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是目前全球唯一公認的下一代互聯網商用解決方案,是互聯網升級演進不可逾越的階段,以IPv6為起點發展下一代互聯網是國際共識。”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中國IPv6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
我國IPv6規模部署成效顯著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2017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為推動“IPv6行動計劃”落地,2018年5月2日,工信部發布落實《行動計劃》的21項舉措,為中國推進IPv6規模部署制定了明確的路線圖、時間表、階段性工作目標和具體行動計劃、協同推進機制,其中對CDN、云服務企業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
據了解,推進IPv6規模部署工作一年來,在各部委的指導下,各地、各部門、各相關企業密切配合、務實推進,IPv6規模部署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成效顯著。
一是網絡設施的IPv6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三大基礎電信企業全國30省移動寬帶接入(LTE)網絡均已完成端到端IPv6改造并開啟IPv6業務承載功能,骨干網設備已全部支持IPv6,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分別完成29個省、30個省、26個省的城域網改造,全國13個骨干直聯點中有5個直聯點開通了IPv6互聯互通,國際出入口IPv6總帶寬達到100Gbps,三大基礎電信企業的遞歸服務器全部完成雙棧改造,并全面支持IPv6地址解析,截至2018年11月,基礎電信企業已分配IPv6地址的LTE和固定寬帶接入網絡用戶總數超過8.65億;
二是政府和央企發揮示范帶頭作用,重點互聯網應用的IPv6升級進一步提速。截至2018年11月,中國大陸93家省部級政府網站中可通過IPv6訪問的網站共有63家,占比為67.7%,97家中央企業網站中可通過IPv6訪問的網站有92個,占比為94.8%,同時,互聯網企業對于IPv6升級改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增強,國內用戶量排名前50位的商業網站及應用均制定了較明確的升級改造方案,大部分典型的互聯網應用將于年底前完成改造任務;
三是支撐IPv6發展的產業環境趨于成熟??傮w上看,初步形成了政企聯動、高效協同、多方參與,網絡、應用和終端協同推進的良好發展局面。
2019擁有全球最大IPv6活躍用戶數的應用將來自騰訊
在IPv6改造上,以騰訊云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加快落實。1月7日,在騰訊云IPv6智聯升級產品發布會上,騰訊全面展示了推進IPv6的最新進展和未來規劃。騰訊云副總裁陳平表示,IPv6是產業互聯網的核心要素,騰訊全生態體系都將積極擁抱IPv6,并會持續開放IPv6技術積累給產業生態,推動IPv6和產業互聯網的協同發展。
據了解,目前,騰訊網、騰訊游戲、騰訊視頻、QQ瀏覽器等騰訊旗下核心產品已全面支持IPv6上線,兩大國民級應用QQ和微信也即將完成IPv6技術升級。
在網信辦對TOP 50 商業網站及應用IPv6的監測中,騰訊應用通過率排名第一。結果顯示,騰訊網、騰訊游戲、QQ瀏覽器、騰訊視頻都已經全部支持IPv6。2019年,隨著微信、QQ完成IPv6技術升級,騰訊將成為全球擁有最多IPv6用戶的企業之一。
作為國內互聯網行業第一批擁抱IPv6的企業,騰訊一直都在密切關注下一代互聯網的技術演進趨勢。早在2010年,騰訊便專門成立了工作組,進行IPv6相關研究。
2011年,騰訊開始搭建IPv6實驗平臺,用于旗下各個業務進行IPv6實驗。其中,騰訊網門戶作為騰訊最重要的業務之一最先進行了IPv6的試點。隨后幾年,QQ空間、騰訊開放平臺等IPv6產品也陸續走出實驗室,成為真正可以對外服務的IPv6海量級應用。
2018年,騰訊全面啟動所有業務的IPv6改造,覆蓋從基礎設施到各類應用各個領域,擁抱IPv6速度進一步加快。2018年10月,騰訊云IPv6 負載均衡產品上線。騰訊視頻、新聞、游戲等業務也開始全面接入IPv6用戶,兩大國民級應用QQ和微信也即將完成IPv6技術升級。
目前,騰訊云在全球25 個區域內范圍內開放的51 個可用區已經完成了骨干網的IPv6改造,并完成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核心公網出口的IPv6對接,能夠為云上用戶提供廣闊的公網地址空間,方便用戶進行全球通信。同時,騰訊云IPv6負載均衡目前已經覆蓋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區域,能夠為國內以及香港等區域提供IPv6接入訪問能力。
此外,騰訊云IPv6智聯升級方案已經覆蓋7大垂直行業、50多個細分領域深耕出超過200種具體業務場景,為數字廣東、蘑菇街、B站、知乎、搜狗等政府、互聯網行業客戶提供了IPv6的升級服務。
與此同時,在IPv6智聯升級方案中,騰訊云還構建了雙棧智能安全防御體系,可以實現智能識別IPv4或者IPv6的攻擊,并提供全方位的防護服務。其中,騰訊云大禹提供的單IP300Gbps的抗DDoS能力,將為IPv6的實際應用提供強大的安全保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