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撥五年,曾有過一波小范圍的智能家居熱潮,全套設備安置下來,動輒百萬。
潮水退去,方知誰在裸泳。互聯網的發展將泡沫吹散,越來越多的家居用品被接入了物聯網。“智能家居”以更加平民的方式滲入人們生活。
近幾年小米生態鏈的發展,將小米送上了IoT智能家居的牌桌。
根據玩此前的報道,物聯網(IoT)平臺和生活消費產品在2018年第二季度給小米貢獻了104億元的收入,占據其總收入的22.9%。小米于近日宣布了與宜家的戰略合作——宜家全系智能照明產品將接入小米IoT,支持小愛同學的語音控制。
?
坐在牌桌另一端的華為,IoT入場略晚,選擇了與小米不同的成長模式。小米與宜家宣布合作后,華為也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HUAWEI HiLink將接入京東小京魚智能平臺,意味著華為的手機等終端設備與京東全系列智能硬件之間建立起了雙通道,彼此都能聯動。
IoT向所有企業敞開著大門,而在智能家居這個分支,小米與華為割據一方,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相互比較,卻又在互補。如果說五年前的“智能家居”如樂視手機般的曇花一現,那么當下的“智能家居”在良性競爭下,歷經著操作系統的升級。
為什么是小米和華為?
2013年,小米啟動了小米生態鏈計劃,由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帶隊。這次計劃被稱作小米“二次創業”。彼時,智能硬件正處爆發前夜,市場上有關智能家居的消息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小米搶占了先機,并堅持到現在。
五年過去,小米生態鏈企業達到100多家,已經超額完成雷軍曾計劃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在消費市場上,小米生態鏈中的產品,品類從智能手環覆蓋到了空氣凈化器。整個智能家居系統已見雛形。
米家App里堆砌的智能硬件小方塊,一片又一片,猶如集郵一般吸引著消費者購入一款又一款產品。
?
“我總是忍不住,想試試新產品在接入了智能家居系統之后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币晃毁Y深數碼愛好者說到。
他的米家App首頁有好幾頁,家里幾乎擺滿了小米的智能硬件。
率先入場的小米吸引了早期用戶,一批距離互聯網最近的用戶。
鏡頭轉到華為,近兩年它受人矚目的成績或許不是IoT,手機終端的崛起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抬高華為IoT起點的一筆。
手機被普遍認為是智能家居控制的第一道關卡。在智能家居系統構建起來的初期,手機終端將會是連接智能設備的原點。
華為擁有龐大的設備數量做堅固的塔基。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中,華為與榮耀分別占據了14.5%和12.2%的市場份額,兩者相加無疑是市場第一名。此外,華為消費者云服務總裁張平安在11月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曾表示,華為手機用戶的月活量已超兩億。
?
這個量級的華為用戶,有通過華為手機終端轉入智能家居的可能。由數量引起的轉變,使得華為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只是目前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他們還沒意識到這是個近在咫尺的入口。
這是華為的優點,也是缺點。
華為就是做連接
家庭IoT的實體形態是智能硬件,小米有“米家”,華為有“華為智選”。
后者到現在有9款產品。這個數目很小,可實際上接入華為IoT的智能設備已有上千款。
與小米做生態鏈不同,華為的IoT起初就定位為“連接者”。華為在智能硬件之上,還有一層連接協議,叫HUAWEI HiLink,華為將協議推給合作伙伴,便能通過它將第三方合作品牌的智能設備接入華為IoT。
以此繼續復制下去,逐漸形成華為IoT生態。除去HUAWEI HiLink,該生態還包含了IoT芯片、LiteOS(操作系統)、AI和華為云的服務,這些均是華為給合作伙伴提供的基礎設施。
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華為是一個做連接的公司,我們給廠商提供了三件套:芯片,LiteOS,HiLink SDK。”
華為的基因決定了它的初心,通過“連接”和開放平臺,讓所有對智能家居有興趣且有實力的廠商都能參與到IoT行業,以構建一個和諧的生態體系。
到目前為止,華為已經有超過150家合作廠商,推出了500多款產品,覆蓋100多個品類。這份成績單相比兩年前華為IoT剛宣布時已有很大的進步,可對比其它IoT生態,仍有一定的差距。
HUAWEI HiLink的雙贏
在華為的合作模式中,連接側的優勢得以發揮,剩下的具體智能設備則交給更加優秀的合作伙伴去做。這種“術業有專攻”的方式,既保留了華為的精力,也給予了其它廠商充分的擁抱互聯網的機會,尤其是傳統廠商。
而這類廠商往往在家電領域耕耘已久,產品研發和渠道等方面更為成熟。華為的核心優勢恰好能為它們提供登上互聯網飛船的船票,對于雙方來說是共贏。
邵洋舉了一個歐普照明的例子。華為智選里有一款歐普讀寫臺燈,在該品類的京東銷量排第二。這款產品起初命名上出現過分歧,到底叫“華為智選高清臺燈”還是叫“歐普華為智選版”。
?
最終他們選擇了第一個命名,但加上了小標“歐普”。這樣既保證了命名的簡潔和品牌力,又讓大家知道這是歐普的產品。歐普對此也非常認可?;诖耍瑲W普表示還會將更多的產品朝華為智選的方向去改造。
小米在開門
反觀小米生態鏈的一路成長,起初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模型。
早期小米通過投資和品牌加持,將眾多創業公司納入麾下,并通過小米的電商平臺和線下實體店進行銷售。如今小米生態鏈里品類豐富,推出過多款膾炙人口的智能硬件,小米的小愛音箱,華米科技的小米手環,智米科技的小米空氣凈化器等等。
這些產品保持著清一色的米家風格。
到現在,小米得以在多個智能品類中成為先頭部隊,小米智能硬件幾乎覆蓋了家庭中大部分場景,客廳、臥室、衛生間,甚至是智能門鎖。對消費者而言,智能家居體驗相對完善的系統,小米仍然是首選。
小米早先建立起來的渠道,品牌深度,以及消費者認知形成了自己的壁壘。
?
不過,當小米生態鏈體量成長到一定量級時,小米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此時小米不得不選擇打開大門,尋找更多的合作伙伴。小米與宜家的合作便是一個走向開放的旗幟,對此小米的核心策略便是降低IoT的WiFi模塊價格,入門級的WiFi模塊已經低至9.9元。
同時小米也將IoT平臺的產品擴展至了汽車領域,小愛同學加入車和家的“理想智造”和汽車廠商一汽奔騰,用戶在汽車上能通過它來完成一系列功能。
在IoT智能家居領域,華為與小米在有著各自的打法。未來所延展的方向不盡相同,前者擁有技術和研發實力,后者則適時改變了策略,并擁有先發優勢。
IoT當下方興未艾,這場馬拉松考驗的不僅是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能否持續奔跑。
不過或許對于消費者來說,二者的策略孰優孰劣顯得并不那么重要。決定消費者最終選擇的,是更好的智能體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