個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云計算關鍵領域取得突破,云服務快速普及,降低信息化成本,加快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步伐。三是商用基礎設施迅猛發展,網絡零售、跨境電商、智慧物流、移動支付等服務平臺不斷升級,以信息流帶動技術、資金和人才等要素跨時空流動,提升經濟運行效率。
數據資源多樣豐富,新要素加快形成。數字經濟時代,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取代對大自然的攫取,成為經濟社會賴以發展的主要來源。數據資源克服了自然物質資源的排他性和消耗性,能為不同人群分享使用,引導自然物質資源的永續利用,突破傳統資源約束與增長極限,實現綠色、協調、包容和可持續發展。我國已經成為數據量最多、數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年增長50%以上。一是大數據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數據處理系統、人工智能等一批關鍵技術國際領先,大數據領域的專利公開量約占全球的40%,涌現出一批大數據創新企業,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中西部和東北等一批聚集發展區,預計到2020年,我國數據總量在全球占比將達到20%。二是大數據應用不斷深化。基于大數據、深度學習、邊緣計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快速興起,語音識別、機器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加快成熟,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身份識別、智能家居等智能化產品的集成應用態勢良好。人工智能軟硬件基礎產業環境不斷完善,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創新潛力巨大。
企業能力不斷攀升,新生態加快構建。從跟隨到并跑、從模仿到原創、從國內到國際,我國成長起龐大的信息通信企業隊伍,形成了充滿活力的平臺生態系統。一是服務平臺企業成長壯大,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驅動零售、物流、支付等生產性服務不斷升級,一大批平臺躋身世界前列。目前,我國兩家企業進入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十強,七家企業躋身前二十強。二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構建,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聚集了830多家企業和科研機構,一批緊跟全球技術潮流、服務我國轉型需要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規模化商用,加快成為實體經濟全要素連接樞紐、資源配置中心和智能制造大腦。三是新興企業快速涌現,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新企業成立數量全球領先,成長起上百家獨角獸企業。
融合應用持續深化,新動能顯著增強。“互聯網+”從生活向生產、從制造向服務、從外圍向核心拓展,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斷深化。一是規模高速增長,2002年至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492億元增長到27.2萬億元,16年間增長了182倍,年均復合增速達到38%,遠超同期GDP增速。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也快速攀升,從2002年的1.2%提升到2017年的32.9%,增長超過27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增加。二是動力更加強勁,我國數字經濟創新投入高速增長,2017年數字經濟R&D經費支出已達1.2萬億元,較2011年均翻了一番,同期數字經濟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從1.2%增長到1.6%,創新驅動能力不斷提升。三是結構更加優化,消費領域引領潮流,2017年我國網上零售總額達7.2萬億元,約占全球的40%,移動支付規模超200萬億元,居全球第一。生產領域融合新模式新業態日漸豐富,企業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近40%,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和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超過67.4%和48.4%,制造業骨干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普及率超過73%。
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向新高度
從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跨越,將帶來生產力再次質的飛躍。未來幾十年,是信息革命與我國現代化建設歷史性交匯的戰略機遇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溢出效應倍增的黃金期,要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建設基礎先進、產業高端、市場有效、治理科學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構筑網絡為基、平臺支撐、軟件定義、數據驅動、智能增值的新范式,全面提升經濟發展創新力和競爭力。
提升基礎領域質量,強化戰略支撐。加速推動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構建新型網絡,用新基礎支撐新體系。一是培育自主創新、競爭力強的信息技術產業。強化基礎技術研究,超前布局前沿技術,推進通用芯片、基礎軟件、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研發和商用,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群體突破,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加快完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終端、電子制造裝備等一批重要產業鏈。二是構建高速率、全覆蓋、智能化新一代信息網絡。推進全光網絡建設,建設G比特網絡,推進網絡提速降費,全面部署IPv6,加快5G商用進程,加快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三是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打造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大力推動工業企業內外網升級改造,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加大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廣力度,形成多層次、系統化的平臺發展體系。建立涵蓋設備、控制、網絡、平臺和數據的全方位安全保障體系。
提升供給體系質量,突出主攻方向。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一是加速推動工業數字經濟。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持續推進“互聯網+雙創”,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大力發展工業大數據,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拓展產業鏈條,提升國際競爭力。二是推動服務業數字經濟引領發展。深入推動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轉型,提升精準服務、高效服務、智能服務能力,在共享經濟、智慧物流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三是推動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充分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延伸和升級。
提升生產要素質量,增強內生動力。解決要素供給結構性矛盾,用新要素建立新優勢。一是提升科技質量。建立健全基礎研究支撐體系,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良好協同創新生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二是提高數字人才質量。加強數字經濟領軍人才引進,打造多種形式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培養平臺,擴大職業培訓,培養一批具備工匠精神和數字技能的數字工匠,制定實施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計劃,為科技和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三是促進資本更好地服務數字經濟發展。推動金融市場上市和交易制度改革,掃清數字經濟創新創業企業國內上市融資的障礙。完善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體系,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成本更低的中長期風險性資本。鼓勵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強化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提升綜合治理質量,釋放制度紅利。著力營造規范有序、包容審慎、鼓勵創新的發展環境,用新治理激發新活力。一是推進依法治理,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重要部署,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繼續加強數字經濟基礎性立法,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二是推進科學治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推動監管模式創新,提高對平臺經濟的統計監測和決策分析水平,提升行業管理、平臺治理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三是推進協同治理,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平臺之間的責任邊界,制定政府與平臺之間數據共享和交互的標準,建立多方參與的數字經濟治理委員會,為公眾和社會組織等參與多元治理提供機制保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