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 618 活動上中興 5G 手機集中亮相,而后 6 月 16 日中興官方宣布,任命倪飛為中興通訊終端事業部總經理,正式接手中興母品牌中興 5G 終端業務的運營。
6 月 19 日上午,中興通訊總裁徐子陽在深圳舉行的 2019 年年度股東大會上,回應了 5nm 芯片的最新進展。徐子陽表示,“目前公司 7nm 芯片已實現規模量產,而 5nm 芯片將在 2021 年推出。”這意味著中興此前受嚴重影響的“缺芯”問題正在得到有效的解決。
這是中興終端在沉寂多年之后,首次在終端上下達如此密集的動作。
中興在做終端設備方面,向來眼光獨到。當年中興全力押注小靈通,幫助中興在世界通訊行業低谷期,拿下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并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這種優勢一直持續到智能機誕生初期,被后來的小米、OV 這些廠商反超,自此步入后塵。
在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大潮面前,中興終端業務始終郁郁不得志。雖然中興終端始終在堅持做產品,怎奈 3G、4G 時代智能機國內市場格局已定,中興的努力并不能改變大局。
好在 5G 時代到了,作為 5G 標準制定者之一,中興手握 5G 技術,自然希望利用 5G 爆發的時機,來個彎道超車。而智能物聯網時代的到來,5G 終端的作用也更加凸顯,在這個時候,加快步伐振興終端,就成了中興勢在必行的事情了。從中興終端發展歷程來看,這也是必然的趨勢。
出道即巔峰
1985 年,中興在深圳成立,其前身是深圳市中興半導體有限公司。兩年后,華為也誕生在這座城市。作為在國內通訊領域具備重要影響力的兩家企業,兩者的競爭從國內延續到國外,打得難舍難分。但時至今日,兩者之間的差距已經十分懸殊,終端業務的差距尤其懸殊。
截止 2019 年,華為的終端營收占總營收過半,為總營收貢獻了 54%的份額;而中興去年的終端業務占總營收不到 17%,且下滑嚴重。
中興手機終端業務肇起于小靈通業務。2000 年左右,小靈通業務進入中國,在很多人反對的情況下,中興創始人侯為貴做出將小靈通業務納入經營范圍的決定,正是這個決定性的決定在兩年后救活了中興。
2002 年,國家放開了對小靈通業務的限制,在很多廠商措手不及之際,中興憑借著先發優勢,讓自家的小靈通業務爆發式增長,成為國內小靈通市場的絕對霸主。
僅在 2002 年當年,小靈通業務就為中興通訊貢獻了 22.89%的營收份額。2003 年至 2004 年,中興的移動通訊業務更是保持著年均 40%以上的高速增長。在當時世界通訊行業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小靈通業務救活了中興,成為中興的“拳頭產品”。此后,中興的手機通訊業務持續保持著領先地位。
2008 年,中興售出第 1 億部手機,2009 年中興的手機年銷量 4000 萬部,并躋身世界前五大智能機廠商之列,并位列“中華酷聯”之首。但高歌猛進之下,危機與動蕩隨之而來。
巔峰墜落,中興終端究竟經歷了什么
中興高歌猛進的發展持續到 2013 年下半年,自此之后開始逐步下滑,2016 年其市場排名已經排到十名開外了。作為國產手機品牌第一名的中興,落后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但歸根結底在于中興沒有應時而變。
首先,中興沒能適應智能機更迭的模式,落后的產品設計理念和服務理念備受用戶詬病。很多中興的老用戶還給中興起了個“剁手興”的稱號,原來中興手機老是因為系統故障問題遭遇用戶吐槽,但高層始終不重視用戶對手機的體驗反饋,導致其口碑一路下滑。
同時,在智能機大潮來襲之時,華為果斷砍掉了與運營商做定制機的渠道運營方式和產品生產方式,轉而生產具有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機,但中興仍然堅持做運營商渠道,這讓它在后來的智能機市場較量中逐漸不敵,逐漸落入下風。
其次,中興堅持不打價格戰去攻占市場空白,給了其他手機廠商以可乘之機。智能機發展早期,很多廠商堅持“薄利多銷”的方式迅速鋪開市場,占據先機。等到中興反應過來,其他手機廠商已經拿下了很多市場份額,中興早已錯失良機,發展愈加艱難。
最后,渠道變革和營銷變革,中興都白白錯過。在渠道上,小米、榮耀走線上做性價比的路線,線下 OV 走門店運營路線,撲向下沉市場。兩路出擊之下,中興的傳統渠道不靈了。營銷方面,小米、華為以微博為陣地大獲成功,但中興的線上營銷始終難見蹤跡,在線上存在感愈發微弱。
正是由于這一系列的掉隊,中興逐漸在國內市場邊緣化,在國內邊緣化的同時海外依舊面臨同樣的問題。在美國挑起的貿易戰之下,中興海外市場受到的波及變得更加尖銳,終端業務風雨飄搖。
被掐脖子
2018 年,美國揮舞貿易大棒,將利刃架在了中興脖子上,可以說這是中興成立以來又一個重大危急時刻。
按照美國禁令要求,中興如約與之簽訂《替代和解協議》,按照協議規定,中興必須更換二級以上主管及董事會成員,并由美國挑選人員進駐中興通訊接受合規審查。
受此影響,當時包括負責中興終端的 CEO 程立新在內的 14 位董事,都先后宣布離任,程立新離職后,原中興終端供應鏈負責人徐鋒接任終端 CEO。
除了人事變動、產品禁售之外,中興還被要求賠償 11.92 億(折合人民幣超過 82 億)美元,其中 8.92 億為罰金,3 億為保證金。由于中興在美國有著廣泛的市場利益,而且核心的技術(芯片等)掌握在人家手里,只能乖乖交錢認罰。
但這次巨額罰款,直接導致了中興當年“轉盈為虧”。2017 年上半年還盈利 22 億人民幣,2018 年上半年中興的凈虧損竟然達到了 78.24 億人民幣。不僅如此,由于罰款數額巨大,導致中興當年的經營還出現了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以至于中興不得不向銀行緊急申請信用貸款,以挽救岌岌可危的資金壓力。
據了解,2018 年 8 月 30 日,中興通訊發布公告公布,決議 2018 年下半年擬向若干金融機構再申請綜合授信額度近 470 億。其中人民幣額度 426 億,美元及歐元額度折合人民幣近 40 億。可見,這次罰款對中興的資金壓力之大。
中興通訊遭此困厄,中興內部各業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羸弱不振的終端業務首當其沖。貿易戰之后,中興被迫關掉了很多國內研發中心。相關研發員工或裁或轉崗,海外終端機構也受到影響。除美國之外,歐洲、俄羅斯等傳統優勢市場的人員紛紛撤離當地。
就在很多人認為作為“吊車尾”的終端業務,要被戰略性放棄的時候,中興 CEO 徐子陽卻表示:“終端業務是中興通訊 5G 主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部分,將繼續堅定投入。但也同時表示,在短期內終端業務也要做業務聚焦調整。”那么,押注 5G 的中興終端有機會贏嗎?
5G 窗口,加速終端崛起
此次,倪飛就任中興終端事業部總經理,可以看作是中興高層希望借助 5G 東風扭轉其羸弱不堪的終端業務。從最新的消息來看,中興的動作還包括繼續在芯片核心領域的研發,以支持終端業務快速崛起。
據了解,中興通訊每年投入研發的資金高達 121 億,用于核心 5G 專利研究,這才取得了全球 5G 專利第三、通訊設備第四的成績。
中興此前之所以被美國“卡脖子”,主要是中興在芯片研究的核心領域受制于人。而據中興放出的最新芯片研究成果來看,這種局面多少能夠得到改觀。日前中興宣布 7nm 芯片目前已經達到了規模量產的階段,并已經在全球部署商用,5nm 芯片正處在技術導入階段。
據了解,這次研發的 7nm 芯片將用于 5G 通訊基站中使用,并非智能機應用,這意味著中興通訊基站業務再次站在了領先賽道上。而通訊業務的進步,必然有利于中興整體業務的穩定。這對屢屢受挫的中興終端業務而言,可以說是個好消息。
近年來,中興也在渠道、營銷上逐漸開始向華為、小米等學習。比如,此次 618 活動,中興 5G 終端端手機就先后亮相各大電商平臺,極大地吸引了各方注意力。從長遠來看,這必然會成為一種趨勢。
5G 時代,對于又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線的中興而言,這無疑是一次難得的重現榮光的機會。而中興只有抓住這個機會加速奔跑,才有可能跟排在前面的華米 OV 一決雌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