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領域的新奇特事情可謂是應接不暇,天天有新聞,前幾天科技圈又被一款叫Blu的可穿戴手機給刷屏了。今天,我想與大家談談這款手機,盡管登陸了眾籌網站,但到底這個理想照進現實的時候是豐滿還是骨感?
看圖識Blu
關于Blu,我覺得用太多的文章描述比較麻煩,各位直接看圖就明白了。簡單點講,就是這款手機是可以任意彎曲,即可以戴在手上,也可以拉直了當正常的手機使用。
據開發者介紹,Blu采用了眼球跟蹤技術。即針對佩戴在手腕時的環形狀態,Blu開發了一種“GO UI”,能夠跟蹤用戶的眼球而調整畫面顯示位置,以獲得最佳閱讀體驗。另外,這產品還防水,不論你洗澡還是游泳都可以戴著它。Blu還采用了無線充電技術,是一款僅有Wi-Fi支持的智能手機,它沒有外接端口,因此手機充電也是依靠無線充電或通過NFC技術來完成的。
其他的“牛逼”技術就不一一介紹了。總結一句話,就是我們夢想中的那塊高科技手機,集成了當前所有的超“牛逼”技術。
Blu上眾籌:一場玩笑
這款叫作Blu的產品,在我看來要想真正實現它在眾籌網站上所描述的這些技術功能,并且進入商業普及階段,可能還需要3-5年的時間。
嚴格意義上來說,Blu并不是最早提出這種手機概念的。最早提出這種手機構想的是工業設計師,差不多在10年前,也就是2005年左右,由當時的手機霸主諾基亞所設立的設計大獎“Nokia Benelux Design Awards”,在那一年的設計比賽中,由TamerNakisci設計的設計作品Nokia 888獲得了勝出。
這款在當時被稱之為概念設計的手機,可謂是轟動一時。按照當時的設計理念,諾基亞888是一臺專門為自由和樂趣而設計的移動設備。它使用液體電池,支持語音識別輸入,配備可彎曲的觸摸式屏幕。它還可以根據用戶不同場合的使用需要,進行造型的改變。只是當時沒有用可穿戴手機來表達,而是稱之為手鐲手機,也就是集成了各種“外星”技術,然后可以像手鐲一樣戴在手上。
站在今天來看,時間才過去10年,這款曾經在大家看來是個未來+遙遠的科技手機,今天竟然近在咫尺。之后,在2010年1月,諾基亞又申請了柔性液晶屏的專利;同年6月,Sony 提出了Nextep的概念機,并且通過概念設計圖的方式發布了基于柔屏技術的手機。
而在隨后的這幾年時間里,基于柔性屏幕技術手機相關的各種技術開始形成,包括線路板、屏幕、電池等一系列的產業鏈技術都在朝這個方向上發展,并在實驗室中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不過這種實驗室中的實質性進展,距離商業化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因此,當Blu在眾籌網站上發布這一信息時,在我看來這更多的只是一場玩笑。至于為什么Blu能登陸眾籌網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眾籌網站希望有個高冷的玩笑來提升他們的曝光率;二是眾籌網站負責審核的人那天喝多了;三是眾籌網站的人員對當前的技術發展水平了解有限。于是乎就讓這個笑話開成功了。
但是,這個玩笑沒活過幾天,就被眾籌網站Kickstarter給終止了。我并不是認為Blu的這個想法與構思有問題,而是當前的產業鏈技術根本就無法滿足與支持。這從以下兩條關于相關產業鏈技術的新聞中,便可見一斑:
1、2014 年10月韓國電池展覽會上,三星SDI 推出第二代柔性電池,這種電池的突破可以說讓可穿戴設備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并且加速可穿戴設備取代手機成為生活的中心。不過,三星 SDI 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些新型電池目前還未能達到量產的標準,需進一步提升穩定性。最快在未來三年內,三星柔性電池將會正式投入商用。LG那個可彎曲電池就不提了,相比于三星的這項技術而言,LG的更向是進化初期的產品。
2、根據國外媒體報道稱,LG將于今年7月份量產可任意彎曲的塑料柔性屏幕,這種屏幕最大的使用領域就在可穿戴設備上。只是這種卷軸式顯示器最終能否投入到市場仍需觀察,畢竟OLED的成本、產能、技術穩定性都還有一些問題。
Blu手機實際面臨的六大問題
可想而知,要實現Blu這種高逼格的技術,所面臨的產業鏈技術根本不只以上兩項,還有更多的,諸如芯片、電路板、傳感器、觸控技術等一系列的技術問題。在我看來Blu的設想要想進入商業化應用,至少還面臨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
1、當前基于平板觸控的靈敏性都還經常出點問題,那么基于這種經常在彎曲與直板之間來回變化的屏幕來說,如何能保持觸控的靈敏性,這將不是一個技術方面的小問題;
2、如何滿足不同手臂粗細的人舒適的佩戴,這也是個現實的問題;或許關于尺寸大小的問題可以通過推出多種規格來進行滿足,但這種直接將屏幕彎曲起來的佩戴方式的舒適度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況且,按照Blu在眾籌網站上公布的重量是170克,蘋果iPhone 6 Plus的重量是172克,將這么重的一款手機整天佩戴在手上,佩戴舒適性是值得商榷的;
3、按照Blu的介紹,它通過眼球追蹤技術的應用來保障用戶使用時的閱讀舒適度。但問題來了,這戴在手上的敞開屏幕如何保護個人閱讀隱私呢?我們在公眾場合使用手機時,一些私密的信息還可以用手遮一遮,或者傾斜個角度,而這戴在手上的360°敞開屏幕又如何是好;
4、Blu手機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出在硬件本身的技術上,一方面是前面所說的產業鏈技術不能有效支持;另外一方面則是,就算這些技術能勉強支持了,那么在使用過程中,反復的彎曲對于屏幕、電路板、電池、傳感器等都有連鎖性的影響,也就是說相比于當前手機的“靜態”使用場景下,Blu在“動態”場景下如何能保障不給用戶添堵;
5、相比于手機而已,佩戴在手臂上的Blu,其受碰撞的可能性會更大,此時如何保護OLED屏是個問題;另外,如果不佩戴在手上的時候,如果想放在口袋里,這“柔軟”的身體如何是好;不僅如此,還得確保他們在不同形態下的使用都不會出現重影和疊加的問題;
6、Blu還缺一樣技術,就是語音識別技術,要想真正的實現人性化便捷的交互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讓用戶從當前的手指觸控交互中擺脫出來,直接借助于語音的方式進行交互操作,這樣至少可以確保在開車時比當前的手機更有優勢。
不靠譜的Blu為何受熱捧?
基于以上問題,我認為Blu這款可穿戴式手機要想實現商業化的價值,可以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那么,為什么這樣一個不靠譜的產品會受到關注,甚至說是受到了熱捧呢?通過這件事件,我覺得至少給我們帶來了關于用戶消費的兩方面啟示:
1、對新科技事物的向往。也就是說通過Blu這樣一個事件,我們看到盡管很多的技術并不靠譜,但是大家還是向往這種新科技所帶來的改變;
2、對未來科技的信心。從Blu在眾籌網站上受熱捧的程度來看,很多參與者對這種新技術的難度并不了解,但他們卻選擇相信未來科技的力量,這些看似遙遠的科技在這個時代是可以實現的。
尚不靠譜的Blu也需要支持
最后,我再講講是否應該支持這個“不靠譜”的Blu。無論是從個人還是科技發展的角度來講,我都認為對于這一類的新科技事物需要支持,就如同我們支持智能穿戴產業的發展一樣,不能因為這個產業當前的技術存在著一些不足就“討厭”這類產品,我們更應該看到這種新技術在我們大家的支持下,將會以超過我們想象的速度進化,并且帶領我們進入一個“科幻”的新時代。
如果失去了資本的支持,很多美好的想法都將被扼殺在搖籃里了;如果失去了資本的支持,很多創新的想法都將失去探索、嘗試、體驗的機會,偉大的顛覆性技術就很難發生。因此,我認為大家需要對新科技事物報以更多的包容,其中包括對智能穿戴產業,需要更多的支持,支持創業者們進行探索、創新,這些新技術的進步最終將造福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
評論