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也許兩年之后這場互聯網電視大戰能見分曉,但是兩大陣營誰也沒優必勝的把握。
? ? ? ? 2013年5月7日,樂視聯合夏普、高通及富士康在京發布全球首款四核智能電視X60,售價6999元,同時發布的還有一款入門級智能電視S40,售價1999元,自此互聯網電視的大戰開始拉開序幕。
互聯網企業做電視動了誰的蛋糕?
樂視是首家推出智能電視的互聯網企業,互聯網企業重產品更重營銷,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電視要快速迭代,給用戶常用常新的感覺,這一切,都是傳統彩電企業所不具備的。我們本文所要講的互聯網電視,也并非單純指的是能接入互聯網的電視,而是用互聯網思維來運作的智能電視。
傳統彩電企業做電視的思路是靠硬件賺錢,所以當樂視乃至后來的小米電視價格出來后讓傳統彩電企業的“老古董”們頗為難以接受,甚至傳出一種“樂視肯定會虧死”言論,但樂視股價的飆升反映了資本市場對這一做法的認可。
樂視的出現,代表著電視行業分化成了兩大陣營,互聯網企業是一陣營,傳統彩電企業是一陣營,在小米等廠商加入之前,互聯網企業的陣營還顯得比較單薄。
兩大陣營的第一戰爆發在樂視和夏普之間,5月27日,夏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夏普中國官網發表聲明,稱樂視電視與夏普之間不存在任何任何商業合作甚至聯系,樂視或存在虛假宣傳。樂視在電視的宣傳中稱其采用了夏普十代線X超晶面板,但在去年7月12日,夏普已將其一部分股權出售給富士康,夏普SDP也正式更名Sakai Display Products。樂視則針鋒相對,稱“不會也不屑于跟沒有智能電視研發能力,不敢擁抱變化,阻礙技術革新和產業進步的守舊派進行任何研發合作。”最后這場鬧劇不了了之,但這個事件反映的顯然是傳統彩電企業對互聯網電視這種新思路的抵觸。
樂視第一期推廣以“顛覆”為主題,長虹則在5月17日開啟節能惠民倒計時活動,將60寸U-MAX智能電視降價至6999元,意圖用行動告訴電視新兵樂視顛覆并不存在,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著名產業經濟評論家洪仕斌則表示,對于電視行業來說樂視“有鯰魚價值,沒有顛覆價值”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也表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樂視短期內都很難與傳統彩電企業抗衡。
盡管不被看好,互聯網電視還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肆意發展,2013年的9月絕對是互聯網電視值得紀念的一個時間,一大批互聯網電視在這個時間相繼推出,包括爭議性極大的小米電視、傳統搭上互聯網的TCL愛奇藝電視、創維阿里云電視以及廉價4K的康佳KKTV等。這些產品的推出表明新興的互聯網陣營觸動了這些老牌廠商的利益,也迫使他們不得不動起來,以免真的被“顛覆”。
互聯網陣營的短板在哪?
在樂視做電視之初,洪仕斌就指出了樂視智能電視的發展存在五大障礙,分別是消費群體、產品售后、產品質量、翻版小米和競爭環境。在洪仕斌看來,樂視消費群體和彩電戰略重心不一致,彩電戰略重心在三四五級市場,而電商與此市場恰好區隔開來,樂視很難將觸角延伸到三四五級市場。此外,質量不是整合資源說了算,要時間沉墊,而且樂視超級電視的低價是建立在售后服務缺失的基礎之上的,這即便后續進行彌補,也是存在風險的。更重要的是,家電江湖格局穩固,競爭成本較高,樂視憑借著所謂的資源整合和價格優勢想要顛覆行業,可能性似乎并不大。
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也寫了一篇題目為《互聯網電視:這不是一場零和游戲》的文章,對互聯網電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李東生認為,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在于“軟實力”,諸如樂視的視頻、小米的MIUI,憑借已經積累的用戶可以將其轉換為新的電視用戶,進而實現盈利價值鏈的延伸,同時通過生產和服務的外包實現低售價。互聯網企業需要解決的是硬件體驗的問題,目前電視行業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鏈且門檻比較高,如互聯網企業無法整合4K面板資源就一個例子。李東生還表示,互聯網電視本質上還是一個工業產品,其發展需要傳統彩電工業對技術、規模、渠道以及服務的積累,互聯網企業的電視產品在量上和傳統企業不在同一級別,因此互聯網企業的加入更大的意義在于激活互聯網電視行業。
洪仕斌和李東生分別代表了業內專家和傳統彩電陣營,二人針對互聯網企業做電視的觀點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從洪仕斌和李東生的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業內還是傳統彩電企業對互聯網企業做電視并不看好,認為其最大的門檻在于無法打破現有格局,其觀點雖然不全對,但也算切中要害。
我認為互聯網陣營的短板有五點,一是消費群體,二是硬件資源整合,三是產能和銷量,四是政策監管,五是售后服務。
1)消費群體
消費群體的問題需要從不同角度來看,首先賣電視不是賣手機,對于電視來說,賣給年輕人是個偽命題,“大媽”才是最具購買力的人群,一線城市租房的小白領對電視需求有限,多用電腦、手機、平板來解決“看電視”的需求,四五級城市適婚的小年輕自己買電視的可能性也不大,父母會在置辦房產的時候一并購置家電,而靠互聯網思維影響“大媽”是個比較困難的事情。當然這事有弊也有利,互聯網陣營有自己的忠實用戶,雖然其電視產品很難觸及到購買力十足的“大媽”們,卻可以將相當一部分原有的忠實用戶轉化過來,這些也是傳統彩電企業很難獲得的。
2)硬件資源整合
硬件資源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硬件資源的整合上,彩電江湖盤根錯節,新晉的互聯網企業中如果沒有那么一兩個人在產業鏈也極大的話事能力,想爭取到資源確實不易,這不僅體現在能不能拿到4K面板,還包括能不能拿到更低的價格,某路由企業一沒人二沒錢,結果買到了一堆過時且高價的配件,產品做出來后罵聲一片,做電視也大抵如此。
3)產能和銷量
硬件資源的整合和產能及銷量直接掛鉤,如果沒有優秀的資源整合能力,即便能夠推出了出色的產品,也不能確保產能,銷量當然也無法保證,李東生抨擊互聯網廠商的電視銷量和傳統彩電企業不在同一量級,這也是說的一點沒錯。
4)政策監管
政策監管主要體現在和相關部門的合作上,以和牌照方的合作為例,小米盒子曾因“無照經營”被查處過,到了小米電視簡直可以用“如履薄冰”來形容,小米謹小慎微,在和牌照方的合作上不敢有絲毫越界,生怕再惹事端。樂視最初是和iCNTV合作的,最新消息顯示樂視已經接入華數平臺,但是并未放棄iCNTV,基于這兩個平臺的產品同時在售,實際上對于牌照方來說和多方合作的一個原因也是為了制衡,雖然目前沒有其他消息爆出,但iCNTV肯定是不爽的,樂視在行業內背景并不簡單,若非如此也不敢做這種“腳踩兩只船”“反制衡”的事情。
5)售后服務
售后跟不上主要是因為服務網點覆蓋的問題,小米和樂視都曾因售后問題鬧出過不少負面,雖然雙方都是在緊鑼密鼓的鋪設服務網點,但是產品已經賣出去了,售后卻還在建設中,這樣做法終究是比較有風險的,也難免會給業內以及用戶留下“低價是建立在售后缺失的基礎上的”這一印象。客戶第一?看看這種售后未動產品先行的做法,顯然還沒做到位。
傳統彩電陣營的短板在哪?
李東生曾表示,傳統彩電企業的模式與互聯網企業不用,傳統彩電企業走的是合作的模式,如TCL自己只負責研發、制造和售后,華星光電負責屏的供給,愛奇藝提供互聯網技術和影音內容支持,京東負責渠道和物流,實際上對于傳統彩電企業來說,并非是他們主動選擇這么做,這幾乎已經成為了沒有其他選擇的玩法,如果不這么做,自己的市場份額只能硬生生的被侵蝕。
傳統彩電企業的短板也有五各方面,一是內容整合,二是多設備互動,三是營銷推廣,四是思維僵化,五是既得利益。
1)內容整合
李東生認為,傳統彩電企業的問題是價格優勢不明顯,需要解決的還有如何解決附加值的問題,和互聯網企業解決硬件體驗問題比,彩電企業整合內容和應用相對要容易得多,互聯網企業引以為傲的互聯網思維模式轉變起來也并不困難,實際上并不盡然。內容整合不是隨便拉一家內容商來合作就可以的,比如樂視有自己的片源庫,還有大量的自制劇,和自己的電視搭配起來就完全沒問題。TCL和愛奇藝在合作,但是TCL既不想讓和愛奇藝合作的TV+影響其他產品線,也不想養虎為患,對于愛奇藝來說TCL電視只是一個管道,愛奇藝一直有一個電視夢,誰敢說以后愛奇藝不會自己做點事來和TCL分庭抗禮呢?小米雖然自己沒有內容,但是在和iCNTV合作的基礎上,自己做了很多內容專區,也在不斷地和各個內容方談合作,這種做法至少在傳統彩電企業身上是看不到的。
2)多設備互動
多屏互動是誰都在談的一個話題,相比之下自己既有多平臺客戶端又有終端產品的情況下,做多屏互動會更容易些。但我們這里想說的并不是單純的多屏互動,而是多設備互動,多設備互動既包含了帶屏幕的產品也包含不帶屏幕的產品,比如和電視游戲搭配的配件、和電視搭配游戲手柄、和電視搭配的家庭云存儲等等,對于海爾、TCL這樣的傳統彩電企業而言,想實現這樣的多設備互動似乎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3)營銷推廣
營銷推廣是一柄雙刃劍,過度營銷會對自身品牌造成傷害,但是不會把握消費者心理、無法把握互聯網脈搏,只能采用最傳統的方法、借助最傳統的渠道來對產品做推廣,收效甚微。舉例來說,雖然有些人對樂視有負面情緒,但是說起樂視的產品卻頭頭是道,對于傳統彩電企業來說,產品錯綜復雜,你想提起那么幾款朗朗上口的產品還真是難,雖然互聯網電視大戰爆發之后這種情況有所改觀,但是顯然效果并不明顯。
4)思維僵化
思維僵化是傳統電視企業的通病,但在李東生所代表的的傳統彩電陣營看來,互聯網化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不過“看著不困難”和“做著能做好”是完全不同的。互聯網企業做電視最大的一個不同是不靠硬件賺錢,在傳統彩電企業眼中,如此低價的電視賣得越多賠得越多,實則不然,互聯網企業賣電視只是為了搶占入口,屬于先投入后賺錢,君不見樂視電視剛面世就拿到了寶馬千萬元的廣告大單,剛賣出兩萬臺就開始賣開機廣告,而其他傳統彩電企業的銷量加起來兩千萬都有了,也沒有想過賣開機廣告,傳統彩電企業什么時候真正舍得“割肉”了,才算是邁出了扭轉思維僵化的第一步。
5)既得利益
既得利益是傳統彩電企業面臨的最大障礙,因為進入彩電行業較早,這些企業有很多的既得利益,盈利模式、銷售渠道、合作關系等等,如果傳統彩電企業無法忍受既得利益受到絲毫損害,那么也就無法有更多的突破,所謂不破不立正是說給這些傳統彩電企業聽的。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就表示,雖然TCL、創維同樣推出低價電視,但是和小米以及樂視目的卻完全不同,表面看起來雙方在拼價格,但傳統彩電企業更希望維持現狀,而樂視、小米等互聯網企業則希望打破舊規則,想借此爭奪“第四屏”入口。
總結:誰也沒有必勝把握
在做互聯網電視這件事情上,互聯網企業和傳統彩電企業均有短板,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誰的短板更好彌補,互聯網企業擠不進電視江湖,又穩不住用戶,而傳統彩電企業則是跟不上市場節奏,又舍不得既得利益,也許兩年之后這場互聯網電視大戰能見分曉,但是兩大陣營誰也沒優必勝的把握,更談不上誰是誰的炮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